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报纸文学副刊的新闻化特征

2009-11-10张孺海熊唤军

新闻前哨 2009年10期
关键词:副刊东湖文艺

张孺海 熊唤军

[摘要]文学副刊的生存根基是伴随其产生之时就形成的基本特点而决定的。作为文学的一个方面军,它随着新闻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新闻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又以文学化的手段对新闻作有效的补充,以特殊的表现演绎着生活与时代的轨迹。

[关键词]报纸文学副刊

新闻化特征

在当今信息爆炸,传媒以时、分、秒竞争的时代,报纸文学副刊仍如一束冬天里傲立冰雪的寒梅。夏日里顶着暴晒的小草,坚强而富有生机与活力地生存着、成长着、壮大着。这是因为当前尽管社会风云变幻,飞速发展的时代仍需要沉淀,人们在纷纭奔忙中需要思考,赤裸裸的竞争中需要心灵的陶冶与滋润,渴望拥有一片心灵的宁静港湾,文学副刊就满足了这一需求。

文学副刊的生存根基是伴随其产生之时就形成的基本特点而决定的。作为文学的一个方面军,它随着新闻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新闻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又以文学化的手段对新闻作有效的补充,以特殊的表现演绎着生活与时代的轨迹。

一、文学副刊的新闻化特征,决定其是社会变迁、时代风云的折射,以独特的形式印证着历史前进的轨迹

新闻与文学的结缘由来已久,在我国报业初创时期,即在新闻纸上给文学辟出一块地盘,称之为副刊。如当时京沪报业有名的四大副刊——北京《晨报》的《晨报副锈》、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梧》副刊、《京报副刊》,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建立了功勋。当时副刊上发的多是一些纯文学性的文字,也不时发一点颇具文采的政论性文字。这说明,很早以来,我国的老报人就十分重视新闻与文学的结合,并试图培育出一种新闻性与文学性兼而有之的新文体。

就文本而言,新闻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类别的人文学科。新闻反映的是客观事实,而文学表达的是主观情感。真实是新闻的第一要义,新闻以真实为生命,因而拒绝虚构。而文学允许虚构。即文学可以运用典型化的原则,创造出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文学可以塑造典型,新闻只能选择典型,即选择那些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这些人和事又必须是新鲜的、特殊的、有着广泛社会意义的。

新闻的优势在于“快速反映”,文学的优势在于“耐人寻味”。新闻是易碎品,但可借助文学之力加以保存。新闻的新鲜性会随时间的推移远去而挥发掉,文学的艺术性则是陈年老酿,久而弥香。

作为报坛与文坛交融一体的文学副刊,依然肩负着弘扬民族精神、繁荣文学创作、传播时代强音、推动社会文明前进的神圣历史使命。这是它的理性诉求。这种理性诉求,能触及当代人的心灵深处,是对当代文化走向、当代人精神走向的把握,也是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刻反思。

时下,报业改革,来势汹猛的都市报、晚报、早报、专业报多厚度、多侧面、生活性、服务性、贴近性副刊的出笼,正在给党报副刊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报纸副刊的内涵已由传统狭义的文学副刊扩张为新型广义的综合性大副刊,其体裁不仅保留了往日的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文学艺术类文体,更多的是融合了新闻与文学众多特点的透视、扫描、特写等文体并经常与读者见面,其内容更是囊括了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卫生、军事、体育等领域,其读者群无论性别职别老少,均有相应的版面和内容供其选择。新的历史时期,报纸副刊在促进报业的发展乃至加速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不可否认,副刊本身需要创新,不可一成不变拘于原来的概念,但在今天这样一个媒体竞争的大背景下,副刊存活的关键是靠质量,靠一批编辑家们的努力,靠适应人们心灵需求的作品。好的副刊应该不“副”,而应成为一张报纸的品牌,是卖点。

湖北日报的专副刊也经过多种形式重组,一度也形成多个部门承办、12个专副刊争妍的丰富局面。以东湖文学副刊、文化生活、视听、读者与编者、发展论丛、财富、家庭、科技时代、舆论监督、理论周刊、民主与法制、美术摄影为载体的大副刊格局,曾为湖北日报增添了亮色。这些副刊既有传统的内容。又在新兴的法制、教育、文化、休闲、娱乐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出了一片新天地。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我们发现作为党报走都市报、晚报多元化、无所不包的路子并不是我们的强项,而真正立足于市场,又能给读者高雅的艺术享受、正确的思想引导,才是省委机关报的职责与特点所在。在经过市场化考查以后,近两年我们调整了专副刊,只保留了“东湖”文学和理论副刊,以及舆论监督和读者与编者,集中力量把副刊做出品位,做出水平。

