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奴隶到国防部长
2009-11-16何仁勇
何仁勇
1040年,51岁的范仲淹被朝廷派到陕西抗击西夏前线。当时边防懈怠,百废待兴,范仲淹亟须一位顶梁柱将领来帮助他。经略判官尹洙向他推荐了下级军官狄青。
范仲淹问:“他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吗?”
尹洙说:“他打仗特勇敢,每次都身先士卒,受伤了也不下火线。他打仗的时候会戴一个铜面具,披头散发,看上去非常凶悍的样子,敌军都畏之如虎。”
范仲淹摇摇头说:“这样的军官我一大把。”
尹洙说:“他打仗还很有头脑。”
范仲淹“哦”了一声,眼睛直盯着尹洙。尹洙说:“他还会在前线修建许多堡垒,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为抵抗西夏军队立下很大功劳。”
听到这里范仲淹连连点点,这太符合他的心意了。香港电影《黑社会》里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用脑子,古惑仔永远是古惑仔。范仲淹也一直认为:一个军人,如果不用脑子,就只能一辈子扛大刀。他当即吩咐尹洙把狄青叫来:“我要会一会这个牛人!”
这次会见彻底改变了狄青的人生轨迹。在这之前,他只是一个不入流的下级军官;在这之后,他凭借战功一步一步走向权力核心,最后做到国防部长——在宋朝,这是一个军人能够做到的最高职位。范仲淹非常欣赏这位有勇有谋的下级军官,他太优秀了,天生就是一个打仗的坯子。唯一的缺憾是,学历太低。于是范仲淹送给狄青一部《春秋左氏传》,勉励他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意思是将领不知道一点历史,不过是逞匹夫之勇,提醒他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做全能型人才。
这一年,狄青32岁。
狄青小时候家里很穷,兄弟俩经常受人欺负。16岁那年,他哥哥跟人打架,把对方给伤了。狄青代替哥哥接受惩罚,来到京城当了一个小兵。按照宋朝法律,狄青的脸上被刺了墨字,成为永远无法磨灭的印记。后来狄青做了国防部长,在中央上班,宋仁宗对他说:“你这墨字不好看,可以想办法去掉嘛。”
狄青知道宋仁宗的好意,不过他还是婉拒了。他说:“我把这墨字留在脸上,其实是想告诉其他士兵,你们尽管出身低微,但只要努力,一样可以做到国防部长。”
从奴隶到将军,狄青完成了人生最华丽的转身,他有足够的资本成为宋朝青年眼中的励志典范。
狄青接受了范仲淹的忠告,熟读古今兵书,并融会贯通。牛人不可怕,就怕牛人有文化。在那之后的狄青,如猛虎添翼,立下显赫战功,令西夏军队闻风丧胆。
公元1042年,西夏军队大举进攻定川,来势汹汹。宋军大败,总管葛怀敏战死,西夏军队直抵渭州城下,宋仁宗派出狄青迎敌。狄青打仗的特色是“快”,他率军来到前线,趁敌人阵脚未稳,迅速发起冲击。在暴风疾雨似的攻击之下,西夏军队被冲得七零八落,全线溃败。
这一仗极大地伤了西夏的元气。加之西夏国内发生百年不遇的旱灾,财力枯竭,另外连年战争导致军民死伤极多,李元昊已经不能发动有生力量攻打宋朝,只好息兵。
狄青应该感谢西夏。正是通过与西夏作战的战功,他的官职像坐直升机一样越升越高,一直做到国防部副部长(枢密副使)。
公元1052年,过了几年和平日子的宋朝又出事了。这一次不是外地入侵,而是内部出了纰漏——广西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
说起来,也是宋朝没处理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造成的。
以前,宋朝对南方各少数民族主要采用羁縻州制度管理。这种制度近似于民族自治,政府官职都由少数民族本地人担任。当时广西一带的少数民族侬峒,受到交趾(今越南)的侵略,由于宋朝军队没有组织有效的反击,侬峒只好自立政权,反抗交趾。面对交趾的侵略,依峒首领侬智高多次请求宋朝军队支援却遭拒绝,愤怒之下,侬智高由拥宋变为反宋,拜广州的汉族落第进士黄师宓、黄玮为军师,试图据两广而自立。
宋仁宗先后派了几支部队前去平乱,均以失败而告终。这时,狄青主动上书,要求带领军队去讨伐敌人。宋仁宗很高兴,但他又想派一个文臣在狄青身边以作牵制。宰相庞籍告诉他说:“狄青是行伍出身,如果派文臣加以牵制,可能会造成号令混乱的情况,这不利于行军打仗。如果你不信任狄青,干脆就不要派他去打仗了。”
