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迥客心又如何

2009-11-11王长富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9期
关键词:杜牧参考答案

【摘要】2009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古诗鉴赏题选用了杜牧的《寄远》,在试题对诗句情感的理解上,笔者与命题者给出的参考答案有不同的理解,本文对该问题作了深入论述,并与命题者商榷。

【关键词】语文高考 古诗鉴赏 杜牧 参考答案

杜牧《寄远》: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今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古诗鉴赏题选用了这首绝句。其中题目的第二问为“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命题者提供的阅卷参考答案为“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当第一时间看到“精神振奋”时,笔者非常惊讶,因为这四个字与本人的理解相距甚远。

我先从开头两句来分析。“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明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暗写游子孤寂的心境,“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这时风刮得愈紧,空中云丝吹散成缕,他蓦地惊觉秋意顿生,天欲转秋。伤秋悲秋,古往今来文人大多如此,所以游子适才平静中略带孤寂的心境一下子被放大了,孤迥、落寞而又萧索。

游子当客心孤迥、意绪无聊时,一抬头忽见一位女子(注:红袖代指女子,但未必就是红衣女子)正在水边江楼上凭栏远眺。如果说这时的游子“由孤迥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那么请问“精神振奋”的原因是什么呢?《唐诗鉴赏辞典》:“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精神为之一爽,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样的理解是有道理的,但问题是作为一个中学生,有几个人能赏析到这个水平?那么高考以后,学生是如果理解参考答案上“精神振奋”这四个字呢?大多数学生认为杜牧是因美色而振奋,他们的根据就是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二十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等诗句以及他“青楼梦好”的放浪形骸的浪漫生活。你能说学生的理解是错误的吗?他们说只能这么解释。既然大多数学生是这样理解的,那么考生与老师就认为这样格调不高甚至低俗的诗歌出现在泱泱大省的高考试卷中是极其不妥的。

笔者认为,当游子看到“红袖凭江楼”时,他更多的还应该是伤感。

凭楼而望的红袖女子,究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远眺江景呢?杜牧没有说,他让我们读者去纵情联想。

那红袖也许是幽怨的少妇,她也如温庭筠笔下那位“独倚望江楼”的闺妇,凝睇过往的客船,希望她思念的远行夫君出现在眼前。“因红袖之当前,忆绿窗之人远”,这样的画面让游子联想到家中亲人对自己的刻骨思念,游子心中的羁旅行愁更增一层。

那红袖也许是闲适的少妇,她正悠闲地欣赏江上风景,但彼之悠闲欢乐正好与游子的寂寞孤迥相对照,触痛了他自己的那根脆弱的神经。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这样,游子心中的乡思更加浓重了,浓重得无法排遣,内心一片落寞。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首绝句属于表现游子的旅途寂寞、艰辛以及对故乡和亲人思念之情的行旅诗。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在他的《美丽古典》中是这样点评论这两句的:这仅是客路上目光的偶遇。游子是有牵挂的,只是他所牵挂的并非那凭楼遥望的“红袖”;想象起来,那凭楼遥望的“红袖”也应该是有期待的,只是她所期待的并非正从眼前驶过的客舟上的游子。他们彼此借对方织成自己的遐想,然后,也许各自从心中发出一声长叹。世间有无数等待和被等待的人,他们的孤独是相同的。在彼此无语相望的一刻,心灵忽然有了沟通。这一个场景,因此显得美丽而动人。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这首绝句有两个标题,一为《南陵道中》,一为《寄远》,《唐诗鉴赏辞典》取前者,而山东试卷取后者。笔者认为,若取《寄远》,那么这首诗的主旨更应该是写孤独怀乡。所谓寄远,就是寄送远方,谓寄给在远方的人。唐韩愈《短灯檠歌》:“裁衣寄远泪眼暗,搔头频挑移近床。”元陈基《秋日杂兴》:“银灯夜照还家梦,金翦秋裁寄远衣。”而“谁家红袖凭江楼”正紧扣标题,与“寄远”两字呼应。请注意,题目“寄远”二字对考生来说是一个重要信息,它对考生把握诗歌的意境、主旨等内容有着极为重要的暗示作用,自然也就影响考生的答题方向。

我认为试题中的第二问的参考答案应该是“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感伤惆怅”,至少说,这样答也应该给满分。据本人所知,许多学生都是这样答题的。

★作者简介:王长富,江苏省海安曲塘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杜牧参考答案
自己的牙齿自己找
清明
诗酒风流的杜牧
参考答案
山行
参考答案
遣怀
2017年6月七、八年级参考答案
2017年6月九年级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