我们的理念是,面对读者期待的眼睛,副刊不应该等待,也不需要等待。只有贴近现实,关注民生,益人心智,发人深省,才是副刊的正途。它可以走在时代的前面,它也是思想的引领者。

“东湖”副刊是湖北日报开办时间最长的副刊,已经坚守了60年,它伴随着共和国的诞生而诞生,随着报纸的创刊而创刊,在省内外读者中有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回顾过去,“东湖”副刊坚持党的文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发挥正确的文艺导向作用。把握了正确的办刊方向,以严肃高雅的格调品位,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我们国家和湖北省的前进与发展的足迹。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三峡建设者的风采,九八抗洪的官兵雄姿,汶川地震人们心灵的呼唤,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回顾与展望,建国六十年人们对祖国的祝福……荆楚大地的每个灿烂的历史印迹,新中国历史的每一场时代风云,无不尽揽于“东湖”之波,“东湖”无不激荡起层层时代浪花,抒写与描绘着生活的多姿多彩。

在“东湖”这块园地里,我们时时刻刻、毫不动摇地围绕中心选素材、找作者、列题目。副刊作者和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态度,与祖国、与民族共命运,与人民心连心,捕捉历史变革中最辉煌、最壮观、最凄惋、最深刻的瞬间,以不同的形式记录并升华。从“东湖”这个窗口。我们可以窥见共和国成长与荆楚大地变迁的每一步足迹。

二、文学副刊的新闻化特征,决定其反映时代呈现出常态化与特殊化形式。有普遍性与个性化特点

报纸副刊上的文学作品趋于新闻化。是社会观念、阅读环境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急剧变化所使然。如今,媒体的分工基本上是纸质媒体占领白天,电子媒体占领晚上。这也是市场消费新闻信息的秩序决定的。严峻的现实说明,作为新闻纸的一部分,副刊的文学作品,不能再游离于新闻之外,只有设法“化”为新闻,才能为更多的读者所接受。也就是说,副刊上的文字既要有浓烈的文学味。又要有清冽的新闻味。

现在报纸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副刊的竞争。那么,报纸的副刊应如何竞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带动整个报纸质量和数量的提升呢?一句话,既然报纸的副刊反映报纸的文化品位,那么,副刊的竞争无疑就是文化品

位的竞争了。品位,就是党报副刊的核心竞争力。

党报副刊的优势与特点在于其知识的科学性、信息的权威性、思想的深刻性、形式的艺术性、语言的文学性,有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读者群体。细分市场,其读者主要是党政干部、白领阶层、大专院校的专家学生和科学技术人员等。

历来。副刊不仅是一份有影响的报纸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无数作者心向往之的耕耘园地和阅读阅世的理想平台。从华文报纸100多年的历史来看,我们有很多高品位、有影响的副刊,有的一直保持到今天,经久不衰,脍炙人口。报纸副刊有品位,全仰仗作者、编者和读者的品位。有高品位的作者和编者,就有高品位的副刊和栏目,从而拥有越来越多的高品位的读者群。

报纸副刊的品位还表在理直气壮地配合中心、宣传大事。坚守党报副刊阵地,必须准确定位,发挥优势,利用所长,补己之短,顽强地守住自己的核心读者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商业亿时代的文化思潮,对高雅的文学副刊产生了剧烈的震荡,但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开阔视野,也同时给今天的党报副刊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媒体尤其是党报不能一味迎合大众的某些低俗、不健康的趣味,而应该坚持倡导高层次文化,用辉煌的文化之光照亮他们的心灵。

对于严肃文学,应该说在目前确实失去了轰动效应,但是,这是历史进程的一个阶段,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站在历史的角度看问题,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还是需要严肃的、能够体现这个时代特点的、优秀的文化产品。不然,我们的子孙后代在回溯我们这段历史的时候。他们会责备我们给他们留下了一堆文化的泡沫和垃圾。当然,我们也没有反对文化的娱乐和轻松,只是希望文化的娱乐和轻松不要成为当代文化的主体。

