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政治活动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09-11-16刘英明
刘英明
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促进思维的积极参与。
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创新能力则是目标和归宿。在初中政治活动课教学中,要改革教学方法,采取多种形式,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营造宽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良好的课堂环境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为了发扬教学民主,使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创造出一种宽松、生动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公开向学生提出“三个欢迎”和“三个允许”的要求,即欢迎提意见、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观点;允许讲错、答错,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
例如在讲“文化建设”时,笔者就中学生上网问题让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当学生都能讲出一些上网的利与弊的时候,笔者鼓励他们大胆讲继续讲,根据他们的内容也讲出自己的看法,然后让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也在同一个内容,笔者让学生就如何建设良好的文化环境提出建议,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或回答错误的时候,笔者总是以微笑来鼓励他们,让学生用掌声支持他们,因此,学生的热情就很高涨,他们的创造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出来。
2 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得新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具有声色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表现力和感染力强的特点,能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诱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促进思维的积极参与。当思维和想象达到一定境界,就会激发创造意识,创造能力也得到发挥。
例如讲“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时,笔者给学生播出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的录像,让学生重新回顾这世纪盛事,让他们谈观后感,让他们讨论为什么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祖国。学生看后,心情非常激动,认识到邓小平的伟大、祖国的强盛等。在讲“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时,笔者播放我国环境污染和资源受破坏的录像,让学生知道国情的严峻,从而让他们就如何保护家园发表意见。学生纷纷举手,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所以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一方面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热爱学习、为祖国做贡献的决心;另一方面,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3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
传统的教学重教轻学,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取而代之,应以“创新型学习”主导课堂,破除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新的教学观。所以,笔者在活动课中采取辩论、分组讨论、分组竞赛、时事论坛、演小品、小记者采访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讨知识,交流体验和进行创新性思维训练。
例如“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前进”的活动课,笔者首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正反两方,回去各自找资料,用一节课对“社会主义是否能够代替资本主义”进行辩论。正方从社会的发展趋势,从我国社会主义不断强大,资本主义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等方面阐述他们的观点;而反方则从多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瓦解,资本主义国家比社会主义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生活不断改善,工人运动很平静等方面来阐述他们的观点。双方辩得难分难解,场面非常激烈,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学生动手收集资料的能力,更培养他们的辨证思维能力。
4 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创造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实践为思维提供主动的感性材料。俗话说:“心灵手巧。”在动手操作,将理论付诸行动的过程中,可以提高思维能力,激发创造灵感。黑格尔说:“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头脑中的“创造”不进行实践始终是空想。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实践,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发展。笔者在活动课教学过程中敢于让学生到网上收集资料、到社会上参观,进行社会实践调查。通过实践活动,让他们走上社会,使他们了解社会,从而增加主人翁的责任感,也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从而也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深深地认识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模式,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就可以得以充分的挖掘和展示。■
(作者单位:河北省肃宁县文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