APP下载

浅议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

2009-11-17

活力 2009年7期
关键词:再造流失传统文化

丰 辉

[摘要]传统文化何去何从,成为许多学者深切关注的问题。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国内历史遗留问题及当前教育体制的弊端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本文针对流失现象、危害继而分析了传统文化流失的三个原因,提出传统文化对引导社会思潮、解决社会矛盾的作用,并期待以教育的方法实现传统文化的再造。

[关键词]传统文化;流失;原因;再造

有学者说中华民族遇到外族入侵时,常常能把外族打退,打不退的情况也很多,就是很难征服。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有一股韧力,一股很强的抵抗力量;一方面我们又很开放,在文化上同它们融合在一起。然而我们以前所骄傲的韧力即中华民族的民族性赖以生存的土壤——传统文化却渐渐流失,而开放的一面,却是在颠覆和忽略民族根基——民族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不能不让人深深的忧虑,当我们再面临武力上或是文化上的入侵时,是否仍具有抵抗力!

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喜欢矫枉过正,从清朝时的天朝上国思想到后来宠洋媚外,从新文化运动对旧道德、旧文化的改革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全盘鄙弃,再想想改革开放前后,英语在中国的地位居然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位,以致于本来就被白话文稀释的中国语言遭到史无前例的漠视。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常常与文学混为一体,与西方相比,更注重人与社会的哲学关系,对修身治国、立身行事、倡导人格修养等方面有十分详备、成熟的理论,儒、道等多种思想潜移默化地融入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中,儒家的中庸思想在处理解决某些疑难问题上已被国际上认可,而我们今日的国人很多对此类词语却一无所知,曾经辉煌几千年,传承不断的文化到今天居然断流了,其结果是当前文坛充斥着颓废、迷乱、感伤,以丑为美的倾向,从宝贝系列到身体写作、从美女作家到80年代后,青春派、偶像派等潮流让人目不暇接,我们以前所尊崇的“文以载道”、“文以救世”的观念眼下全无,而老一辈作家们不能转型的只能守着纯文学阵地无能为力,少人关注,再看下一代,在电子通讯时代的熏染下,在家庭、社会、学校的侧面影响下,传统文化对他们来说只是学语时代的几句唐诗、宋词,只是上学后占课程总量几分、十几分之一的语文课程,只是大学后只占一学年的大学语文。或许他们只有在金庸武侠中才能得到些传统文化的渗透,那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究其原因有三:一是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字的颠覆。中国文化注重以文载道,而道都承载在文言文中,新文化运动一大成就就是将文言文颠覆,白话文占据主流地位,这虽然使文学走入平民间,但无疑使传统文化受了致命的一刀,割断了文言文,同时也割断了文言文所蕴涵的前人哲学、文艺精髓。这一弊端在当时并不明显,因为发动新文化运动的人本身是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成长起来的,而在他们的下一代,直接接受白话文成长起来的人,就像是断了母乳的人,找来替代的奶粉,先天就营养不良。文言文中虽然有些部分生涩古奥,但不能不说它是一种成熟而凝练的语言,充满韵律美与形式美,其中沉淀的精髓更使它成为千百年来中国汲取营养的源泉。而白话文虽然易于接受,但它与生俱来的浅显和俚俗却不能不说是致命伤,像是兑了水的溶液显得淡而寡味。

二是建国初期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破坏。那场全民族浩劫让人不堪回首,那个年代的人都经历过那场焚书坑儒似的浩劫。

三是当前教育的弊端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严重。担负民族兴亡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文化的兴亡则在教育。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就曾指出过教育的弊端,对学生管得太死、教学内容太单一。而这弊端丝毫没有解决。对理科的注重的确适应科技膨胀的时代,但是能够跻身于科学家行列的人太少,而大多数人则要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们所学的高数、理化知识在生活中毫无用处,而在社会中极需的为人哲学、道德导向、价值引导等问题,却一无所知,很多人成为学习的奴隶,毕业之后,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洞察,对自我价值的定位。有人说我们是用培养少数天才的方法去残害绝大多数的学生。曾炒得沸沸扬扬的“马加爵”事件让人叹息不已,首先是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其次是开始有人追问:我们的教育中缺乏什么?那就是人文性!他的悲剧不单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由环境造成的,而社会整个大环境正是缺乏人文气息、减少人文关怀。而这些都曾是古典文化着重论述的,而负责大学生审美熏陶与道德导向的大学语文课在各个高校却少得可怜,一减再减。反之英语却从小学到大学,重视到无以复加,在升学、就业、提职等过程中,我们很多人几乎一辈子都用不到的英语居然占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矫枉过正的一个例子!我们母语的地位受到了极其严重的威胁,这真让人质疑!难道全民英语能力提高就是与国际接轨的一个表现么?过去是中国融合外族,今日是中国主动让外族来融合,本末倒置,更让人担忧中国的未来现象实在严重。发出此呼声的人不少,但多数停留在呼喊而已,能意识到问题的却往往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小学到高中全国一致,唯有大学才稍有不同。把改变当前现状的希望依靠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上,只能是对成年的树进行修剪,要究其根源,必须从家庭、从社会抓起,更要从教育入手。

令人欣慰的是,现在的初高中语文课本,选篇越来越倾向于人文价值、审美熏陶等方面,然而小学语文却让人担忧,这正是根基阶段。我们把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段浪费在一些流水账、儿歌上,简单的文字中所蕴涵的内容太少。尽管很多人反对古文背诵方法,但它却可以让一个人受益一生。我所提倡的传统文化教育,指得是其中适合人性、社会的理性部分,我们应该让下一代的人拥有对社会的关注、对人性的尊重、对家庭的责任,应有恻隐之心,应有忧患意识,应有赤子之心,应是一个立足于中国文化基石上有改造自然、改造世界能力的传人,以正直、睿智、勇于探索、仁和的形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编辑/刘佳)

猜你喜欢

再造流失传统文化
在华日企现地管理人才现状及对策研究
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及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工作生活管理的革命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