有的作者说,报纸副刊所提供的除了娱乐之外。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标杆、心灵的境界、情感的升华、思想的隽永。回过头来看,当时曾经轰动一时的东西大多随风而逝,有的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相反倒是一些本本分分、平平淡淡的副刊文章却留有余香,使人回味。有的读者甚至说,一篇小小的副刊文章,能够影响人的一生。

“我喜爱《湖北日报》许多栏目,尤其是文学副刊‘东湖。‘东湖以一种独特的纯净之美吸引着我。每当读到那些精短、优美、隽永的诗文,心里总有莫名的感动。”这是湖北省财政厅一位干部的肺腑之言。

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人们专注于读书的时间十分有限,而消蚀人们业余生活的电视又只能提供肤浅层面的娱乐和快餐式的文化。因此,拥有诸多手段和条件,涵盖古今、知识多元、内容宽泛、博大精深的报纸副刊,理所当然责无旁贷地担负了满足人们深层次的文化需求,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乃至整体素质,进而推进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文学副刊是报纸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能游离于整个报纸的办报方向和宣传任务之外。遵循报纸的宣传宗旨,服从整体,服务大局,积极做好配合宣传是它的重要职责。

文学副刊配合宣传可分为“常规性配合”和“任务性配合”,这就是它的常态化与特殊化形式,普遍性与个性化特点。在“常规性配合”方面,湖北日报“东湖”副刊的做法是,在保持作品风格多样化的同时,在每期副刊作品的篇幅数量和版面位置的安排上。以那些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贴近现实,贴近群众生活,内容健康,充满积极昂扬的精神,能起到鼓舞人、感染人和陶冶情操作用的作品为主,以此确立每期副刊的基调。

“任务性配合”指的是对牵泼到全社会和全省的重大政治工作、活动及重大事件进行配合宣传。多年来,“东湖”精心策划、浓墨重彩地配合宣传了“新千年”、查处批判“法轮功”、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庆祝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召开、全国抗击sars、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等重大事件和工作。另外,当每年有政治意义和全社会重视的节假日到来之时,“东湖”副刊都及时精心作好宣传。

拥有六十年历史的“东湖”文学副刊,我们始终坚守着心灵的那一篇宁静,无论媒体如何改革,我们坚持营造读者与作者的“精神家园”,以与时俱进的厚重的文学作品来表现自己的存在与影响力,“以一个脑力激荡的磁场,进发一个民族文化的最大潜能”。

三、文学副刊的新闻化特征,决定其文艺批评非纯文学化,而转化为媒体批评,干预社会、引导思潮更直接更有影响力

快速变化的社会,产生纷纭复杂的文艺思潮、文学现象,那么,如何正确引导也摆在了党报面前。成为党报副刊所要承担的职责。

自上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坛呈现出一派繁荣而驳杂的态势。在创作活跃与佳作层出的可喜局面下。也存在文学商业化、庸俗化和错误文艺思潮观点不绝如缕的问题。有鉴于此,“东湖”副刊刊发了大量观点正确、旗帜鲜明、针对性强的文艺评论,对文学佳作精品予以深入充分的评介,对错误的创作现象和理论思潮进行有理有据的批评和驳斥。副刊的文艺批评,形成了“势”,就演化为媒体批评,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所谓媒体批评,是指发表在大众传媒上的并且从大众的角度考察文艺现象,以当下的作家作品为主要批评对象的文艺批评。

媒体批评是大众传媒和文艺批评相结合的产物,只要有大众传媒存在,就会有媒体批评的存在空间和存在意义,而且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兴盛,媒体批评还在不断拓展。

在上世纪80年代。批评家掌握着话语权,由从事文艺研究和评论的专业人士主导的、以“文艺批评”的方式通过媒体发表的对文艺作品的研判意见。一直是影响媒体文艺舆论的主要力量。它引导读者阅读和欣赏,确立文艺作品的地位,制定文艺的价值标准,在批评家和媒体的关系中,发言的是专家学者,相对而言,媒体只是工具,传声筒,起着传达学者专家声音的单一作用。

