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机采棉推广现状及对策
2009-11-11翟洪流韦聪敏刘启斌
翟洪流 韦聪敏 刘启斌
摘要随着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发展大规模机采棉是兵团棉花产业的大势所趋。总结了新疆兵团棉花机械采收现状,在分析了兵团机械采棉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兵团发展机采棉的措施。
关键词机械条棉;现状;问题;对策;新疆兵团
中图分类号 S23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5-0260-01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近几年棉花种植面积达47万公顷,总产218万吨,分别占全国30%和40%。然而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棉花市场疲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劳动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植棉效益,特别是秋季采收棉花成本已超过棉花价格的20%。棉花种植面积大、收花时间短、拾花工作量太大。每年收获季节除自身劳动力外,需要接收外来劳动力50多万人,连续奋战2个多月,支出人工采花费用20多亿元,加之来新疆拾花的劳务工逐年减少,拾花价格逐年攀高,大大增加了团场职工的劳动强度和经济负担。要从根本上解决兵团棉花产业发展的问题,必须大力推广机械采棉技术。只有实现机械化生产,才能尽可能多地减少成本,使其具有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价格优势。大规模机采棉技术的推广既可以减轻采棉者的劳动强度,又有利于棉区实现棉花规模化经营,达到降低棉花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从而推动棉花生产方式的改革,促进兵团棉花产业的发展。随着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发展大规模机采棉已是兵团棉花产业的大势所趋。
1新疆兵团棉花机械采收现状
新疆兵团从1996年就开始引进和推广机采棉技术,经历了为时5年机械采棉的设备、技术引进和试验工作,在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从2001年开始大面积示范、推广及技术配套。目前,推广单位有农一师、农二师、农三师、农六师、农七师、农八师的44个团场,建成机采棉加工厂54座,有采棉机400多台。为加快推广配套工作,研制了棉花精量播种机、棉花打顶机,制作了一批籽棉拉运大网车、筛选优化了脱叶剂,试验筛选出了适于机采的棉花品种(系)、大面积应用了以膜下节水滴灌为主的棉田精准施肥、精量灌溉等技术。2001~2005年累计机采面积13.56万公顷,其中2005年5.02万公顷。兵团推广大面积机械采摘棉花技术,实行机械采棉后,1台采棉机每日可负责10.0~13.3hm2棉田,采籽棉超过45t,相当于700个熟练拾花工的劳动量,所采棉花不但成本比手采棉降低20%,还能使团场职工收入增加1.5万元左右,而且所采棉花综合质量指标已达到国家现行棉花标准的二级水平。随着机械采棉技术日渐成熟,近2年来机采棉面积逐步扩大,以农八师144团和134团为例,2007年机采棉面积只占到总植棉面积的15%,2008年机采棉面积比2007年翻了一番,2009年计划机采棉占到总面积的1/2。
2兵团机械采棉存在问题
2.1机采棉扣除的杂质率高
由于机采的棉花含杂(棉叶、铃壳)多,因此交花时,被扣除的杂质比例高,使用机采一般扣杂20%以上,从而造成收入下降。
2.2机采棉的质量差
兵团农场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棉花人工采收制度,传统的作业方式中要求做到“四分”:分摘、分堆、分晒、分交,严禁混等混级,干湿分放,严格分放霜前花和霜后花。但采棉机作业根本不可能“四分”,棉花等级下降,棉农反映机采棉的品质不好,再加上不能及时清花而发生霉烂,有的扣杂超过47%。
2.3机采棉轧花设备不配套
国家对机采棉还没有统一的衡定和收购标准,兵团拥有采棉机近450台,而100多个植棉团场中与之配套的清花设备却只有33个。
2.4采棉机作业成本偏高
1台采棉机160多万元,按10~15年的使用年限,每年的折旧费就达十几万。因此,现在采棉机的直接作业成本一般在1 800元/hm2以上。有的农机手未按照正确的操作规程使用机械,造成采棉机使用年限缩短、维修成本超标;有的团场把采棉机作业作为应急措施,只用来清地,也增加了机采的附加成本。再加上机采棉等级下降,收入减少,使棉花种植的经济效益减少,这是棉农不愿意使用采棉机的根本原因。消防设备等安全措施必须配套,由此增加的费用也不少。
3发展机采棉的措施
3.1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和鉴定模式
用手采棉的标准来衡定机采棉,以此得出机采棉品质差、等级低的结论是不合理的。机采的优势在于效率,它不可能像人工采收那样把等级分得那么清楚。事实上,机采棉还具有人工棉所不具备的一致性好、异性纤维少的优点。2003年,上海针织九厂使用兵团生产的机采棉织造的“三枪”内衣,其质量与使用高等级手采棉的产品不相上下。因此,机采棉质量的衡定标准应该突破传统观念。机采棉没有低等级棉,只有综合等级棉,而综合等级就应该有综合等级的棉价。不久前,国家颁布试行了《棉花仪器化检验标准》,棉花检验不再凭人的感官,不论是人工采的还是机采的,都将采用仪器化检验的手段检测分析。
3.2主攻配套的轧花技术
种植和管理机采棉也已有相应的配套技术,但机采棉的轧花技术还不完全成熟。因此,要做好加工生产线的配套和技术改造工作。在引进技术上,要改变“重采棉机,轻配套机械”的倾向。
3.3完善机采模式棉花的种植管理
合理配置棉花种植的株距、行距,是便于进行机采及提高收获质量的保证。要进行生育期全程化调,机采棉的第1次化调时间、用药量都要有利于将棉株第1果枝控制在18cm左右的高度,以保证棉株最下部吐絮铃不漏采。把残膜回收纳入棉田耕作制度序列,在机采前清除残膜和滴灌带;同时,要积极推广高效、安全的脱叶剂,机采棉通过化学脱叶剂脱叶后,可以提高棉花采净率、降低籽棉含杂率、减少棉叶对棉花的影响,提高机采棉收获质量。化学脱叶剂还可以起到催熟作用,使棉铃吐絮相对集中,增加霜前花比例,提高棉花等级。在试点的基础上,对喷施方式、时间、剂量、温度认真总结,选择质量可靠、价格适宜的脱叶剂,以降低使用成本。
3.4加强机采棉品种的培育力度和配套栽培管理技术
适合机采的棉花品种应具备抗病、早熟、高产、吐絮集中,果枝始节距离地面20cm以上等特性。机采棉是一次性采收,要求采净率达到95%以上。同时,农业科研部门和农技推广部门应组织力量研究促早熟管理措施和化控、打顶等技术,塑造理想株形和适宜的始节高度、节间长度、果枝长度,使之符合机采要求。
3.5合理利用资金和转化资金流向
要引进和建设配套轧花加工设备,资金是一个大问题。2004年兵团支付的收花费总计达10亿元。如果拿出50%来购置设备,兵团每年就可以增加300多台先进的采棉机,或更新30多套轧花加工设备,巨额人工收花费转化为先进的现代化农业设备,就能形成良性循环。
3.6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
2004年农八师一三二团对4 000hm2棉田实施了机采技术,并配套建成了1条机采棉轧花加工生产线,使每个棉农的管理面积从2hm2增加到13.3hm2。这样的典型应多宣传,多组织干部、职工参观、学习。另外,需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机手的思想认识和技术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