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2009-11-16刘国红
刘国红
新课程背景下需要更高层次的“整合”,网络技术的应用一定具有、也应该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1 引言
目前,在实际教学与教学研究过程中,特别是涉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时,碰到不少问题,突出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问题。对此着力进行探索,并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2 什么是“整合”
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中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那么,什么是“整合”?“整合”的内涵和本质到底是什么?搞清了认识上的问题,才能为有效“整合”提供思想基础。关于“整合”,我国一些多年从事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工作方面的知名专家、教授对此下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经过学习、思考、讨论,结合学校开展“整合”的实践活动,笔者认为对“整合”的认识,重点要搞清楚3个问题。
1)“整合”的关键。“整合”的关键是技术与教学这2个要素的合理组合(当然还有技术和教学内部有关元素的合理组合),搞“整合”要根据学校实际在合理组合上下工夫。
2)“整合”中“技术”与“教学”的关系和“整合”的标准。技术在“整合”系统的两大要素中是第二位的,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是“整合”系统的主体和核心,是“整合”的出发点和依据,“整合”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教学问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是衡量“整合”好坏的主要标准。
3)“整合”的层次性或阶段性。常规传统电教媒体的应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网络技术的应用是“整合”的3个层面或3个阶段。即使在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比较普遍的情况下,每个应用层面还有其“整合”的优势,网络技术不是唯一可供应用的技术,网络技术应用不意味着要取代以前的技术应用,而是来解决原有的技术应用无法解决的问题,它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而不能为网络而网络。当然,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内涵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必定会对“整合”提出更高要求,新课程背景下需要更高层次的“整合”,网络技术的应用一定具有、也应该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基于以上认识,就能够避免陷入在“整合”理念和操作层面上存在的一些误区,对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就有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
3 对整合的载体“课件”的认识
目前,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活动中,许多教师乐意应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但有些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上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在开展课题研究和“整合”实践活动中,也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有些教师不切实际,不管该教学内容是否适合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一味追求技术时髦,纯文本的教学内容偏要做成课件,甚至将解题的推导解答过程也全部做到课件中,变成“黑板搬家”和“教科书搬家”,从“人灌”发展到“机灌”。这不仅导致教学成本高,而且在上课时由于学生的思维往往跟不上大屏幕上文字呈现的速度,教学容量虽然大了,但教学效果却差了。有些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过分追求课件的美观华丽,过分追求音响、动画效果,过分追求课件的完整性,而忽视课件的内涵和实质,忽视教学环节的科学设计,一堂课下来,虽然学生大饱眼福、耳福,但脑袋空空。
经过学习、思考、实践,笔者认为,多媒体课件主要在创设合适的多媒体教学情境、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的一个或几个环节上真正起到辅助作用,真正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优势,这样的多媒体课件才是实用的。从日常教学实际来看,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实用型课件,而不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花在精品型课件上。对于这种实用型课件,不必特别美观,不必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不必有很丰富的信息,不必涵盖很多的知识点,只要能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或情感发展工具,在教学中实用、管用、好用即可。
对于网络课件的设计开发,结合省级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一个基本认识:网络课件应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教育目标。网络课件教学目标要明确,内容要适当,难易要适度,相关知识点应有递进的教学要求;教学素材要合理地设计、选用;网页页面要简洁,布局要合理;要包含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态外延,建立与相关网站的链接;一个好的网络课件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教学目标。优秀的网络课件是开设高效网络课的基础,在进行网络课件的设计开发时,必须以“整合”的标准为尺度,即要体现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效益。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可以探索建立“教师为总导和控制,学生为主体兼自导”的教学关系,在这2个环节上有作为了,“整合”也就能趋于到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主要方面,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和实施新课程的进程中,有效“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二十家子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