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英女大使傅莹才华干练铸就优雅
2009-11-13编辑/渔佬
编辑/渔 佬
外交经历:曾为邓小平、杨尚昆、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工作、陪同出访、参加重要会议等;
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期间,经历了东帝汶危机、阿富汗战争、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等事件,并参与处理朝鲜半岛核问题、积极推动六方会谈……
满头华发的女人很难夺目,但很多人在新闻联播一眼就发现了并记住了满头华发的中国驻英国女大使,她的优雅举止,她的穿衣品位,实在太夺目了,只是很多人还不知道她的名字。
傅莹,蒙古族,1953年出生。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外交官,继王海容之后我国第二位副部长级的女外交官。
学习型的女外交官
从内蒙古草原的初中生到驻英国大使,傅莹是一个传奇。这个传奇的底座就是将学习贯穿始终。
傅莹和同龄人一样,小学毕业12岁时就“文革”了,学校停课被撂在家里。12岁的傅莹协助母亲操持家务、带着两个年幼的弟弟生活于逆境中。她父亲是部队干部,著名哲学家艾司奇的弟子,或许受家庭影响,小小年纪的她趁“文革”大量地阅读浏览中外文学名著,而那时候全国到处都在大批判,名著被称为毒草。
1969年,16岁的傅莹 “上山下乡”去内蒙古一个农场,时称兵团。她干啥务啥,在兵团广播站工作期间学会了电影放映技术,像小伙子一样爬杆架银幕,放映《地雷战》、《地道战》。兵团三年,傅莹一边往返于各个点给战友们放映电影,一边自学完成了高中各科目的学习。就是这位当初只有小学基础的初中生,1973年考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时,数学竟考了100分。
回忆起当时的苦难,傅莹说:“这是一段很艰苦的经历,但并不都是不愉快的,当时十五六岁的年轻人,苦在一起也乐在一起。在兵团的经历中,我印象最深的体验就是身体的极限、饥饿、寒冷、体力透支、政治上的压力、精神上的磨炼等等,这确实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上山下乡锻炼了我能够吃苦、坚毅,而且做事情能够敢于奉献。”
傅大使自年轻时起就非常重视“充电”。
当译员时,每次都根据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风格、会谈内容等特点来扩充自己的相关知识和词汇,她始终认为当好一名外交译员不仅需要良好的语言条件和翻译技巧,而且需要努力学习中国的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国际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修养。
如果当初傅莹只满足外语好,一生只能是一位好翻译。机遇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多年以后傅莹成为女大使其实是一种必然。
走到哪学到哪似乎成了她的一种习惯和乐趣,在大学读英语,第二外语念法语,但她并不满足,在驻罗马尼亚使馆工作时,学会了罗马尼亚语。在驻印尼使馆当参赞时,学会了印尼语。还写得一手好文章,打开中国驻英使馆网站,傅大使在英国报纸上发表的文章会让你感到一种阅读的快乐和过瘾。她以“阿莹”为笔名多次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
在谈到她对自己20多年来外交工作实践的感受时,傅莹说:“初入外交领域,特别刚开始当翻译时,最大的感觉是紧张,尤其闪光灯一亮,让人有些不知所措。但是,经过20多年的锻炼,世界风云见了不少,也学了不少东西,虽然辛苦但我有责任感和荣誉感,我付出很大但无怨无悔。我特别抓紧学习,多年来从不敢放松,一松就落伍。”
她的勤奋学习习惯至今仍保持着。除了关心时事政治,她阅读了大量有关国际政治、发展战略、未来趋势等方面的中外著作。
顶梁型女外交官
“她为增进英国及欧盟对其祖国的理解作出了巨大努力,她以前所未有的坦率及富有人情味的方式来阐述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的处境和采取的措施,以及内外政策。
2009年初中国总理对英国进行访问,表达了中方致力于通过相互理解、尊重和借鉴来发展伙伴关系的承诺。傅莹大使充分显示了中国希望通过合作寻求和平发展,在应对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最终建立一个和谐世界的愿望。她与媒体及驻在国领导人进行的有效沟通使我们了解到该国政府和人民的想法。”
