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的诊治
2009-11-11高大潮
高大潮
摘要介绍了猪伪狂犬病的发生流行特点,并从临床症状、病理剖解变化等方面进行诊断,提出其预防与防治措施,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伪狂犬病;发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5-0338-01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以发热、奇痒(猪除外)及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的一种重要传染病。本病尤以猪的发病比较多见,成为重要的病毒贮存宿主和传染源。伪狂犬病病毒属于DNA型病毒,是疱疹病毒属中的一种。病毒主要存在于脑与脊髓中,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猪舍能存活1个多月,在肉中可存活5周以上。一般常用的消毒药都有效。
1发生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和产仔旺季多发,有时呈地方流行性。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重要传染源。本病以经消化道传播为主,也可经呼吸道传播,经皮肤伤口传染,猪配种时可传染本病。母猪感染本病后6~7d乳中有病毒,持续3~5d,乳猪可因吃奶而感染本病。哺乳仔猪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随着日龄增长而下降,断乳后的仔猪多不发病。2周龄内仔猪大量发病和死亡,特别是1周龄以内的仔猪的发病率、死亡率几乎为100%,有的整窝死亡;而断奶前后的仔猪发病率、死亡率较出生仔猪低;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或木乃伊胎,其中以死胎为主;不论初产还是经产母猪均可发生伪狂犬病,发病无季节性;成年猪和母猪也有发病,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症状,3~5d可耐过,但猪体长期带毒和排毒,成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常继发细菌(如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或病毒(如细小病毒、猪瘟病毒、日本乙型脑炎病毒、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等)感染,加重病症和增加死亡率。上述情况猪场种猪有既往病史,未做免疫预防猪场(个体)常整窝发病死亡。混合感染近年也成为安徽省猪伪狂犬病发病新特点,且大猪场发病率小于中小猪场,小型猪场发病率高、损失大。
2主要临床症状
本病在猪群中流行时间短,大猪2~3周便可停息,小猪则更短。自然感染的猪只潜伏期为3~15d。新生哺乳仔猪发病时常在未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时,就发生败血症迅速死亡。仔猪发病初期表现为精神萎顿、停食,有时呕吐,体温上升达41℃以上,持续24~36h,开始出现神经症状。病猪全身颤抖,神经兴奋,奔跑前冲,撞墙,视力不明,四肢张长,直至昏迷,死亡率可高达95%以上,部分耐过猪常有后遗症,如偏瘫和发育受阻。年龄较大哺乳仔猪,体温上升至41~42℃,表现一过性发热,病猪出现极度萎顿、厌食,间有呕吐及腹泻,多在3~4d恢复。如出现体温继续升高,病猪出现神经症状,兴奋不安,乱跑乱撞,意识丧失,转圈,前肢或后肢叉开。继则呈现阵发性痉挛,或呈癫痫样发生。由于视神经和咽喉神经麻痹,不能吞咽,流涎、呼吸困难,甚至失明。后期仔猪叫声嘶哑,衰竭而死亡。4个月以上的育成猪或成年猪,仅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的症状。即体温升高达41~42℃,呼吸加快,流鼻液,咳嗽,间有呕吐或腹泻。多经3~4d痊愈,病愈猪可带毒1个月左右。 妊娠母猪,部分由于胎儿在子宫内感染死亡,出现流产或产出死胎。
3病理剖解变化
本病感染后一般无特征性病变,主要为内脏器官出现针尖大小的坏死灶,扁桃体、肝和脾均有散在白色坏死点。如有神经症状,脑膜则有明显充血、出血和水肿,脑脊髓液增多。流产胎儿的脑和臀部皮肤有出血点,肾和心肌出血,肝和脾有灰白色坏死灶。
4诊断
根据畜禽临床症状以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可初步诊断本病。确诊本病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主要依靠血清学方法。
5预防与治疗
对伪狂犬病的防治,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如加强免疫,杜绝传染源的传入,严格消毒、灭鼠,加强饲养管理等。
(1)预防措施。不从疫区购入猪种,引进的种猪要进行严格的隔离(1个月)检疫,并采血送实验室检查;猪舍地面、墙壁、设施及用具等每月消毒1次;粪尿放入发酵池或沼气池处理;扑灭猪舍鼠类,防止野兽侵入。种猪场的母猪应每3个月采血检查1次。
(2)流行时的防治措施。对于发病肥育猪场一般可采取全面免疫的方法。除把发病乳、仔猪扑杀外,其余仔猪和母猪一律注射伪狂犬病弱毒疫苗(K61弱毒株)。乳猪第1次注射疫苗0.5mL/头,断乳后再注射疫苗1mL/头,3个月以上青年猪注射1mL/头,成年猪及怀孕母猪注射2mL/头。一般无本病猪场禁用疫苗。
(3)对症治疗。对发病症状较轻的中小猪进行对症治疗。选用哈蟆王、毒刺、瘟毒120、畜毒清以及治菌磺和土霉素四环素制剂等药物肌注,以防止继发感染。口服泰乐菌素、清热解毒散、大黄苏打、酵母等药物,以清热解毒,助消化增食欲。病重者另用安钠咖、地塞米松、维生素C、50%葡萄糖和40%乌洛托品等药物静注,强心利尿消炎,降低脑颅内压,并补充能量和营养,以提高抗病能力,减少死亡,促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