而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媒体文艺舆论的话语权发生位移,一方面,媒体藉由市场化迅速发展壮大。获取对大众的影响力和对社会公众的发言权是此前不可比拟的。为了争取受众,扩大影响,媒体在发布传播文艺方面的信息内容时,有自己的操作方式和主见,更多地考虑读者和观众的兴趣爱好,而不是专家学者的意见。另一方面,在这一社会转型期,在对纷纭复杂的现实和新的创作现象的困惑迷茫中,文艺批评逐渐走向专业化、学院化,依附在大学的学术架构中生存发展,其学理性的批评思路和深奥繁琐的表达风格已与大众的阅读接受习惯渐行渐远,丧失了面对大众、针对现实发言的意愿和信心,从而造成批评家的“缺席”和“失语”。在这两种原因的交互作用下,媒体批评取代文艺批评主导媒体舆论。

文艺舆论话语权位移,媒体批评取代文艺批评,不仅是批评角色的替代,

更带来批评范围、批评方式和风格的变化。媒体批评兴起于严肃高雅文艺边缘化,文化娱乐消费多元化。大众通俗文化蓬勃发展,网络进入大众生活之际,其批评范围已非文学艺术所能界定,批评领域涉及到大众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只要大众关心的文化现象和话题,从严肃高雅的文艺到卡通漫画、电子游戏、网络游戏、情色电影、通俗歌曲、武侠小说……无不染指,成为一种内容庞杂的大众文化批评。

由于媒体批评作用的凸显与主导,其实对文学副刊带来的是更大压力与责任,它必须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洞悉社会的观察力、活跃的思想观念、成熟的文字驾驭能力,通过读者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对社会流行的各种文艺思潮、文化现象进行适时的评点与引导,从而产生符合党和政府要求、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大局的舆论导向力量。

湖北日报“东湖”副刊,为了发挥正确的文艺导向作用,加强了文艺评论,今年来以每月两期的频率创办文艺评论专刊,引导文艺思潮,评点作家作品,推介文坛作家等。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立足文坛现实,对那些没有错误倾向但与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有一定距离的创作现象和理论思潮不涉及,不评介,在坚持正确文艺导向的前提下。把握住文艺宣传的“分寸”和“度”,最大限度地促进湖北文学创作的繁荣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我们认真经营固定专栏,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学活动,以吸引作者,活跃版面。杂文栏目“湖边杂谈”开办多年。已在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先后获得全国报纸副刊专栏年赛一、二等奖,专栏的多篇作品在湖北新闻奖和全国报纸副刊年赛中获奖。“田禾杯”散文征文开办3年来,吸引了大量作者参予。作家、专家个人专栏,鱼禾的“楚人快语”、熊召政的“梨园拾墨”、陈应松的“湖畔碎语”视野开阔,文采与内容深度兼美并善。为适应网络文学的发展,开办了“荆楚网文”栏目,为网络作者所欢迎。另外,“东湖”副刊还与省作协、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等单位先后组织了“网络文学研讨”、“利川笔会”、“报告文学《大巴山的呼唤》研讨会”等活动,扩大其社会影响。

为了加大副刊的影响力,确保批评方向的正确性,我们广泛联系组织了省内外一批创作功底深厚、学识渊博、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一批专家学者给“东湖”供稿,其中不少人成为副刊的骨干作者,如省外的王春瑜、舒展、许觉民、李辉、李洁非、毛志成、韩石山、赵丽宏、伍立杨,北美的刘荒田、程宝林、亦歌,本省的王先霈、刘富道、方方、熊召政、刘醒龙、陈应松、於可训、樊星等,他们都为“东湖”副刊提供了大量质量好水准高的作品与文章。老作家曾卓、骆文生前经常为“东湖”撰稿,而曾卓生前最后的诗作《没有我不肯坐的火车》和散文《火车和梦想》,分别刊于2001年11月3日和2002年3月29日的“东湖”副刊。

旗帜的作用不可估量。“东湖”的旗帜就是一大批德艺双馨、才华横溢的专家学者,在他们的引领下,一大批年青的作者不断成长,广大的读者通过他们的作品体验心灵的愉悦,感受道德的升华。

猜你喜欢

副刊东湖文艺
1942,文艺之春
东湖一角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文艺范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
游东湖
东湖雪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