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小道随想

2009-11-12唐双宁

百年潮 2009年10期
关键词:唐家韶山小道

唐双宁

站在毛泽东的祖居地韶山冲东茅塘,面对赫赫有名的“滴水洞”,左边是蜿蜒起伏的龙头山,右边矗立着威武的虎歇坪。在这龙盘虎踞之间,有一条山间小道,穿过滴水洞,经过滑油潭,翻过云盘山,直达现在的棠佳阁,当年的毛泽东外婆家湘乡县大坪乡唐家坨。

从自然的角度看,这是一条极其普通的山间小道。它环山绕水,蜿蜒曲折,草深林密,禽兽出没。

从人文的角度看,这又是一条极不普通的山间小道。它见证了少年毛泽东的抗争、求学和成长历程,亲眼目睹了一代伟人走出韶山,踏上革命大道,并因此而赋予了它特殊的历史蕴涵。

走出韶山冲的山间小道

1893年12月26日,文七妹生下毛泽东。毛泽东两岁多的时候,文七妹又怀上了毛泽东的大弟毛泽民,考虑到文家嫂妹众多可以帮助照料,文七妹便决定把毛泽东送到娘家寄养。于是,在2岁多的时候,毛泽东第一次在母亲的带领下,走出韶山冲,踏上本文开头所说的那条蜿蜒曲折的山间小道来到外婆家。

就这样,毛泽东寄居在四世同堂的外婆家。在这里,他一直住到8岁,常到八舅父文正莹开办的蒙馆“旁听”,能信口背诵课文,还能挥手写字。因为聪颖好学,毛泽东深得舅父舅母以及表兄弟们的欢心。

8岁那年,毛泽东又通过那条山间小道,被父亲接回韶山冲,开始读经书。这时,科举已经废除,新式学堂已经开设。西学东渐、赴东瀛求学已成时代风气。但在闭塞而贫穷的韶山,私塾仍是儿童们求学的唯一选择。从1902年到1906年,毛泽东先后在韶山附近四个私塾上过学。1906年末到1909年夏,毛泽东停学在家,白天同长工一起劳动,晚上帮父亲记账,仍坚持自学。1909年秋至1910年夏,毛泽东同父亲抗争,坚决要求恢复学业,又在韶山乌龟井、东茅塘私塾复学。

在这几年的私塾读书生活中,毛泽东仍然多次走过那条山间小道到唐家坨。其缘由在于毛泽东酷爱阅读各种杂书。即使是在停学务农的一年多时间里,毛泽东也仍然挤出时间读书。旧时私塾让儿童读四书五经,教师只点书,并不讲解,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对于儿童的智力开发,知晓世态人事,是不起什么作用的。有关鲁迅的文章说,鲁迅小时候不喜欢读经书,帮助开窍的是杂书。毛泽东也是如此。他很快把乡下能借到的书几乎读尽了,不得不设法到远方借书,一山之隔的唐家坨于是就成了他常去借书的地方。不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雪,为了求得新的知识,他每次为了借书,总是起早贪黑,来往于这条山间小道。在韶山纪念馆,我看到了他当年向唐家坨表兄文运昌归还《盛世危言》、《新民丛报》等11本书的一张条子。他常常在晚上读书,用被单遮住窗户,不让父亲看到灯光。书的诱惑力太大了。他之所以停止务农,坚决要复读,和读了清末改良主义者郑观应所著的《盛世危言》关系很大。此书使毛泽东第一次接触到西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以及“中体西用”的改良主张。毛泽东从这本书中开始知道一些发生在山外的当时中国的大事,感到中国不能守着老样子不变了,他自己也不愿再守着老样子不变了。

1910年,父亲决定将16岁的毛泽东送到湘潭城里一家米店当学徒,一开始毛泽东并没有反对,而以为是很有趣的。但后来毛泽东从表兄文运昌那里知道湘乡县的东山书院已改为新式的高级小学,于是立志进这所学堂读书。父亲当然不能同意,毛泽东又走过那条山间小道,请来了舅父以及几位韶山的老师说项。他们都极力怂恿这位聪颖而又有大志的少年进新式学堂读书。父亲这才同意毛泽东到东山小学读书。

