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茫茫雪原,才知太阳的炽烈
2009-11-16张向永
张向永
新中国60华诞,举国同庆,神州欢腾。这是中华儿女光辉的节日,这是民族大家庭共同的荣耀。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国。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大力推进,为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各民族的团结,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各族同胞都必须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这一期起,我们开辟“祖国大家庭”专栏,给大家讲述民族团结真实而生动的故事。
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的叠合,若恰能折射出一段历史的脉络,那么,这个人一定是这个民族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和代表。
罗绒达瓦即是。
从藏族封建头人家的农奴娃子,到藏族自治州的领导干部,罗绒达瓦作为康区藏族从由农奴制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这一伟大历程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他的人生传奇连接着康区藏族人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正像藏族歌曲《向着太阳》唱得那样:“走过茫茫雪原,才知太阳的炽烈;经过漫漫长夜,才会拥抱黎明的彩霞……”
日前,在成都市某干休所,罗绒达瓦老人对着记者打开记忆的闸门,透过历史的烟云抚今追昔,仿佛又回到那段峥嵘岁月……
从农奴娃子到民族干部——感受到生命的尊严
1937年9月,罗绒达瓦出生在四川得荣县一户贫苦的藏族农牧民家庭。父母有四个孩子,家里最值钱的财产是一头牛。“穷人只有当牛做马的地位,过的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苦日子。”罗绒达瓦说,从8岁起,他就给藏族封建头人家里当农奴娃子牧马放羊。
“一个人放200多只羊,如果少一只,就要摸黑回到山上找,找不到就挨打挨饿。”尤其让年幼的罗绒达瓦胆颤心惊的是“经常碰到狼还有其它野兽。”
刚满10岁,罗绒达瓦就被封建头人派去当矿工挖金子。挖金子不仅危险,而且苦累不堪,每天天不亮就被叫起来干活,还要时常忍受工头痛打、火烫等非人的折磨。
金矿地洞很深,人在洞里背着金子只能爬着走。罗绒达瓦身材瘦小但爬得快,人家爬两趟,他能爬三趟。就这样,罗绒达瓦在金矿干了3年矿工。
一天,矿洞里剩下一袋金沙没人背,他就主动下去背,上来时碰到一个工头故技重施,将火把上的火星子弄到罗绒达瓦身上,一时间浑身火烧火燎疼得他眼里都是泪。他一边抖着身子一边往上爬,到了最陡的地方,罗绒达瓦把背上的金袋子甩了下去,把那个工头砸到了洞里。
罗绒达瓦见此情景不敢停留,径直跑了,封建头人派了三个打手紧跟其后要追拿他。罗绒达瓦怕连累家人,不敢回家,就跑到一座喇嘛寺,谎称上山朝佛,借宿了一个晚上。
一夜无眠。罗绒达瓦忽然想起曾经听说过已经进入康区的共产党是“穷人党”,专门帮助穷人,一个念头顿时倏地闪过脑海,犹如一道亮光划过黑夜。第二天,他早早跑到县城,请了个会讲汉话的人,找到县政府党代表李旭同志,要求参加革命。
李同志看了看他,说“你这么小,先留在这里读书吧。”
1951年5月,走进学校的罗绒达瓦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尊严。
当年9月,罗绒达瓦听说组织上要派人到康定民族干部学校学习,赶紧找李同志争取。获准后,组织上给罗绒达瓦等9个孩子每人发了5块大洋做生活费。
1952年7月,学成归来的罗绒达瓦分回得荣县建设科,成了一名民族干部。组织上交给他一个任务:发展生产,把中央从内地调拨来的农机农具无偿分发给群众。
罗绒达瓦后来发现,每当工作队一离开,土司和头人就把国家分给群众的农机具收走,据为己有。而且,这种做法在康区是普遍情况。
此举使许多藏族群众深为不满,说:“我们只翻了半边身,还有半边没有翻过来,封建农奴制度这坐大山还压在我们头上。”
他们经常问工作队的干部,这里什么时候能像内地一样进行土改?
此时,反对封建农奴主剥削压迫制度的自发斗争风起云涌,遍地开花。尤其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后,各地群众自发抗争越来越高涨,抗租、抗债、抗乌拉差役的斗争此起彼伏。
在各族群众的强烈要求下,康区实行民主改革,推翻封建农奴制度势在必行!
