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可以不说

2009-11-15

新民周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乐子青年才俊博茨瓦纳

苗 炜

小时候读古文,特别喜欢《战国策》里的故事,那些知识分子都特别能说,见到国王,讲两个小寓言,就能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后来看《三国演义》,特别喜欢“舌战群儒”那段,诸葛亮把东吴的知识分子全侃晕了。再后来,看话本,李太白醉草吓蛮书,喝了酒写一篇文章,就能令四夷臣服。正是这些不着调的描写,让我深信“言辞的力量”。但这些传奇,讲的还都是湖北、陕西、山东、河北之间的故事,而且年代久远,不那么新鲜。

现代人偶尔也写一些“现代战国策”的故事,比如张维为先生,早年给国家领导人当过翻译,现在是瑞士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员,走过100多个国家,这里面自然有“晏子使楚”那样为国家长脸的故事,也有“舌战群儒”的戏剧性场面——张先生说,“在慕尼黑郊外的一个风景如画的避暑山庄,知名的马歇尔论坛举行了一场中国问题研讨会”,他主讲了中国的崛起及其国际影响,会后和德国、美国的学者一场激辩,实在地灭了人家的威风,其中有个段落,张先生很以自己走遍世界的经历自豪,“你去过博茨瓦纳吗?我去过,还见过博茨瓦纳总统。”千万别小看这句“见过博茨瓦纳总统”,比如央视有位青年记者,其自我期许是“经济学家”,给领导人当过司仪,《纽约时报》报道这位青年才俊,开着捷豹穿着阿玛尼上班,采访过托尼·布莱尔,英特尔和黑石的老板,和澳大利亚总理保持电子邮件联系,一年之中见过3次“亨利”,“就是亨利·基辛格”,他说。现代的纵横家,要是没见过博茨瓦纳总统,没见过亨利,还在湖北、陕西之间游荡就太小儿科了。

这位青年才俊知道“中国的国际形象问题很严重”,所以打算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大概就是所谓“新爱国主义”。古代读书人讲究“策名天府下酬所学,立功异域上报朝廷”,架桥梁一事显然属于“立功异域”。古代科举还喜欢考策论,乡下一孩子,还没怎么出过门,提起笔来就能写出“怎么征服西夏”这样的文章。12年前,有一本策论很流行,叫《中国可以说不》,这显然属于“上报朝廷”。

我一直没有十足的底气念出这个书名——中国可以,说,不!我总是以为,应该这么念,小心翼翼诚惶诚恐地问——中国,可以说不?随时准备挨一棒子,打倒在地,“不可以说!”“不可以说他的不是!”然后会有许多连什么叫做人都没整明白的青年,拥上来说“你不配做中国人!”现在,我们又看到一本书叫《中国不高兴》,号称要让现在的读书人有大担当大抱负。这实在碰到我的软肋上了,因为我时常面临这样的诘问:你的视野和胸襟怎么那么小?你为什么不能写“中国一甲子”,而非要写“好色一代男”?

世间有左有右,世间还有大有小,左右互骂那还都是站在“大”的角度上,偏偏“文艺腔”是小气的。有家宣扬普世价值的大报,自己的广告语是“从这里读懂中国”,仿佛中国是个多艰深的相对论似的,还有个青年思想家,也总是焦虑自己能不能流畅而自信地谈论中国,我非常尊重那些拼命要启蒙别人的精英,我也非常尊重那些写策论的才俊,但我还是觉得,中国可以不说。从孔孟时候算起,读书人就被忽悠并且自我忽悠,以為自己跟国家有多大关系似的,那个江山社稷是皇帝老儿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那匹夫的兴亡,国家就没责了?“位卑未敢忘忧国”,得了,当小官您就卑微了,写出诗来您就不觉得自己牛逼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真好,不过很多人大概还是为了自己的乐子而读书吧。“世界是你们的,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到了我们这代,是早上八九点就起来上班挣钱还房贷去了,但世界不是我们的,连我们买的房子都未必是我们的。

不被忽悠,不说那些大词,我们照样能活得充沛踏实内心丰富,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越来越多。我们管他高兴不高兴呢,我们还是自己高兴就得。这世上还有许多伟大的乐子等着你的头脑呢。■

猜你喜欢

乐子青年才俊博茨瓦纳
April Fools Day Jokes
博茨瓦纳——诗人的国度
Botswana—the land of poets博茨瓦纳
——诗人的国度
内蒙古籍文化名家青年才俊恳谈会在京召开
床的乐子
青年才俊引领未来
如何留住青年才俊?——寻找、了解传统媒体急需的11种新型人才
整蛊新员工
2010第二届中国眼镜行业青年才俊论坛反馈
更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