这年早秋的一天,毛泽东挑着书箱、行李,随同表兄文运昌走过那条山间小道,来到唐家坨,并前往几十里外的东山小学。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段经历:“这是我第一次到离家50里以外的地方去。那时我16岁。”这是毛泽东人生的第一个重大转折,从此,他离开了那个束缚他身心的家庭和风气闭塞的韶山冲,走向了外面更广阔的世界。他的激动心情是可以想象的。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在东山小学,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是他接触到了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思想。毛泽东1936年曾对斯诺谈到这段读书生活:“我在这个学堂里有了不少进步······但是我无心读古文。当时我正在读表兄送给我的两本书,讲的是康有为的变法运动。一本是《新民丛报》,是梁启超编的。两本书我读了又读,直至可以背出来。我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也非常感谢我的表兄。”

既然康有为、梁启超为少年毛泽东打开了眼界,东山学堂自然不能满足他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毛泽东极想去长沙,而学校的校长、老师见他年纪较大,成绩又好,也都主张他去长沙考中学堂。正好学校的贺岚岗老师应聘到长沙湘乡驻省中学堂任教,愿意把他带去读书。于是,毛泽东从东山穿过那条山间小道,回到家里,并请来舅父以及以前的老师劝说父亲,得以成行。1911年早春,毛泽东挑着行李走到湘潭城坐船到长沙,走出了对于他辉煌的一生有决定性的一步。

毛泽东究竟走过多少次那条山间小道,我们实在是考证不出来了。但我们知道,历史知道,这条蜿蜒于青山绿水之间,曲折于陡坡峭峰之上的山间小道,确实是目睹了一代伟人毛泽东走出韶山冲,走向东山小学,继而走向长沙,踏入中国革命大潮的全过程。

山间小道随想

毛泽东走过的路,笔者差不多都走过了,就差这条山间小道。对于这条小道和上述这段历史,笔者在过去几次赴韶山参观时都有耳闻,并曾几次下决心翻越这条山间小道,体验一下伟人当年的经历。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成了笔者心中一桩总也抹不去的憾事。

时间推移到公元2006年正月初二,春节放假的日子,笔者怀着一种新奇、一种崇敬、一种期盼已久的心情,在当地友人的引领下,冒着蒙蒙细雨,迎着料峭寒风,迈向这条泥泞起伏的盘山小道。经过半天左右的跌跌撞撞、磕磕绊绊,我终于翻过了这条山间小道,来到唐家坨,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那一天,走在这条山间小道上,我们“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直走了一个小时左右,才看见小道旁的一户农家。友人介绍说,这是目前唯一居住在山里的人家,靠自己垦出的几块薄田生活,虽清净寂寞,却也有几分“桃花源中人”的味道。我顿时联想,毛泽东后来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会不会多少受到这情景的影响?

那一天,走在这条山间小道上,头上是灰蒙蒙的天,脚下是泥泞的地,四周山高林密,草深苔滑,我生出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觉,便又大胆联想,毛泽东后来的诗句“路隘林深苔滑”、“乌蒙磅礴走泥丸”等等,会不会也有这条山间小道的影子呢?

我们继续往前走着,山道越来越窄,坡度越来越大,细雨越来越密,道路越来越滑。笔者尽管手足并用,小心翼翼,还是摔了六七个跟头。笔者又

不禁想,少年时代的小润之在这条山间小道上肯定更是一次次地摔倒,又一次次地爬起。这崎岖的山间小道可能是他人生的第一课,和他后来磨练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性格有一定程度的因果关系,所以他后来才有“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气概。……

