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要做到“五个统一”
2009-11-16李亚杰
李亚杰
从美入手,从道着眼,真正达到思想性和审美性的统一。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依据语文教学规律,科学地处理好“五个统一”,才能全面完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对义务教育阶段所要达到的语文素养的总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1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具有两性,一个是工具性,一个是人文性,并且是“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文性。如何使这两性在语文教学中统一起来呢?“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强调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要外加的灌输,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也就是把每一个在阅读中的学生都视为一个独特的自我,这样才能做到目标中所说的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要求。例如《看不见的爱》一文的教学,立足于“学”,略读课文更要体现以学为主,通过以学定教的“三读课题”思路(读到课题时想到了什么——一读→对“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爱”有什么了解——二读→“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爱”的自主探究交流后再来读课题,有什么新的理解——三读)来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的目标。学生在读通、通读、品读的自读自悟中渐渐走进文本,追求“润物无声”的学科德育教育效果,真正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 思想性和审美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在听说读写训练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德教育,完成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不仅语言文字优美,而且有较强的感染力,为此,语文教学中在充分利用教材时,既要注意对学生传授词句段篇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以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克服“重智轻德”的倾向,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来确定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学目标。例如《西湖的绿》《梅雨潭》这2篇课文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感情,很有教育意义。让学生通过词、句、段的品析,感受大自然的美,从小受到美的熏陶。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其次在课堂上教学《西湖的绿》一课时,对学生提出一个探究性问题: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课文,看你能发现多少含有“绿”或表示“绿”的词语?再谈谈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强烈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轻松进入角色,融入美景美文中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深受热爱大自然的教育。从美入手,从道着眼,真正达到思想性和审美性的统一。
3 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统一
要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就得通过扎扎实实的“双基”训练。小学语文中的“双基”内容分布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各方面,像汉语拼音的认读和拼写、认字和写字、释词和造句、朗读和默读、说话和写短文等,这些都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基本内容。为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传授学生必需的语文知识和其他有关知识。但是,学生光懂得一些知识仍然是无用的,不能解决问题,也不能说是真正学懂,只有既懂又会用,才算学到真正的本领。
目前,语文教学中仍存在只重语文知识传授而忽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训练的情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进行严格的语言文字训练,要有明确的目标,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六个要”:一要有明确的自学目标;二要有充分的自学时间;三要有具体的自学指导;四要重视激发自学兴趣;五要注意教给自主学习的方法;六要重视应用鼓励评价,让学生享受成功学习的体验。通过训练,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发展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从而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形成思维的习惯,要引导思维的途径、方法,不仅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在听的训练中既要培养学生理解言语、分析言语的能力,又要培养听记的能力,发展学生集中的注意力;在写作训练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能力等,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理解、表达水平得到同步提高。
4 减轻负担和提高质量的统一
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只有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才能更新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适应不断发展的小学教育事业的需要,促进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首先,教师要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教师要把爱心和微笑带进课堂,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友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的心理压力降到最低点。同时要重视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培养,变苦学为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把被动学习转化为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还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扎扎实实地抓好“双基”教学,坚持“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以课堂练习为主,以读为主”的语文教学原则,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5 课内教学和综合学习活动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综合学习活动使课内的学习在课外得到延伸。除了重视语文课堂教学外,更应该重视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把语文教学与综合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1)充分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分成几个综合学习活动小组,如演讲、书画、朗诵、科技、写作、墙报、表演等,在活动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如对读写能力差而手工制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让他们口头讲述制作过程,并写成小作文。
2)要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活动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内学习《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我的“自白”书》后,让学生动手搜集《红岩》这部书籍,或帮助学生网上查询,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以深化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再一次接受“革命教育和洗礼”,感受革命先烈的无畏的献身精神。又如课内学过《武松打虎》后,就把《水浒传》介绍给学生阅读,从而弥补课文的不足,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扩展知识面,激发文学兴趣。
3)开展各种类型的综合学习活动。如学习了寓言后,举行“寓言故事会”;学习了成语故事后,举行“成语大观园游戏”;等等。
“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这样不囿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而努力完成和设计形式多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寓教于乐,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大岭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