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传统之路 培育栋梁之才
2009-11-16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追求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宗旨,注重学生品德培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多年来,我校在课程、活动、校园氛围的营造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把“做中国人,铸民族魂,传文明火,扎文化根”作为实验中学的一种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系列
学校从培养目标、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学生活动、学校机构设置等各个不同角度,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展开实验研究。
1.课程内容设置
初一年级: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即经典诵读、中国建筑、中国书法、中国棋艺、中国戏曲;“文化北京”选修课,北京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的名胜古迹。
初二年级:世界文化遗产选修课,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一年级:传统文化选修课,即中华传统礼仪文明、世界遗产与年轻人、徐霞客综合实践活动。
高二年级:研究性学习,即北京小吃的现状及其发展、有关老北京胡同没落原因及解决方案的深入研究、北京名人故居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寻祖归宗——中国姓氏的起源与发展等。
2.教学时间安排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模块)课程自初一年级起开设,每学期12次课,每次2课时,两学年修完,实行学分制管理。本课程采用“一线多点”的课程实施模式,“一线”为“经典诵读模块课程”,“多点”包括“中国书法”、“中国棋艺”等其他模块课程。“经典诵读模块课程”每学年第一学期开设,每周2课时;其余模块课程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设定为8-16课时不等。
3.课程评价的实施
过程评价为主原则:为每一位学生建立课程电子档案,收集其作业、调查报告、论文等信息;任课教师及指导教师要观察学生思想、言行的变化,提交课程评语。
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建立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多元结合的评价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模块)课程的管理依托信息化的校本课程管理系统完成,保证了课程评价形式的丰富性,以及评价内容的开放性。每一学年各模块课程的学习结束后,针对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电子档案袋中保存的各种有效信息,多元的课程评价主体可以采用BBS、电子邮件等形式完成对学生学习和研究成果的综合评价。
中华传统文化活动系列
1.中华传统文化节
从2004年开始,学校对传统的艺术节活动进行改造,决定每隔一年开展一次中华传统文化节活动。除了体验式的中国传统文化节活动,学校还组织唐诗、宋词朗诵会及文化遗产日活动,利用假期进行世界遗产考察学习。在2004年和2006年,我校成功承办了两届“世界遗产青年论坛”,并通过此论坛在中国各遗产地启动了“世界遗产与年轻人”教育项目。
2.世界遗产青年论坛
2003年,学校承担了国家级项目——“世界遗产与青少年教育”研究和实践任务。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8届会议前期,学校成功地承办了来自全国26个遗产地参加的“首届世界遗产青年论坛”;2005年,学校研究报告《用世界遗产教育点亮孩子的心灵》,代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在东北亚世界遗产教育研讨会上作为主报告汇报交流。
中华传统文化氛围营造
漫步在校区,传统古典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一层的中式接待室布置着仿古家具、青铜器,还有中式隔扇、玻璃画,集中体现着学校现代气息中蕴含的传统元素;地下餐厅外的铜版艺术墙再现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下沉花园中精致的垂花门则让你更加亲近京味文化;大厅中“五谷丰登”可以使你体会到中华古韵的意趣横生。
以文化为品格的学校将是长青的,具有丰厚底蕴的教育将是有力的,注重传统、不断进取的民族将是坚不可摧的。学校将继续发扬传统文化的育人特色,培育更多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