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雨沧桑,“友谊”长存

2009-11-11

上海采风月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外滩友谊上海

张 萍

作为上海商业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标志,友谊商店不会从上海地图上消失

建国60周年,值得纪念、想要感慨的,太多。萦绕于心的,还是昔日的“上海友谊商店”,未来的“上海半岛酒店”——留在记忆中的,是曾经的辉煌,即将呈现的,是眩目的华丽。

上海友谊商店创建于1958年,曾经是上海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涉外零售企业,有着一段长达四十多年的辉煌历史。友谊商店作为上海市指定的外宾参观购物商店和市旅游局指定的旅游定点商店,自创建以来,曾无数次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名人,担负着各国代表团、旅游者、专家学者和驻沪各国领事馆人员等的商品供应任务。“集中华千年神韵,献友谊一片温馨”,友谊商店凭借其完善的国宾接待系统,独特的品牌优势、营销特点和“中西合璧、古今共处”的商品差异化定位战略,以卓越的品质、精良的服务,得到各国领导人、驻沪各领事机构以及高端宾客的赞誉,成就了友谊品牌的辉煌历史。

历史的年轮这样记录着:

1958年,在现在的上海书城南京东路店,友谊商店开业,对所有市民开放。

1961年,停止向普通市民开放。

1965年,基本上只接待外宾,只有持外国护照者才可入内,就连国内亲友也不得随同进店。

1966年,英国驻沪总领事搬离中山东一路33号。友谊商店迁址于此,一驻将近20年。

1985年,从原英领馆搬迁至北京东路40号新大楼,掀开了友谊商店历史上崭新的一页。开始对内发放参观券、门售参观券。

1987年,对市民全面开放。

1995年,在北京东路40号原址上,推倒重建,呈现出的是一座闪耀着幽蓝之光的玻璃幕墙下现代化的繁华气派的商业大厦。

2006年,因外滩源开发,从北京东路40号迁出,落户长寿路曹家渡商圈。

“友谊”的大门开了关,关了又开,记录的是一个时代的沧桑,反映的是建国60年来我国政治、经济、外交——这一路走过的风风雨雨。时至今日,老一辈人回忆起上海友谊商店,还是忍不住会说,“那里只有外国人、华侨才能进去”、“买东西要用外汇”、“里面的东西贵是贵得来”……当年的上海友谊商店,一直是个神秘的地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是可望不可及的,它的名字代表着奢侈品的最高级,象征着对稀缺资源的向往,凸现了特殊年代中拥有海外关系的不一般。

曾经,在计划经济的特殊年代,友谊商店犹如皇帝的女儿,集尊贵、特殊于一身,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服务对象,是外宾加华侨;销售商品,是进口加特供;结算货币,是外币加兑换券;接待用语,是外文加中文(英、日语是基本要求)。那时候,友谊商店的员工,丝毫不差于如今写字楼里的小白领——无论是精神气质上,还是物质待遇上。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昔日友谊商店的“皇帝女儿”之优势被逐渐淡化,徐徐撩开神秘面纱的友谊商店,开始接待来自海内外的普通旅游者,并向普通市民开放。进出不用护照,作为特殊货币的“外汇券”在1995年1月1日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人民币得以“扬眉吐气”,曾经“一家独大”的至尊地位也被纷纷崛起的新型又大型的购物场所逐步取代,乃至有观点认为“友谊商店已无存在的必要,应该退出历史舞台”。对此,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上海商业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标志,友谊商店不会从上海地图上消失。

然而,随着“外滩源保护与开发概念性规划”的逐步实施,这座曾经被赋予了神秘色彩的购物天堂,终因那幽蓝色的玻璃幕墙太过现代,摩登得与它的邻居格格不入,以至于在专业人士看来,“与外滩天际轮廓线及外滩风貌保护区建筑整体风貌不协调”,被视为“不宜保留的建筑”,终于,在21世纪初它“轰”地一声消失了……原址上,代之而起的,将是世界级豪华酒店——上海半岛酒店,其古典建筑风格与外滩一带的历史建筑群和谐融合,相得益彰,并与原英国领事馆(曾经的友谊商店旧址)那一大片花园古树相谐共融,形成一个大型公共绿地。

如今,全新的上海友谊商店坐落在曹家渡商圈旺地核心,是百联集团旗下享有盛誉的大型涉外商店。新商场以现代化的建筑设施、舒适的环境、完美的服务、科学的管理、高品质高档次的商品,营造出都市生活的崭新空间,让宾客感受到宾至如归、春风拂面的友谊气息。衷心祝愿新世纪的友谊人,也将一如既往地秉承友谊精神,视企业的声誉为生命,珍惜它,爱护它,为塑造企业的新形象而努力,再创友谊新辉煌。

猜你喜欢

外滩友谊上海
外滩又有一群“圣诞老人”爬墙送礼物
友谊的重量
珍贵的友谊
2016外滩浮华季Kickoff Party开幕派对
什么才是真友谊
欢乐上海迪士尼
外滩啊外滩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阅读理解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