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

2009-11-15邵乐韵

新民周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海权渔政南海

邵乐韵

倪乐雄

著名军事学者、上海政法学院政治学系教授。致力于战争与文化、东西方战争文化比较研究和国际军事外交研究,引起国内、国际学术界同行的关注。曾准确预测了台海危机、印巴冲突、美伊战争进程。曾应美国驻华大使的邀请,作为美国国务院新闻总署东北亚安全项目“国际访问学者”出访美国国防大学、陆军战争学院、陆军参谋指挥学院、西点军校、国务院、国防部、太平洋战区总部、太总部陆军司令部等单位。

目前,我国处理南海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外交跟军事威慑交替使用。孔夫子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

对待领土、领海主权争端,中国秉持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可是具体到南海问题,却像在害“单相思”。最近,菲律宾、马来西亚等部分东南亚国家在中国南海动作频频,美国“无瑕”号也赶来遥相呼应,对中国的海洋和周边外交战略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挑战。

从民间传来两种声音——“准备打”或“不宜打”。然而,解决南海问题,远不是单纯的“打”或“不打”的抉择。一方面,是中国同东南亚国家、同美国越来越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另一方面,面对南海资源的流失,随着5月13日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案截止日期的临近,中国也感到了一种捍卫主权和国家利益的紧迫感。

南海问题的出路何在?中國要如何平衡各种因素、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营造一个有利于国家未来持续发展的国际环境?近日,著名军事学者倪乐雄教授接受了《新民周刊》的专访,提出了解决南海争端问题的新思维。

南海利益

南海,对于中国今后50年、100年甚至更加长远的未来意义重大。这里面集中了三方面的利益:一个是资源利益。陆上资源总会开采光,世界上3/5是海洋,里面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南海对中国无疑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第二,从维系国家生存的海上生命线来讲,南海是中国海上生命线的一段,而且是在家门口的一段。如果失去了南海,中国有相当一段海上生命线将失去控制;第三,从军事国防角度来讲,失去了南海,也就丧失了我国南部海洋上广阔的战略纵深——国防线被压缩到海南岛一线,这是很憋屈的,南部就被封死了。

这三方面组合起来,就形成我国目前在海洋、特别是南海方面的重大利益,而这个利益我们不应该放弃。

这次派出渔政311船,是我们第一次比较强烈的回应。

划界案是引发近期南海争端的导火索,对那些非法占据我国领土南海诸岛的国家来说,给它们提供了一个企图取得国际“承认”的机会,所以这次有些国家的动作比较猛,例如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登陆光星仔礁宣示“主权”、菲律宾参众两院通过领海基线法案并由总统阿罗约签署成为法律等——菲律宾这么做一部分是出于国内政治压力:2010年6月阿罗约任期结束,菲律宾将举行大选,各党派在南海问题上做文章也是为了在今后选举中争取选票和民心。

但是这样一来对中国的冲击就很大。现在我国有三艘渔政船在南海巡航执法、行驶行政管辖职能,这是一种对等行为,柔中带刚,有理有节,也符合海军将领们讲的“先礼后兵”的顺序。

我估计接下来会有两种结果:其一,渔政船开至南海不做激烈反应,巡航结束后南海局势回到原来状态,不激化矛盾,这种结果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如果没有联合国这个法案的期限,也不会出现局势骤然紧张的情况,中国现在这样做是对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过分行为的必要对等回应。

其二,现在越南也跳出来表示高度关注,那么它关注到什么程度?也派渔政船来对峙还是派出军舰?如果碰到对方比较强硬的武力挑衅,我们肯定也会派军舰过去为渔政船护航,这样的话矛盾就升级了。当然,不一定会打起来。

海权和海军

我国的经济生存结构已经由传统几千年的内向型经济结构迅速转为外向型经济结构,变成一个现代海洋国家,相当于古代西方的雅典、中世纪的威尼斯、近现代的英国和荷兰。

我在研究海权问题的时候,从历史角度总结了西方海洋国家的发展模式。一个国家在什么情况下会重视海权、发展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即,一旦由内向型经济结构变成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结构以后,必然召唤强大的海权。

比如,古代雅典的强大是跟掌握着东地中海的制海权息息相关的;在近现代,有“日不落帝国”之称的英国发起殖民运动、对外开拓掠夺,其霸权跟它强大的海权也密切相关。

当然,我国现在变成海洋性国家跟过去西方国家的情况不同,在21世纪这样一种文明状态,殖民主义时代弱肉强食、“金钱到哪儿、炮弹跟到哪儿”的模式已经显得格格不入。但是这种模式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比如美国第七舰队在宣传手册上开门见山就提出:“美国为何需要全球军事存在?因为我们的商业利益遍及世界”。所以说,海军为本国的海外商业利益保驾护航,是自古以来带有规律性的现象。