1955年,罗绒达瓦作为民改工作团成员被派到丹巴县开展民改试点工作。
“我们一下村就积极发动群众,宣讲政策,团结贫下中农、中立富农、孤立地主,干了半年多时间,改革顺利结束。农村阶级成份划分完了,群众没土地的有了,没牲畜的有了,大家对共产党佩服得五体投地。”
1955年12月,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根据甘孜州代表团提出的提案,经过充分的讨论协商,通过了在甘孜州内实行民主改革的决议。跟着,1956年2月在甘孜州人民代表会议上,反复协商,做出了先在农业地区实行民主改革的实施办法,从州到县都通过协商作出了赞成拥护民主改革的决议。
而此时,康区看似平静的天空下暗潮涌动,一场由上层头人发动、旨在反对民主改革的武装叛乱正在酝酿。
武装平叛——为穷苦群众打“翻身仗”
1956年2月15日,在国民党残余特务和西藏少数上层反动分裂分子的煽动策划下,甘孜藏区色达地区的叛乱分子开始了反对民主改革的武装叛乱。不到一个月时间,武装叛乱就蔓延到甘孜州除康定、丹巴的局部地区和泸定县之外的所有县城。
就在这时,罗绒达瓦跟着工作组到了炉霍县。事有凑巧,就在他们到达之前,由寿灵寺反动分子指挥的叛匪把炉霍县政府包围了,想把工作人员一口吃掉。罗绒达瓦他们一到便立即投入战斗,不仅为县政府解了围,而且一路追歼,把叛匪的巢穴寿灵寺也打了下来。
残匪窜逃而去,罗绒达瓦随部队追到色尔坝后,接到指示返回甘孜县参加民改。但是甘孜县这边的群众也不易争取,因为叛乱频仍,“他们觉得共产党不长久,所以不敢得罪地主,顾虑大”。罗绒达瓦说:“比如有些穷人分了土地不敢种,分了财产不敢要,甚至分了牲畜还悄悄送还给地主。”
叛乱在康区蔓延,一些反动上层人士乘机攻击党和政府、反对改革,还肆无忌惮地漫骂基层干部,说“改革改错了,叛乱是干部不执行政策引起的”、“要保持旧制度”。少数反动上层气焰十分嚣张,在干部和群众中引起不良影响,党内也引起了争议。
“安藏必先安康。”康区若乱,西藏势必难安。
形势紧迫。据《中国共产党甘孜州历史大事记》记载,1957年2月底,鉴于1956年9月中央作出决定,西藏区域内至少6年内不搞民主改
革,甘孜州局势不稳、改革阻力大,在改革的具体作法上党内存在不同意见,省委书记廖志高到康定,召开了州委委员和东、北路各县工委书记座谈会,征求对甘孜州民主改革的意见,“改还是不改?”与会同志一致认为“甘孜州要坚决进行民主改革。”四川省委于3月5日向中央作了《关于甘孜州继续进行民主改革的报告》,中央批复同意四川省委的报告。
“这个决心下得对极了,对那些叛乱分子而言,即使十年后才民改,他们也还是不赞成。”罗绒达瓦对叛乱分子的险恶认识得尤为清楚,就在民改平叛期间,他的弟弟、解放军某部侦察员在执行任务时被封建主认了出来,惨遭杀害。
“平息叛乱时解放战争,要边平息叛乱边改革,解放广大被害的藏族人民”。党中央的指示和关怀,增强了康区军民平息武装叛乱和完成民主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打仗就意味着牺牲。在炉霍县平叛时,在叛匪胁迫下,僧人、牧主、牧民几乎全跑上了山。“我们不得不打,但不能狠狠打,因为牧民是被裹挟上山的,上级指示要尽力争取。就这样一边打一边争取,打了一个半月,我们牺牲了16人,土匪死了一百多人,大部分牧民群众被争取了过来,下山回家。”
此后,为了执行党中央指示的军事打击与发动群众相结合的平叛方针,罗绒达瓦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采取大会、小会、访问群众,张贴布告等形式,发动群众,开展亲劝亲,邻帮邻,父劝子,妻劝夫,捎书带信等活动,宣传党的平叛政策。平叛政策主要是说顽抗者坚决消灭,协从者不问,放下武器者宽大处理,立功者受奖。
罗绒达瓦告诉记者,他的家乡得荣县仅有一万多人口,但在叛匪的胁迫下,几乎家家都有男丁上山为匪。康南部队在对叛匪实施军事打击的同时,开展强大的政治攻势,争取了4000余人投降。
战火纷飞的残酷岁月,罗绒达瓦经受住了生死考验。1957年初,顶风冒雪,罗绒达瓦随工作队又到了德格县麦徐区开展民改。叛匪听说共产党的工作队到了,当天晚上就把麦徐区包围了。
叛匪对工作队驻地展开疯狂进攻,被工作队一次次击退。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应是没让叛匪越雷池一步。
但是,工作组储存的水仅够吃一天,只能偷偷派人趁天黑摸出去找水。不幸的是,派出去找水的同志被叛匪发现后壮烈牺牲。没水喝,嗓子干的要冒火,大家只能喝自己的尿液维持生命,把胸膛贴到冰凉的地面上感受潮湿。