在我们的喧嚣声中,山间小道的两旁不时有飞禽惊起。我心里盘算着,前面是否还有走兽潜伏?我想起了毛泽东小时候遭遇老虎的故事。据当地史料记载,毛泽东在韶山曾经三次遇虎,而陪同的朋友告诉我们,第一次就发生在这条“小道”上。他们绘声绘色地讲道,文七妹领着毛泽东走到山中间一个叫滑油潭的小潭旁,只见半山腰间,离他们母子20丈远的地方,蹲坐着一只硕大的老虎。老虎与文七妹母子对峙。文七妹领着毛泽东小心翼翼地绕到树后,对老虎侧面“观赏”,足足看了一个时辰。最后那老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乖乖地“撤退”。我不知道文七妹母子当时是否吓出一身冷汗,一百多年后,我听到这个故事,仍然心里“咯噔”一下,产生一种“后怕”。我想,假如当时这只老虎站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立场上(那时还没有成立“国民党”),对我们后来的伟大领袖下了毒手(应当是毒爪加毒口),中国革命的历史将怎么去写?虽说“人间正道是沧桑”,没有谁地球都会照样转,但应当说转动的“速度”还是不一样的。我又联想,毛泽东这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经历,对他后来在革命道路上面对强大的对手,能够吟出“独有英雄驱虎豹”、“虎踞龙盘今胜昔”、“忽报人间曾伏虎”等大气磅礴的诗句,甚至连原子弹也被他视为“纸老虎”,是否会有某些启示作用呢?

我们继续盘山而上,大约两个多小时的时间,登上了山脊,但见眼前一览无余,豁然开朗。我们走累了,也走饿了,雨水中有汗水,劳累中有新奇,极目远望,群山叠峙,云雾缭绕。朋友指着前边的山告诉我们,这叫“云盘山”,马上就要到唐家坨了。我们站在这里小憩,并顺便“一览众山小”。想当年,毛泽东可能也是第一次在这里“一览众山小”吧?毛泽东那次的“一览众山小”,会不会对他日后形成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吞六合的胆魄和发出“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呐喊,有某种关联呢?

我们沿着这条山间小道继续前行,最终来到了唐家坨村,找到了当年毛泽东走出这条山间小道后落脚的地方。

小道与大道

据陪同的朋友介绍,过去的这条山间小道,比现在更为荒芜,更为苍凉,除生活在这里的樵夫农妇外,作为考证者,笔者有幸可能是第一人。

翻越了韶山的这条山间小道,笔者愈加兴奋,愈加激动,不由得同邵华同志通了电话,讲述了这件事情,并提议将这条山间小道命名为“毛泽东小道”,得到了她的首肯。

笔者之所以如此提议,是受到了“胡志明小道”、“邓小平小道”的启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知道有一条“胡志明小道”。1959年5月,胡志明下令开辟了一条支援越南南方抗美作战的交通运输线,绕道老挝、柬埔寨境内,把弹药、物资通过人背、肩扛、骡马拉、大象驮、自行车载(都是中国的“凤凰”和“永久”牌加重自行车),由越南北方运往南方。人们将这条运输线称为“胡志明小道”。1964年后,在中国的帮助下,“胡志明小道”被扩建成包括5条可通行卡车的主路、29条支路以及许多可通行自行车的小路组成的总长度近2万公里的交通网。从始建到1975年战争结束的16年中,有100万北越士兵和大量军事物资,通过“胡志明小道”,运往南越战场。正是“胡志明小道”上源源不断的中国物资的支援,帮助当时的北越最终取得了胜利,统一了越南。

今天,人们知道有一条“邓小平小道”。“文化大革命”期间,邓小平受到错误批判,被撤销一切职务。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邓小平夫妇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居住在望城岗原南昌步兵学校的一幢二层小楼里。在这里,邓小平夫妇与工人们建立了感情,质朴的工人“阶级觉悟低”,也不懂什么是“党内第二号走资派”,为使邓小平夫妇每天少走点路,工人们在厂区后面围墙上开了一个小门,缩短了工厂到他们住处的距离。从此,邓小平夫妇天天从这里走过,天长日久竟然走出了一条一公里多的小道。今天,人们把它叫做“邓小平小道”。就是在这条“小道”上,邓小平反思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走过的路,思考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大道”。

从韶山冲到唐家坨的这条山间小道,见证了毛泽东少年时代抗争、求学,走出韶山冲的这段历史,连接着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这条大道。那么,可不可以说,如果没有“毛泽东小道”,就没有中国革命的大道,也就没有后来的“胡志明小道”和“邓小平小道”呢?

