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初中阶段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2009-11-11石天敏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实效性德育工作

石天敏

一、加强德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不能代替人的精神追求。如果迷失了人生的价值,就会失去生活的方向,就会失去奋斗的动力。青少年学生如何学会认知?如何才能既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又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科学知识?如何学会做事,敬业练达,开拓进取?如何学会共同生活,用爱心善待他人,与人们友好相处,携手并进?如何学会生存,与自然和谐共处,改善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关键是如何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德育教育永远伴随着人的成长,立足于现代,面向未来的事业,完成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任务,实施素质教育,“重中之重”是要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德育的实效性是一个德育工作质量和效益的指标体系,既包括优化内容,选择科学的方法,建构评估体系,也包括德育人员队伍建设和德育环境的建设等。在中学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思考教育实效性问题,有利于我们总结德育工作的经验和创新德育工作的新思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把青少年当成是有主体自由选择的人。学校德育不是僵化模式和先验信条的“象牙塔”,德育的作用决不是按照教育者的观念和标准“克隆人”,而是帮助受教育者提高道德选择的能力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标准。应试教育的最大危害是削弱了德育,基础教育重视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德智体美劳的任何短缺都可能给人带来“残疾”。

讲道德的社会必然是文明的社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良性循环的社会。我们在强调道德成长对人的全面成长所带来的效应时,更要批判“何言必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的观点。在不讲道德的社会里,每个人的尊严和利益都无法得到实现。“善有善报”是义与利关系的体现,反映道德的规律,也是提高个人修养的必然结果。任何一个领域中的“大师”,都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没有对人生价值的深刻认识,没有对人生理想的孜孜探求,没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就不会升华人生的境界,就不会感悟事业的真谛,也很难在事业上达到真理的彼岸。

二、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初中课程的重要内容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懂得“成长中的我”,学会“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和“学法用法”;正确对待和处理“我与他人的关系”、学会“交往与沟通”、具有“交往的品德”和明确“权利与义务”;在利益分配上,要懂得“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学会“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承担社会责任”、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与社会秩序”、要“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等。初中阶段教育的任务是要向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生源和为社会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教学中,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初中学生学好各门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初步认识社会。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式,并不等于把学校德育看作是只有阳光没有风雨的温室。要向学生客观地介绍社会,让青少年实事求是地了解社会,在比较中不断提高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要相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要相信青少年的选择,要充分挖掘德育资源,拓宽德育的途径。否则,德育工作一旦脱离实际,将是多么的孱弱和无能。在重视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基础上,加强健康心理品质教育、法制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教给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在学生中拓宽德育的教学实践空间,重视在综合实践课中德育的作用,使学生在明理、激情的基础上,自觉践行。我们还要充分重视道德情感的作用,挖掘情感教育的资源,讲求情感教育的方法,使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的灵魂是文化,文化的精髓是思想道德精神。教师像一座承载人类文化的桥梁,承接、传导和发展人类的文明。教师用自己的品德、心血和才华影响、教育学生,为社会培养人才。社会有浊而我自清,安贫乐道,甘为烛台,使学生的生命之光更高更亮。这是迈向21世纪的需要,也是德育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要求。

(责编 袁 妮)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实效性德育工作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