工作队坚守了七天七夜,弹尽、粮绝、水干。
生死关头,县里救援的部队赶来了,罗绒达瓦他们解围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趴到河里狠狠喝了个饱。
在战斗极其激烈的1957年,作战勇敢的罗绒达瓦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民改平叛的几年间,罗绒达瓦作为民改工作团成员,转战德格、白玉、理塘、得荣等十个县,一边平叛、一边民改,把入党誓言化为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位藏族共产党员对党、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
1958年初,罗绒达瓦正在理塘剿匪,州委来电报催他回到康定接受新的任务。
“等我一到,领导就说‘明天随民改工作组出发去得荣,回你老家”。罗绒达瓦说,当时州里一路上都是土匪,只能先绕道成都,经隆昌、昆明、中甸再到得荣。
1958年4月12日,到了得荣县。14日,罗绒达瓦正在打篮球时接到通知,晚上随由云南调来的0062部队去剿匪。
罗绒达瓦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一场决定性的大战役。
平叛部队集中7个团的优势兵力,向康南进军。4月15日,各部队分别向聚集位置开进,分东西两个作战地区,五个团在东、两个团在西,由西向东、歼灭敌人。西线于17日进军封堵金沙江一线后,一个团从巴塘县出发,一个团从乡城县出发,在各兄弟部队的配合下,进歼巴塘东南区俄巴曲批、四朗吉村和大特务段象贤为首的叛乱武装。
罗绒达瓦所属部队从得荣县出发,在鱼波子沙地区歼灭了以龙中然章为首的叛匪三百余人,迅速北上与巴塘、乡城出发的两个团汇合,在归洼、昌波等地战斗五次,歼灭大量敌人,粉碎了叛敌顽抗阻击的企图。平叛部队的主力分路进抵巴塘东南区,包围了叛乱武装的巢穴,经过中咱、波蜜、雪波、次巫等战斗,击毙大叛首俄巴曲批,活捉大特务段象贤,经一个半月战斗歼敌1500余人,其中大小叛首70余人,收缴枪支1700余支。
从1956年3月至1959年12月,康区政府指挥部队按照先康北后康南的顺序,先后组织六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围歼大股的武装叛乱。
自此,康区基本完成农牧区民主改革,实现了从农奴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跨越。
四年三地任县委书记——把党的民族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
1961年底,组织上安排罗绒达瓦到西南民族干部学院政治系学习。1965年7月,罗绒达瓦结束学业回到得荣县城关区,主持全面工作,直到次年初升任县委副书记。
罗绒达瓦尽管在群众中威信极高,可当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呼啸而至,他依然躲不过厄运的洗礼。“反动民族主义分子”、“天宝(时任甘孜州委书记)的黑苗子”等一顶顶大帽子凭空而降,罗绒达瓦就这样“靠边站”了。
1971年,得荣县革命委员会成立,罗绒达瓦任副主任、核心领导小组成员。1972年2月,罗绒达瓦当选为省委候补委员。1973年7月,罗绒达瓦又被任命为中共甘孜州委常委。
1976年,罗绒达瓦被任命为中共得荣县委书记,得荣迎来了人生第一次由一名藏族干部主政的机会。
在罗绒达瓦就任县委书记之前,即1975年12月25日至1976年1月13日,甘孜州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会议传达学习了毛泽东有关农业问题的指示和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大会提出了“到1980年全州建成9个大寨式的县和二分之一的大寨式的公社和大队(其中,3年内把甘孜、丹巴、巴塘3县、4年内把色达、5年内把泸定、康定、炉霍、石渠、乡城5县建成大寨式县)、粮食总产量达到5亿斤实现粮食自给、牲畜达到560万头”的奋斗目标。
得荣县并不在“奋斗目标”之列。原因谁都清楚:庄稼收不收在水,收多收少在肥。而得荣恰恰严重缺水,可浇地只有八千来亩,旱田则有两万多亩。在这种基础上要想在1 980年达到“奋斗目标”,确实难!