我认为,毛泽东小道至少有两点对毛泽东走上革命大道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一是磨砺了毛泽东敢于反抗的性格。毛泽东自幼年起就显现出这种品质:自我做主,敢想敢做,只要他认为是合理的东西,就必定不屈不挠,坚持到底。而且这种可贵的品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发展起来。在毛泽东的少年时代,这种性格集中体现在反抗父亲的专制和刻薄上。父亲和大多数走上坡路的农民一样,试图按自己的生活模式塑造儿子,期望儿子将来成为同他一样生财有道的精明人。但毛泽东没有走父亲安排的路,而是外出继续求学,这是他敢于反抗性格的最大胜利。这种性格的形成,或从环境或从书本或从其他方面产生。但不管从哪个方面讲,毛泽东小道的作用都不可低估。从环境来讲,少年毛泽东多次起早贪黑奔波在这条小道上,而这条小道,如前所述,是山路崎岖,人烟荒芜,还要经过几座丛林茂密、野兽出没的山岗,涉过几条水流湍急、碎石横陈的小溪,走起来相当不易,磨砺毛泽东的坚强意志是可想而知的。从书本方面来讲,毛泽东喜欢读《水浒》这类讲反抗的书和喜欢不受传统清规戒律束缚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而这些杂书,不少是通过这条小道从唐家坨借到的,这对他的性格乃至其他方面影响是深远的,毛泽东后来同斯诺讲:“我认为这些书对我的影响大概很大,因为这些书是在易受感染的年龄里读的。”毛泽东在晚年谈到自己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身上有虎气,也有猴气,这就是直接以孙悟空自况了。

二是成为毛泽东通往革命大道的桥梁。韶山冲是一个闭塞的山村,毛泽东到东山小学读书时才知道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死了两年了,西学东渐的新思潮冲击力似乎也很薄弱。如果不走出韶山冲,富有造反精神的毛泽东,大概最多成为一个山大王,而不是中国革命的领袖。幸运的是有这条小道,联通了韶山冲与外部世界,让毛泽东知道了很多外部世界的重要信息,对毛泽东人生道路的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如果不是通过这条小道从表兄那里得知东山高等小学,毛泽东就很有可能按照父亲的安排成为一位米店学徒了。更重要的是,勤于思考的毛泽东从唐家坨借到不少有关新思潮的书籍。而这些书是一个窗口,使毛泽东的眼界不再局限于韶山冲,而开始投向当时的湖南、中国乃至世界;这些书也使得毛泽东更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不平等的现实,唤醒了毛泽东忧国忧民的思想意识,使得他下决心走出韶山冲,终于走上了向往知识、向往革命的道路。其中有几本书尤为重要,毛泽东几十年后甚至到晚年都还提到过。前面说到的《盛世危言》是其中一本。与读《盛世危言》差不多的时候,他还借读到一本小册子《列强瓜分之危险》。这本书介绍了日本占领朝鲜、台湾的经过,以及越南、缅甸主权丧失的情景。毛泽东后来回忆:“甚至现在我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我开始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可以说,这两本书唤起了毛泽东的爱国精神和“一定的政治觉悟”,以至于毛泽东二十多年后还能向斯诺讲述这两本书的概要。《新民丛报》也许是对少年毛泽东影响最大、印象最深的书。在韶山纪念馆,我曾看到一本当年毛泽东读过的《新民丛报》,其中刊载了梁启超《新民说》的第六节“论国家思想”,文中解说了“国家”与“朝廷”两个概念的差异。毛泽东在旁边批了一段话,发挥了梁启超的思想,其大意是说:只有立宪国家,宪法由人民制定的国家,才是具有合法性的。数千年的中国的封建君主制度,只不过是“盗窃得国”,都是不具备合法性的。一个十六七岁的乡村少年,写下这段话,尽管总体没有超出梁启超原文的范围,也是难能可贵的。由此可见,毛泽东那时已经在思考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后来他投身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斗争,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原来,“小道”和“大道”,“大道”和“小道”,就是这样的紧相连,割不断,理还乱。我记住了,毛泽东小道;相信人们也将记住,毛泽东小道。

(责任编辑汪文庆)

猜你喜欢

唐家韶山小道
满江红·七月半到韶山
美丽的小道
何刚的诗
苏州博物馆西馆:过去与未来,唤醒穿梭窄巷小道的回忆
名垂千古的“韶山五杰”是哪五人
为了你,我愿热爱世界
读书乐吟
为了你,我愿热爱整个世界
为了你,我愿热爱整个世界
沁园春·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