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管理

2009-11-16王书君

财经界·下旬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财务事业单位制度

王书君

摘要:本文从当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措施等方面对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做了论述,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应对措施

事业单位在我国是地位比较特殊的一类部门和单位,一方面代表政府承担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监督和服务职能,另一方面在很多领域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经济建设。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外部和内部的约束机制以及现行体制和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事业单位的管理相对比较宽松,很多单位也就没有严格的预算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财务风险已成为重大隐患,应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做好防范和管理。

财务风险的涵义大致有两种。狭义的财务风险又称筹资风险,是指由于举债而给单位目标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由于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非营利性和参与经营的特点,因此,有着其不同于企业经营活动财务风险的表现和成因。

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筹资风险

由于政府财政对事业单位投资力度不够,为了扩大再生产和事业发展,一些事业单位便举债经营,筹资渠道多元化。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往往给事业单位贷款设置严格的条件,融资难度大。有些事业单位在取得少量银行贷款的基础上,还采取向职工集资,社会筹资、商业信贷等方式,负担较高的利息,这不但加重财务负担,同时抗风险能力减弱,增加了财务风险。一旦经营管理不善,现金不足,无力偿付到期债务,便会陷入财务困境。由于事业单位自身偿债能力的有限,加上外部环境对事业单位缺乏管理,事业单位债务风险,经营风险以及有此引起的社会问题日渐突出。事业单位是不能为其他单位担保的,但有些行政和事业单位由于法制观念淡薄或出于行政命令或在局部利益的驱动下,违法为其他单位获取银行贷款等经济行为担保。尽管这种担保行为属于无效担保,但严重破坏和扰乱了国家金融管理秩序,并且,对其所属单位的担保行为,作为主管部门或单位,也必然同时承担相关的担保风险。一旦风险转换为事实,买单的仍然是行政和事业单位。

(二)投资风险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情况较为普遍,但缺乏科学性。投资包括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在对外投资上,很多事业单位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盲目投资,对外投资行为中,真正盈利者少,实际亏损者多;能收到投资收益者少,有出无进者多,导致投资损失巨大,从而财务风险不断。实践证明,事业单位的盲目对外投资,一方面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大量的国有资产无法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另一方面还会形成潜在的其他经济风险,比如债务风险等。对内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使得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这也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资产流动和支付风险

事业单位借入资金后,必须要在将来某一时间用足够的现金来还本付息。能否如期偿债,并不取决于资产的多少,而是取决于有多少资产能变现;并不只看是否盈利,而是看拥有多少现金流量净额。如无足够现金或资产难以变现,则会直接促使财务风险由潜在转为现实。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同时由于事业单位特殊的性质和地位,人的问题十分突出,人员多,经费少。目前人员经费挤占公用经费和项目经费现象十分普遍。随着部门预算改革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资金支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大量的人员费用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在确保稳定和发展的工作压力下,挤占公用和专项经费,弥补资金缺口,确保预算收支平衡成为不得已的选择,财务部门也因此承担着极大的违规支付风险。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没有风险意识,管理制度建设滞后

事业单位是指不直接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流通,不具有国家管理职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上层建筑、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单位。事业单位一般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我国事业单位往往是政府职能的延伸,是特殊的社会组织。也正因为如此,事业单位官办色彩浓厚,风险管理意识极其薄弱。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经济行为的程度不同。因此,其抵御风险的意识、能力和程度也不尽相同。但由于事业单位风险意识的淡薄,关于不同类型事业单位控制和预防风险的相关制度几乎没有,从国家和事业单位层面,还没有建立全面的风险预防、应急、报告、问责等制度体系。

(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落后,效果较差

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管理者和其他人员设计与执行的政策扩程序。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点包括货币资金、采购业务和资产管理。在事业单位内部,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特别是“一把手”的内部控制意识淡薄;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方法体系不完善,业务流程不合理表现较为突出。事业单位在对外投资、大额资金支付、重大项目审批和外部融资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是内部控制制度虽然有,但没有严格按制度执行,内控制度形同虚设,为诸多财务风险埋下隐患。

(三)预算管理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

预算管理意识不强,重预算,轻管理;预算编制准备不充分,编制方法不科学,预算内容不完整;缺乏控制机制,约束力较弱等问题在事业单位普遍存在。且事业单位预算反映的只是预算年度的收入和支出预算,对银行贷款、对外投资等经济行为,尚未形成明确的预算管理机制,因此,财政和主管部门无法通过预算管理渠道,全面了解和掌握事业单位上述需求和实际经济行为。对其财务风险的发生不能有效地预测、防范和控制。

三、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改革事业单位体制,规范风险管理制度

要尽快建立事业单位分类标准体系,完善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制度,形成科学的财政财务管理体系;各事业单位必须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制度。规范制度应设立专门小组负责设计适合本单位的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目标,制定风险防范与管理办法,实施风险防范与监督管理,并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根据风险的大小给予风险承担者相应的风险报酬,以对其精神、心理等方面进行补偿和奖励。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工资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二)全面引入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是指会计主体当前面临多种会计方法时应选择能低估资产和收益、高估负债和损失的方法。比如: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在通货膨胀时期,对材料采取后进先出法核算,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等等。为进一步控制事业单位风险的发生和蔓延,建议在修订《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时能够全面引入会计谨慎性原则,要求事业单位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明确筹资目的,确定筹资规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建立贷款审批制度要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贷款管理,建立严格的贷款审批制度

第一,要建立事业单位贷款的可行性报告制度。要通过可行性论证,明确事业单位贷款的额度、性质、条件、还款来源、还款时间、用款计划等。第二,要建立事业单位贷款的专家论证制度。对超大规模的贷款,在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会,征求社会各界对事业单位贷款的意见。第三,要明确贷款审批程序和权限。第四,要建立事业单位贷款的公示制度。贷款事项审批前,要在媒体进行公示。

(四)建立风险报告和问责制度

要建立事业单位定期向财政和主管部门书面报告风险管理和控制情况制度,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提出避免风险的主要方案和措施;对重大、紧急风险情况,要实行立即报告制度,对已经出现的风险,及时提出应急解决方案以及整改措施。问责制是指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以致影响工作秩序和工作效率,或者损害国家或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性负责。同时是本单位风险控制责任的第一责任人。

(五)建立风险预警和应急机制

财务风险产生和发展是有规律的,随着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不断进步,对财务风险的发生时间、范围和程度实行科学的预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风险的发生,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的破坏性。首先,要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指标。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问题予以指标化、数量化。其次,要量化预警线,分析预警指标的预警值。预警值可根据实际数据测算推出,也可以据经验值测算。第三,要充分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面对海量信息数据,要善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来实时甄别信息数据。实现报警方式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猜你喜欢

财务事业单位制度
事业单位财务审计的重点
财务自由这扇门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财务风险的对策与探究
某些单位的制度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