宋仁宗听庞籍说得也是头头是道,就应允了。他授予狄青为宣徽南院使、荆湖南北路宣抚使,提举广南东西路经制盗贼事,广南所有将士都归狄青节制。权力是很大的,也看得出宋仁宗对狄青此行充满了期待。
出行前一天,宋仁宗还亲自在垂拱殿为狄青摆酒饯行。狄青来到前线,经过一段时间的摸底考试,他发现了宋军打不过叛军的秘密:
第一,宋军管理松懈,将领随意出击,导致胜率极低;
第二,由于屡战屡败,导致士兵们对叛军产生恐惧心理。
这两种原因互为因果,形成了恶性循环。为了打破恶性循环,狄青下令,任何将领没有他的命令都不得擅自出击。比较好玩的是,不管多严厉的禁令,都有人想来碰一下。
广西钤辖陈曙与殿直袁用,怀着邀功的心情,带领步兵8000人,盲目袭击侬智高,结果大败于昆仑关。狄青得知后,毫不犹豫地按照军法将二人斩首示众。此事在军中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军队的纪律也因此变得严明,士气大振。
针对第二种情形,狄青玩了一次心理测试。有一次狄青带队经过一座庙宇,进去叩拜祈祷。狄青从怀里摸出100个铜钱,摆出一副赌神的姿势说:“如果我投出去的铜钱都是正面,那么我们一定大胜而回。”
第二句话没说,但大家都知道是什么。大家屏住呼吸,看着狄青扔出的铜钱在空中画出美妙的弧形……如你所知,狄青果然抛出了100个正面。
在大家的欢呼声里,狄青微笑着宣布,把这些铜钱钉死在地上,以保住胜利果实——我想,如果那些负责打钉子的士兵胆敢翻开看一眼,就会发现,铜钱的反面也是正面。
这样的游戏不太高明,但对鼓舞士气方面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好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双方都在等待决战的到来。
自从到了前线之后,狄青一直在搞队伍的作风建设。官兵们要么在军营里踢足球,要么到附近的村子里搞军民联欢晚会。根据这种状况,连一个傻子都会得出结论:这仗一时半会儿是打不起来的。依智高同学就是这样想的。
狄青却不这样想。
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狄青带领部队夜行军,往昆仑关方向而去。经过一晚的跋涉,黎明时分,他们终于像天兵天将一样出现在叛军的军营前面。
战争的场面就不仔细描述了,依智高同学在狄青的重拳打击之下,逃往大理,叛乱宣告平复。
狄青因为平叛有功,被提拔为国防部长(枢密使)。这一年,他45岁。
国防部长是狄青职场生涯的顶点,但他只做了四年就被撤职了。这倒不是因为狄青的能力有问题,而是源自宋朝的文武之争。
宋朝是以武力夺得天下。但是却实行“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文官瞧不起武官,武官也对文官不服气——但不服气也没招,相同的职称,文官的地位就是要高出许多。狄青以一介奴隶的身份做到国防部长,在文官眼里简直就是眼中钉,怎么看都不顺眼。
枢密使韩琦跟狄青做了多少年的同事,狄青就受了他多少年的气。
一次,狄青的老部下焦用押兵经过定州,被狄青请去喝酒。没料到焦用所押的小兵状告焦用一路上管理混乱,克扣士兵供给。恰好韩琦正在军中搞严打,立即将焦用抓起来。准备当典型杀掉。
狄青求见韩琦,请求放过焦用。可韩琦根本就不愿见他。狄青只好在韩琦公署前等候,等他出来时求情,说:“焦用有军功,好儿。”
韩琦冷冷地说:“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
韩琦硬是当着狄青的面杀了焦用。狄青站在当地又是愤怒又是羞愧。他能够指挥千军万马,却无力拯救自己的爱将。直到有人提醒他:“将军你已经站好久了。”
狄青对韩琦很不服气,曾经说过一句话;“我比韩琦只差一纸文凭而已。”
但就是这一纸文凭,让狄青成为以文官为主流的朝廷的排挤对象。包括名臣欧阳修在内的文官隔三岔五就告狄青的状,说他的坏话。欧阳修曾经写过一篇帖子,里面大部分内容表面上看来都是表扬狄青,“青之事艺,实过于人”,“其心不恶”,“为军士所喜”,任枢密使以来,“未见过失”。最后却含沙射影地把当年水灾归罪于狄青,说:“水者阳也。兵亦阴也,武将亦阴也。”意思是今年的大水就是老天爷因为狄青任官而显示的征兆。面对这样的诛心之论,没有多少文化的狄青自然百口莫辩。
我想,或许到此时他才明白,为何当初范仲淹一定要让自己多看书,自学成才。
编辑: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