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2009-11-11张界春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要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生机,就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模式建构,本文从预案设计、教路调控、个性差异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怎样构建一个涌动生命力的课堂。
【关键词】课堂教学 预案设计 教路调控 个性差异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课堂教学在学生、教师、文本三者通过对话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蕴含着师生巨大的生命活力,具有丰富的现场生成性。诚如叶澜先生所言:“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语文课堂教学要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就必须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模式建构中,实现从“为教”走向“为学”、从“刚性”走向“弹性”的飞跃。创生涌动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心胸与智慧,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多一点欣赏,多一点期待,敏锐把握每一个动态的生成,和学生一起在动态生成中享受语文的灵性之光!
一、精心设计预案
一个真正关注学生学力发展的教学设计,必然立足于引导发现,采用“软设计”为主、“软硬设计”结合的策略,激活书本知识,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凸显知识的活性。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预案时,要从多方面预测丰富的学情,准备应对策略,以便在课堂上生成相关问题时能够及时灵活合理调整教学预案,让预设真正服务于课堂的有效生成。如学习情境的预设,要针对各知识点,预设学生相关活动过程,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还要预设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与困惑,教师应如何点拨引导的应对措施等。另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质疑问难做充分预测,以便课堂教学的启发引导。总之,变单线型备课为多线型备课,多一份对教学路径的弹性预设就会多一份教学的动态生成。
1.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利用文本信息,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设计多向评价、多维想象的问题,从文本中寻找教学目标的生长点,并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解读,把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调动起来,教学的“动态生成”也就呼之欲出。如教学《再别康桥》,我改变逐段分析的常规教程,设计了问题“你认为作者诗中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康桥?并说明理由。”学生阅读思考后概括为“寂静的康桥”“艳丽的康桥”“梦幻的康桥”“多情的康桥”“娇羞的康桥”“伤感的康桥”等。融注了学生个体感受的每一个答案都是合理的,而他们生发的争论又形成互补,加深了对文本的解读和鉴赏。
2.创设体验性情境。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体验的情境,引导他们主动地体验学习,促使其强化积极的心理体验,也有利于深层问题的产生。教学《项脊轩志》,结合作者对亲人生前一些细节的描写,我把教学内容引向学生的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母亲也在默默地呵护着我们,让你感受最深的有哪些事,你最想对母亲说什么?”让学生向生活回归,并与作品进行对接,阅读资源就又生发了写作资源。
3.激发学生质疑。发问寻疑,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眼光,也是一种阅读姿态。把质疑权力交给学生,使原先教学过程中的单向交往变成双向交往,能够使课堂充满活力。如熟悉《孔雀东南飞》的内容后,我鼓励学生:“你读出了什么疑问?”学生纷纷提出问题,如“兰芝那么好,为何焦母要把她遣归?”“兰芝与焦仲卿只有一条死路可走吗,难道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吗”一系列问题,正好都集中在要害上。围绕着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学生参与得非常激烈,拓展得更为广阔。
二、机智调控教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管老师预设时多么周到,也不可能穷尽其变化。教学作为一种艺术,主要靠教师凭借教育智慧在教学中机智生成,即在教学实践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切调整。一方面要随机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适时利用这种新的教学资源,孕生有价值的问题,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捕捉和巧用某些意外情况就显得十分重要。
1.错误可以非常美丽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可见,错误是极具课程意义的课堂动态资源。真正的课堂会因错误、发现、探究的共振而充满活力。当一些关键性的、有普遍意义的错误,被教师及时捕捉,转换为探究问题的情境,并与预定目标巧妙对接时,学生的探究兴趣将被大大激发。教学《蜀相》时,对于“丞相祠的周围有哪些景物,表现了怎样的特点”一问,一生说:“松柏苍翠、春草碧绿,黄鹂鸣叫,写出了祠堂的生机。”这种错误理解成了我教学的切入点,我引进了已学的《扬州慢》中的“尽荠麦青青”一句,让学生加以比较,并抓住了“空”“自”二字进行分析,学生马上引出了“城春草木深”等类似情况,理解了诗歌借景物来反衬的方法,还学会了举一反三、以诗解诗。
因此,当学生答问错误时,教师既不能奉送“真理”,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利用学生错误中的可利用因素,或追问暗示,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或反诘归谬,即以学生错误答案为前提,推衍出荒谬的结论,让学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顿悟。那么,即使是错误也变得异常美丽。
2.“杂音”是课程的生长点
“杂音”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意外出现时,若装聋作哑,则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严词斥责,将泯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若敷衍搪塞,将使学生疑窦倍增,如坠云雾。不如了解“杂音”背后的真相,继而因势利导,把学生“脱轨”的思维引导到有价值的发现上来。
听完配有淡淡忧伤乐曲的《赤壁赋》的朗诵后,我询问听读的感受,一位学生的回答出乎意料,她没有感受到悲伤或伤感、失意,而是说“很浪漫”,引得轰堂大笑。因为这些十五六岁的少年对“浪漫”这个词非常敏感。既然这样敏感,索性顺着“敏感话题”让学生体会一番。于是,我让学生倾述了对浪漫一词的理解,又让他们找到课文中能让人产生美妙感觉的句子,学生找到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些与他们脑海里的浪漫搭得上边的景致,慢慢地学生理解了在被贬黄州如此落魄的情况下,一个人还有如此闲情去吟咏风月,他必是一个浪漫之人。于是一个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的观点脱颖而出:原来浪漫不只是风花雪月,浪漫还可以是一种性情,一种风骨,一种灵魂的诗意寄居,一种洒脱的生活方式。
3.“歪理”是一种财富
学习过程中新旧经验间的矛盾冲突,常常会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尤其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后提出的问题,更反映出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状态。这时产生的问题往往更具动态性、深刻性和创新性,是弥足珍贵的课堂动态资源。捕捉、挖掘这些问题资源,随机调整思路,经过激励、点拨,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涟漪,创生有价值的课堂交流。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上课伊始有学生发难:“刘和珍是一个女学生,而一般‘君是用来称呼男性的,这里鲁迅违规了!”这是我在备课中始料未及的。思忖片刻,我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找答案。通过互动,学生明白了“君”字是对人的尊称。在此基础上,又紧紧抓住契机,改变了备课时的教学思路,追问,“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为何值得鲁迅先生尊称她为君呢?”结果学生马上对这篇让他们有些望而生畏的文章有了兴趣。
三、珍视个性差异
传统课堂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教学的着力点多滞留于求同性,很大程度上磨灭了学生多彩的个性。发展性教学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教师应尊重个体差异,并帮助个体形成适合各自学力的“差异目标”。课堂上需要充分利用个体差异,将之视为一种交往资源去开发利用,扬长避短,使得每个个体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最优的发展。如学习《祝福》,学生围绕“祥林嫂是穷死的,还是死于封建礼教的毒害?”“改嫁后的祥林嫂为何人们不称呼她贺六嫂”等问题展开热烈的争论,我没有急于剖析、定论,而是放手让学生细读慎思,联系社会环境思索人物的命运,由个体观照群体。课堂差异碰撞的火花点燃了探究的激情,在深度体悟中学生惊叹于作者“细微平常处见世界”的深刻。
当然,作为课堂的调控者,在课堂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进程中,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捕捉、判断、整合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及时纳入课堂整体设计的范畴之中,另一方面还要避免出现自流式生成以及脱离文本、拓展失度等伪生成行为,从而真正实现“以学定教”课堂教学的弹性优化。
★作者简介:张界春,河南省辉县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