现在有人谈起中国海军要发展到多大规模、远洋海军要发展到多大规模。理论上讲,中国远洋海军的发展、对海权的追求也是有限的,而我们的目标是:发展与自己国家海外利益相匹配的海军,保障国家海上生命线:以南海为起点,西至印度洋,最后到达亚丁湾。在所经区域,如果有任何对我们海上生命线的威胁,我们都是很敏感的。像打击索马里海盗方面,我们也派了军舰到印度洋去护航。

这次美国在南海违反国际法和我国的法律法规,擅自在南海地区进行所谓的海洋考察,我们马上就派船过去对峙,这实际上是向全世界发出强烈信号:我们对涉及我国海上生命线的地区是非常敏感的,而且将来会越来越敏感。

军事力量有用,但并非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常规军事力量没有压倒性优势,像马来西亚、日本都有很先进的潜艇装备。有了强大的海上力量不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没有常规军事力量解决起来更难。当然,有比没有好,至少我们强大了,他国不敢如此肆无忌惮。

美国的矛盾

在亚洲走向团结的整合过程中,美国一直处于矛盾状态。

按照美国的理想和长远目标,它不希望亚洲出现四分五裂的状况,最好像欧洲一样整合起来,然后美国也能插一脚进来。可是从传统战略思维看,美国认为亚洲存在潜在的挑战势力,它又想从中挑拨、做亚洲的离岸平衡手,这种想法和采取的动作又跟它的长远目标相矛盾。

对美国来说,是促合还是挑拨,也是短期和长远利益的选择,这就要看美国政治家是否明智了。

美国在南海上的行为,对东亚经济、政治、军事事务的整合是起负面作用的。“无瑕”号是美国派来侦察中国海底潜艇情况的,这几年美国一直联合日本追踪我们的潜艇,此次事件是这一系列动作的延续。

美国为什么对中国潜艇这么感兴趣?首先,美国认为中国对它最大的威胁就是远程导弹和携带核弹头的核潜艇。美国对中国的核打击力量作过评估,认为中国的陆基核武器发射基地威胁不大,美方只要动用常规兵力精确打击就能一次性摧毁。关键是我国的核反击力量难以捕捉,因此他们对我们的潜艇(核潜艇)特别感兴趣,希望能够完全控制我们的核反击力量。

另外,我国东海、北海、黄海那边水道较浅,潜艇容易被发现;而南海水道较深,中国一个大型的海军(潜艇)基地也即将在海南岛附近建成。所以,美国想在那里侦察测量我国潜艇的进出通道、海底地形、水温情况等——“无瑕”号是有深远目的的,美国对中国还是存在防范心理。

从纯粹国家利益出发,“无瑕”号事件给我们宣示对南海诸岛的主权来讲提供了一个机会。“无瑕”号已经来侦察了不止一次两次,这次我们就逼上去了,这个措施是必需的。

“欧盟”模式

南海问题很棘手,中国也存在一种紧迫感。

现在这个时代不是完全靠武力就能解决的,这跟我们的和平外交政策、建立和谐世界的主张格格不入。但是,和平外交解决争端也有底线。一个国家如果不是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一般不会考虑动武。现在事态还没发展到这个地步。

解决南海问题的前景,我们可以参考战后欧洲的发展模式。例如,法国和德国曾就阿尔萨斯—洛林地区领属之争来回拉锯,先后经历了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是靠武力也没能解决问题。后来随着欧共体发展成为欧盟,就好像出现了一个新的联邦性质的庞大国家,各个欧洲国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大家都放弃了自己一部分的国家主权而服从于欧盟,实行经济一体化、采取统一的军事政策等。于是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这些领土争议都显得很次要甚至很幼稚了。

我认为,南海问题最终解决的模式,也是要等到东南亚地区发展到欧盟这种状态:大家主权意识有所淡化,自然也就不那么计较了——当然,对亚洲而言这种状态还比较遥远。一个国家在什么情况下会放弃部分主权?除非在不放弃某一部分主权跟放弃部分主权的条件下,能使该国获得更安全、更繁荣昌盛的发展——我们在欧洲已经看到了这样的模式。

目前,我国处理南海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外交跟军事威慑交替使用。孔夫子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儒家讲究温文尔雅,也知道注重武备——光有文事,人家把你的善意当作软弱可欺。所以文备、武备同样不可荒慢和懈怠。

当然,我们不会首先使用武力,底线是对方先动手。这次我们派出渔政船的含义丰富。有人揣摩是针对美国,我认为是既针对美国也针对东南亚。当渔政船受到挑衅或无法执行行政管理权的时候,就是一个底线,然后就是军舰的底线。■

猜你喜欢

海权渔政南海
南海明珠
北海北、南海南
100吨吸内陆渔政船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南海的虎斑贝
甲午战争与中国海权
江苏省首艘内陆湖泊100吨级渔政船在 高宝邵伯湖首航
南海随笔
黑龙江四艘渔政船建成下水投入使用
日称中国渔政船再过钓鱼岛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