摘自傅莹荣获英国《外交官》杂志“年度亚洲外交官”奖颁奖词
1992年她任亚洲司二处副处长期间,应联合国招聘成为中国第一位赴柬埔寨维和的女外交官。柬埔寨局势变幻莫测,常伴有生命危险。大选期间她被派到形势最紧张的马德望省组织和监督选举。她并没因自己是女性而推诿职责,与各国同事一道,圆满地完成了为期一年的维和工作,得到了联合国副秘书长明石康的赞赏。
傅莹出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时,是该司第二位女司长。此后四年,她经历了东帝汶危机、阿富汗战争、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等事件,并参与处理朝鲜半岛核问题、推动六方会谈。外交才干更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其中,尤以推动促成朝核六方会谈受瞩目。
1997年她调任中国驻印度尼西亚使馆工作,出任公使衔参赞。当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印尼爆发了政治危机和社会动乱,印尼华人也因此受到空前的迫害。
在那一段充满暴行和动乱的日月中,大使馆肩负着保护中国公民和保护使馆自身的重任。这期间她与全体外交官一道,安排华侨华人撤离,全面了解动乱的原因,履行了一名外交官应尽的职责
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在英国受阻,傅莹不畏暴力带领使馆精心组织火炬传递,事后以中国驻英国大使的身份在英国《每日电讯报》撰文,对示威者试图夺取火炬的“暴力行为”加以谴责,并抨击西方传媒企图把中国“妖魔化”。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派驻女大使。20余年来,先后共有近四十位女性担任驻亚非欧美等国家的大使。最初大多集中在亚非一些中小国家或北欧诸国。傅莹那年出使澳大利亚,是20多年来中国女大使任命的一个重大突破。
目前她是中国驻西方大国唯一的女大使。
赴任前,傅大使获中央国家机关“巾帼建功”活动标兵称号。
高雅型女外交官
香港著名女记者闾丘露薇这样描绘傅莹:“第一次见到傅莹差不多是在十年前,在新加坡采访一个国际会议,当时她还是外交部亚洲司的司长,作为先头部队,参加先期的高官会议留意她,是因为看到她接受国外媒体的采访,英文流利,而且仪态高雅,穿着极有品位,说起话来更是声线很柔,但又绝不拖泥带水,递上话筒,她很大方地接受了访问,说得不多,但很到位,之后她去菲律宾担任大使,从这个时候开始,她有了很多的第一,第一位少数民族大使,中国最年轻的大使,到她担任驻英国大使,她成为第二位副部长级的女外交官.不管是在菲律宾,澳大利亚,还是英国,她一直很活跃,特别是在英国,经常可以看到她出席主流社会的聚会发表演讲。”
傅莹对记者说话柔声细语,即使在阐明中国的外交政策时也丝毫不露锐气。但是如果你以为傅莹的温柔是一种软弱,那可是一种误解。她恳切温柔的说话中其实带着刚毅。有报章这样记述傅莹:
一个气宇轩昂,气质典雅的女大使,操一口流利娴熟的英语在媒体露面,她的魅力让无数人倾倒。
而傅大使的服饰搭配更为称道,甚至受到时尚专业人士的注意和好评。
“戴上一条围巾,气质可以惊为天人,其中的典范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英国大使傅莹。我认为中国女性高官中她最优雅。看她的照片,你会发现,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着装、不同的服装色彩,傅莹一定会用上与之相配的围巾,与场合相互点缀,融为一体。
很多人说:她比章子怡、巩俐更能代表中国女性的气质。她戴的大多是清一色的净色长围巾,简单、中性,落落大方。没想到,外交官的优雅坚持却成了2009年秋冬的时尚亮点。”
傅大使爱好阅读、艺术,喜欢体育运动,打高尔夫和网球。丈夫是民族学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有一女儿。“我能有现在这个程度,先生对我帮助很大,家务我基本不管,对丈夫对孩子我欠的较多。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也不可能这样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今后仍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工作,在外交这个特殊岗位上做出新贡献。”
海外媒体曾把傅莹和章启月称为中国外交女双杰! 对傅莹的评价是温柔的刚毅。“温柔”是因为她说话宛如和风细雨般亲切;“刚毅”是因为她在工作中所体现的钻劲和韧劲让人叹服……
据《内蒙古晨报》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