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整为零,把作文教学融入课本中
2009-11-11郭启琼
【摘要】作文教学是令大多数老师头疼的事,用专门的时间讲作文,理论性太强,学生不易接受,把作文教学融入课文教学中让学生的文字灵动起来,强化写作技巧,文体知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仿写 素材选择 文体强化 作文教学
作文一提起来就令人头痛,学生怕写,老师怕教。学生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下笔,怎样让自己的文章生动起来。老师也只会纸上谈兵,真正能写出好文章来的也屈指可数,何况就算自己能写出好文章,未必学生就一定能学会,所以要指导学生写好作文,一个字“难”。但如果我们注重挖掘教材,把作文教学穿插在课文教学中,不仅弥补了自身的不足,而且学生也不会感到吃力,还逐渐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一、在课本的引导中,让学生的文字灵动起来
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经典之作。其中一些好的句、段,我们不仅应要求学生能熟读成诵,而且应要求他们仿写。因为熟读成诵,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只是停留在记忆的基础上,少数学生会在自己的作文中引用,极少的学生会化用。其实不是他们不会做,是缺乏这个意识,我们老师要强化他们这个意识。让学生找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是非常简单的事,但要让他们作文有提高,就必须有意识的仿写。有了模板,只是依葫芦画瓢,对学生来说,也不是困难的事,但做得多了,这也就会成为自己的东西,在作文中自然能做到信手拈来。
仿写,要读透例句的句式特点、修辞手段、表达角度、表述语气等,要做到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在散文中,可找一些优美的语句,特别是描写景物的句子让学生仿写。如学习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美,学生也能感受到,可以让学生挑自己喜欢的句子仿写,也可以规定仿写。
如仿写“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首先,把握句式特点“……有了……,好比……怎么样,……怎么样,是……上……,是……中的……、……。”
其次,用了比喻中的博喻这种修辞,也就是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只要这样一点拨,而且只写一句,学生不会觉得难,也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仿写出来以后,可能他们自己也会有一种成就感。对一些思维较慢的学生,不妨再给他们一两个句子参考,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如上句可这样仿写:“门楣上挂了一串风铃,好比孤单寂寞的花瓶插上一束鲜花,好比宁谧幽远的山谷响起一声长笛,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温馨家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具有哲理性语句的仿写。选择这样的语句,既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加深他们对人生、社会的理解,又能让他们看问题更全面,写文章有深度,如琦君的《泪珠与珍珠》中的这几句话“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这样的仿写要求句式吻合,运用引用的修辞,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感悟,仿写示例:人生必于酸甜苦辣尝尽之时,才能体会出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点点哀思。
如果能长期坚持不懈的进行仿写训练,我们还愁学生的文章没有文采,没有深度吗?
二、在课文中强化写作技巧的引导
在作文中学会选材和表达,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因此借助课文强化学生的选材和表达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就是选取了生活中非常普通、平常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给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产生共鸣。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从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流中最动人的浪花,是作者用心灵感受过的且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事情,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便能以“小”“琐”事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而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小事琐事却往往被我们忽略,比如父母之爱、老师之爱、同学之爱,让我们学着归有光的方法去写一写,说一说,有现成的模式,而且又是非常容易的话题,同学们可说的当然很多,但要把它写生动、写感人,就要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描写上多做强调,也可找一两篇这方面较成功的例文来念给学生听。
