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

2009-11-11冯继可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9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方法课堂教学

【摘要】文言文教学历来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本文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着重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探寻文言文教学突破口的意义、做法及效果:1.巧插背景,激发学习兴趣;2.诵读吟咏,感知文言情韵;3.巧用成语,学会以“今”律“古”;4.“品文”“解言”,把握“文”“言”互训。

【关键词】文言文 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古今语言的演变,时空的阻隔,导致文言文难教、难学。于是,文言文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瓶颈之一,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何突破呆板乏味的文言文教学,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巧插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文言文学习,单调枯燥。无论教师把作品作家抬得多高,讲解得多高深,学生总是无动于衷。这就需要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花点工夫。教学实践证明:适时穿插背景材料,不失为一种激趣的好方法。

在教学《阿房宫赋》时,我按惯例将作者杜牧的简历从成就和风格两个方面向学生作一番介绍,学生听起来大多心猿意马,没有多大兴趣。后来我花了点心思,穿插了一个小故事:公元828年,杜牧赴东都洛阳应举。一天,太学博士吴武陵看到十几个太学生在围读一篇文章,只见他们时而眉飞色舞,时而击掌叫好,走近一看,原来是在读杜牧的《阿房宫赋》。他自己拿过来一读,也深为折服,认为杜牧是皇上真正的辅佐之才。于是立刻骑马来到主考官礼部侍郎崔郾家,插上朝笏,郑重其事地将《阿房宫赋》高声朗读了一遍。崔郾听后十分赞赏,吴武陵趁机说:“请把头名状元评给杜牧。”但由于前几名已经内定,崔郾只好录杜牧为第五名。其实以才华论,当年的状元应该是杜牧。不过杜牧的文名以及《阿房宫赋》一文却从此流传开了。一个鲜活的故事,激活了一堂课,自始至终,学生抱着对杜牧其人其作的极大兴趣,保持着高昂的情绪,顺利地学完了这篇文言文。

二、诵读吟咏,感知文言情韵

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文言文较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声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吟咏诵读可以培养文言语感,通过对文章抑扬顿挫的语言、错落有致的节奏和奇特严谨的结构进行深入的体验,才能疏通语句含意,感悟文章真谛。

我在教苏轼的《赤壁赋》时,先是播放配乐朗读录音,一开始,悠扬和谐的曲子,怡然爽畅的朗读,在同学们眼前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夜游赤壁的情景。然后指导学生诵读,要求学生注意读清文中的音韵、节奏及句式,模拟置身赤壁良辰美景之中,模仿作品的角色吟咏。让同学们也能伴随着作者秋夜荡舟,把酒诵诗,体验课文情韵之美,领悟课文内容,油然产生“遗世”、“羽化”之乐。

有了总体的感知,再指导以疏通文句为目的的个别读,找出课文文言字词句的重难点。如读到第三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时,有学生对“渔”、“樵”、“侣”、“友”提出质疑。这时,我引导学生借助对诵读课文的总体感知:苏轼被贬黄州,在江岸水洲,过着渔父樵夫生活,鱼虾、糜鹿都是他的朋友。让学生主动解决,引导他们或互相讨论,或互相答疑,或借助工具书求解。我适时补充,尽量全面“扫盲”。最终让同学们弄明白:“渔”、“樵”是名词动用,“侣”、“友”是名词意动。这样,在诵读中,整合积累了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从而提高“读懂”文言文的能力。

三、巧用成语,学会以“今”律“古”

成语,是华夏语汇的瑰宝,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其语义、语法诸方面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因此,引导学生巧妙利用现成的成语积累,学习、梳理古汉语知识,做到触类旁通。

如教《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引导学生积累掌握“负”这个词的多义性时,巧妙利用“负隅顽抗”(依仗,凭借)“忘恩负义”(背弃)“不分胜负”(失败)等成语,让学生对应理解,区别不同语境的不同语义。

梳理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等古汉语知识时,也可以利用成语来总结把握。

如教学名词作状语时,可以介绍“风起云涌”“虎踞龙盘”“蚕食鲸吞”“口诛笔伐”“风餐露宿”“日新月异”等成语(加点字均是名词用作状语);学习意动用法时,可以介绍“幸灾乐祸”“不耻下问”“鱼肉百姓”“幕天席地”“不远万里”(加点字均是意动用法)。

又如在教学宾语前置句时,可以引用“夜以继日”“一言以蔽之”“时不我待”“唯才是举”等成语(加点字均是前置宾语),从而总结出宾语前置的规律:古汉语的疑问句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为了强调介词宾语,宾语前置;以“之”或“是”为宾语前置句的标志。

四、“品文”“解言”,把握“文”“言”互训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要求落实工具性的同时,兼顾人文精神。文言文教学更应如此。我们可以利用文言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相联、互为渗透的特点,因“言”品“文”,以“文”解“言”。

流传千古的经典古文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聚集着众多的审美意象。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大师对话,挖掘民族文化内涵,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和促进文化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如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里“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等对于修行的规劝和建议;《训俭示康》里,司马光告诫后人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论语>六则》提到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内容在今天读来,仍然是字字千钧,掷地有声。又如《兰亭集序》无疑是一篇文质俱佳的美文,字字珠玑,其中“茂林修竹”的一个“修”字颇值得“玩味”。引导学生讨论“修”的含义,再一步步把握其审美意义和情感,从而感悟其文化内涵。梅、兰、竹、菊被喻为“四君子”,自古便被赋予了特定的审美情感。作者面对兰亭的美景独独选择了“竹”这个意象,足见其独具匠心;且用“修”来作修饰语,更加全面地表现了竹子刚劲、有气节、不媚俗的品性。而这也恰恰是作者自身高洁、正直、不同流合污的性格反映。

同样地,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浓厚的文化气息,可以促进文言文的“言”的把握,以《荆轲刺秦王》为例,我让学生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中领悟荆轲那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侠义精神。把握其文化气息和意蕴,进而把握虚词“兮”有咏叹和吟唱的作用:咏出了悲壮的气氛,吟出了昂扬的士气。又如教《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一句,让学生感受蔺相如那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大丈夫气概。这时,学生也就很容易地理解“先”“后”这两个词是形容词意动用法的文言活用现象。

“文”与“言”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因此文言文教学应渗透文化教育,将阐发式教学和体悟式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感染文化气息,突破文言文教学的瓶颈将指日可待。

★作者简介:冯继可, 广东省雷州市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方法课堂教学
文言文阅读专练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