罗绒达瓦长期主抓农业工作,知道该从哪里下手解决问题。找水源、修水渠、改田改土……在他的带领下,一系列工作紧锣密鼓的进行。效果立竿见影一可浇田从8千亩增加到一万二千亩,养地则从八千亩减少到了三千亩。这“一加一减”,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了500斤,远远超出“奋斗目标”要
求的亩产400斤。
“群众生活困难问题解决了,得荣县也首先实现了州里的纲要要求”。罗绒达瓦自豪地说。
在任仅一年多时间,罗绒达瓦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尝丰收的喜悦,1977年11月,州里一纸调令,他的职务变成了中共甘孜州委常委、稻城县委书记。
“当时稻城的领导班子不团结,州委整顿了两次都没有改观,于是决定调整班子,让我去当书记。”罗绒达瓦说,他到稻城后立即着手平反冤假错案100多起,然后腾出手来主抓三项工作:修路,包产到户,修建水电站。
稻城九个乡,原先只有三个乡通公路,罗绒达瓦到任后一鼓作气把另外六个乡的公路全都修了,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其中,最远的一个乡路长两百多公里。效率之高令人咋舌。问及原因,罗绒达瓦笑着说:“我把修路工人的工资从每天4毛提高到8毛,大家的干劲儿一下子就鼓起来了。”
咋让群众吃饱饭,是挂在罗绒达瓦心中的头等大事。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政策一出,罗绒达瓦眼前豁然开朗,立即布置落实。“群众群情激奋,那个高兴啊,有些农牧民分到牲畜后,牵回家就像喂娃娃一样给它们喂酥油。”罗绒达瓦回忆说,包干到户使群众“饱了肚子,盖了房子,赚了票子。”
稻城的农牧业生产抓得有声有色,得到了州委的充分肯定。罗绒达瓦却不满足眼前这些成绩,他的目光早就投向了稻城丰富的水力资源。他对记者回忆说,当时县里都是用柴油发电,电灯下还要点着蜡烛才能办公。而另一方面,则是丰富的水力资源白白流失,无法加以利用。筹措资金、勘测施工,经过多方努力,1979年,一座千瓦级的水电站投入使用,为稻城送来了光明。
但这光明仍未能够伴随罗绒达瓦多久,1980年2月,他又奉调任乡城县委书记。
至此,罗绒达瓦四年间辗转三地任县委书记。尽管调动频繁,可不论条件怎么改变,岗位怎么变迁,罗绒达瓦始终一心想着把党的民族政策、惠民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
乡城县的工作也不轻松。罗绒达瓦到任后的“第一把火”便烧向机关工作作风。“没有好作风就打不了胜仗。”罗绒达瓦说:“我一到任便发现机关工作人员作风松松垮垮,工作不使劲,给群众办事拖拖拉拉,不痛下决心整顿不行。”经过两个多月的整顿,机关工作作风焕然一新。
改善民生依旧是罗绒达瓦工作的重心。而当时最棘手的难题,当数把高山地带缺水、缺粮的群众迁到低山区,搞移民开发土地。
“群众故土难离,都不愿搬,但是自然条件太恶劣了,为了他们更好的生活,我就想办法让他们搬家。”罗绒达瓦说到这里,给记者讲了一个高山居民吃水难的故事:群众砍柴时带着水桶,得先找到一处泉眼,然后把水桶挂到泉眼上,等一天砍完柴,水桶才能滴满。
移民需要资金,罗绒达瓦就从州里申请了一部分,县里又自筹一部分,先是修了7公里水渠,把水引到一处坝子里,“救活”了两千多亩土地,然后才动员群众搬家。一开始只有十几户群众试探性地搬了下来,等他们尝到甜头后,主动要求移民搬家的群众越来越多,最后高山地带的所有村子全都搬了下来。
罗绒达瓦带着群众走上了致富路,而他自己却一直没有脱贫。直到1983年被提拔为州委组织部长,离开县委书记岗位时,罗绒达瓦还欠着两千多元外债。在那个年代这绝对是一笔“巨款”。要知道,当时罗绒达瓦的月工资才48元。
从1983年任州委组织部长,到2003年从自治州政协主席任上离休的20年间,罗绒达瓦尽管身居高位,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更没有利用职权谋一己之私。
他谋的是党的事业一一在干部选拔上,罗绒达瓦结合民族地区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在他主政期间,甘孜州第一次选拔了一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第一次选拔了一批年轻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
为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他多次带领工作组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想方设法争取资金为18个县修建了党校,以此为阵地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进行理想、宗旨、纪律教育,坚持从生产第一线中发展党员。
罗绒达瓦一生计较的是群众利益一一他被国务院、中央组织部分别授予“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和“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就是最好的证明。
“说到底,是共产党解放了我们,拯救了我们。所以我要坚定不移地跟着共产党。”年过七旬的罗绒达瓦说话依旧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