如《举手投足之间》这样写:“那是记忆中一次无法忘却的转身。我在明亮的台灯下为我的考试积极备战,咯吱一声的开门声很不识趣地打断了我高昂的斗志,我不耐烦地转过身,看着妈妈端进一杯冒着热气的牛奶,还没等我尽情宣泄对她突然闯入的不满,她就转身要出去了,突然,她又走了回来,无声地把杯子旋转了90度,然后又离去了,我不解地留在这片寂静之中,定睛把那个杯子看了又看,心里突然震颤。”“那个杯子沿上有一个小缺口,妈妈怕我不注意划伤了嘴巴”。
又如余光中的《道士塔》,读了以后,对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学生都能体会到是“深深的愤怒和无奈”。它的结构安排近乎小说,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作者还借助联想,在文中设置了一些戏剧化的场面和细节。如写到愚昧无知的王道士破坏雕像的愚蠢行为时,自己仿佛身临其境,怒喝“住手”,甚至跪地请求“请等一等,等一等”的情景,而我们在作文中也要善于想像和联想,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章生动、丰富起来。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作者简介中教会学生收集素材,比如《五人墓碑记》的作者张溥的介绍中,应告诉学生注重“张溥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书必手抄,抄毕吟诵即烧掉,如此六七遍方止,冬夏皆然,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斋为‘七录斋。”而这则素材就可用于谈勤奋这类话题中。
有了材料,知道该怎样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作起来就不会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三、在课文中强化文体
近年来的高考作文,要么是话题作文,要么是材料作文,即使是命题作文,文体也可自由选择,这本来是给学生更大更自由发挥的空间,但学生由于文体概念模糊,往往把文章写成四不像。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平时要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
而我们教材中的课文,就是强化文体意识的最好典范。
比如说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就是写抒情散文的最好典范。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作者最喜欢的事物是什么,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作者最喜欢的是故都的秋天,它最大的特点是“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通过秋景、秋蕊、秋声、秋雨及雨后话秋凉,秋树来表现的,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结尾总说均用了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景物特点和作者感情。那么我们要写自己喜欢的事物,也可以按这样模式进行,先确定你喜欢的东西,找出这东西最主要的特点,想清楚这些特点可以从哪些地方显现出来。然后模仿作者的行文方式,就可以成就一篇条理清晰的文章。
再如,苏洵的《六国洵》是议论文的典范,贾祖璋的《兰州六月荔枝丹》是说明文的典范。
除了这些有鲜明文体特征的范文外,我们还要注意文体创新的引导。千篇一律一个模式,一个腔调,当然是不能吸引人的。
说理,发表见解,除了像苏询《六国论》那样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举例对比证明自己观点外,我们还可以像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那样,表面上记游,实际把理融入其中,使道理浅显易懂,又让人耳目一新。
而刘征的《庄周买水》又是引导学生学习故事新编的好机会。所谓“故事新编”,是写作话题作文时,在准确把握话题题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名著、历史、传说中,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其中的故事、人物予以加工、演绎和包装,即进行再创作,从而对话题的内涵作出独特而传神的诠释,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写“故事新编”这类作文,要注意两点。一是一定要熟悉“故事”,即要了解原故事的必要背景、意蕴及其他相关知识,以避免内容上牵强附会、知识上张冠李戴,这是写好“故事新编”的前提。只有这样,新编出来的故事才能与“故事”中人物的言行、性格以及语言风格相吻合,才能与“故事”的基本情节连续得上。对原著所述故事、所写人物了解得越透彻、越仔细越好,编起新故事来越得心应手,新编的故事越合情合理。“故事新编”的起始点是一个“旧”字。必须借助部分原有的故事因素,如人物的性格特征、情节的发展脉络等;一般不必另起炉灶,目中无“古”。
二是一定要“新编”,这是写好“故事新编”的关键。写作时不要简单地复述原故事,不要拘泥于历史题材,必须加以生发改造,进行切合题意的必要演绎。最常见的新编方式是错位演绎,即时空错乱——古今杂糅,中外互通。比如,将名著、历史、传说中的人物安排到我们所生存的现实中来,展示他们崭新的行为、言语、心理等;又比如,写历史,但又艺术地穿插进某些典型的现代生活细节。
总之,“旧”就是强调写熟人,“新”就是强调写“陌生的熟人”。同时,大家在运用“故事新编”写作时,要忌一个“乱”字。完全无视话题题意,胡思乱想,胡言乱语,胡编乱造,都会影响文章的整体效果。
我想,我们老师有了把作文教学贯穿到课文教学中的理念,在教学中不断强化,做到一课一得一练,学生会得到很实际的提高。
★作者简介:郭启琼,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