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成功因素解析
2009-11-10邹丽霞
邹丽霞
摘要:作为具有完美艺术价值的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从一出台就引起世人的一致赞美,在西方,它妇孺皆知,提到歌剧人们就会想到《费加罗的婚礼》,而费加罗的名字与莫扎特的名字一样誉满全球。本文通过挖掘《费加罗婚礼》的“政治炒作”与“莫扎特抓住时机”等背景,运用新的音乐创作手法,来分析其成功的系列原因。
关键词:莫扎特 博马舍 政治炒作 创作特点
一、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与“政治炒作”
博马舍是法国妇孺皆知的戏剧家,原名叫皮埃尔·奥古斯丁·加隆,生于1732年,1799年去世。
由于《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演出的成功,大大鼓舞了博马舍创作政治喜剧的热情,他于1778年写成了第二部杰作《费加罗的婚礼》(以下简称《费》)。这个时期,法国国内的阶级矛盾更加尖锐,社会动荡不安,资产阶级革命的气氛在全国范围内笼罩着。博马舍在生活上、事业上接连遭受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这使他对贵族阶级和封建官僚机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反映到剧本上,其蕴含的启蒙思想也就更加浓郁,而讽刺也更加强烈。
《费》是博马舍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喜剧,思想之深刻,揭露之犀利,惊动了法国的最高统治者。路易十六于1781年阅读这个剧本以后,对其中流露出来的反封建倾向,非常不满,就下令禁止公演。博马舍诉诸舆论,在公众支持下,终于冲破了禁令,于1784年首次在巴黎公演。观众如痴如醉,连演一百多场,场场满座,博马舍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荣誉达至顶峰。
他的敌人对他怀恨在心,攻击此剧本中的描写存在许多不道德行为:伯爵勾引女仆、伯爵夫人垂青侍童、侍童又同众多女人谈恋爱等,博马舍为此写了长篇序文予以驳斥。可是他的敌人仍不善罢甘休,其中有一名叫苏亚的官员,在审查《费》时,要阻止它上演,在法兰西学院讲演时,又公开毁谤这部剧本,并化名在报纸上攻击它。几番下来,博马舍无法继续忍耐下去,写了一封辩护信给《巴黎日报》,信中写道:“为了一出戏剧公演,我连狮子和老虎都克服了。在成功后,您还想强迫我像荷兰女仆似的每天早晨用柳枝打臭虫吗?”苏亚心里认为臭虫暗指他自己,那么“狮子”和“老虎”是指谁呢?他的敌人咬定他指的就是国王和王后。国王的弟弟普洛瓦斯基伯爵,曾匿名在《巴黎新闻》上写文章诋毁博马舍,对其仇视已久,这一次他逮住机会,将事情告诉了路易十六。当时,路易十六正在玩纸牌,用铅笔把逮捕博马舍的命令写在纸牌上,随后博马舍就关进了圣拉撒监狱。
博马舍由此无故被捕入狱,消息一在法国传开,舆论立时哗然。这种强烈的不满情绪使朝廷惊慌失措,于是便想把博马舍偷偷给放出来,可是博马舍不答应,非得要求诉之法律,但他的要求最终还是被拒绝了。朝廷为了平息博马舍的愤怒与不平,绞尽脑汁,在他出狱的第二天,各部大臣几乎都到场观看了《费》的演出。路易十六还特意下令在泰亚侬戏院上演《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王后在剧中亲自扮演罗丝娜,而费加罗则由阿多亚伯爵扮演。
这个剧本上演的过程,是封建与反封建两股势力的斗争过程。这种发自博马舍和民众内心的反封建热情,在一开始就把《费加罗的婚礼》推到了社会的最前沿,而封建势力的竭力阻扰又使人们倍加关注《费》,最终以博马舍为代表的反封建行动取得完全胜利,不仅带来了《费》演出的极大成功,而且使人们对统治阶级憎恨情绪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泄。这种政治斗争虽然是博马舍及民众自发的,情不自禁的,但客观上却起到了“政治炒作”的作用。
《费》是博马舍最成功的政治戏剧之一,演出后很快传到国外,并译成欧洲多国文字,在好几个国家的大都市上演。在此基础上1786年莫扎特把《费》谱成歌剧。
二、莫扎特与博马舍之间的心灵共鸣
首先,莫扎特与博马舍的生平十分相似。他们都处在18世纪欧洲封建社会没落时期,虽各自所处的国家不同,但整个欧洲都处在新旧政体的交替之时,人民对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越来越不满。从横向上看,1776年美国的独立战争坚定了欧洲人民推翻封建制度的决心,也加速了法国君主政体的覆灭。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由此开始。无论是博马舍的戏剧《费》还是莫扎特的歌剧《费》,都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诞生的。
其次,莫扎特与博马舍都属于第三等级。在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下,第三等级的劳动人民总是为最上层阶级服务的。博马舍的《费》这部喜剧对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法国社会与民众的鼓舞,对封建贵族制度的揭露和讽刺,都起着很大的作用,成为第三等级手中挥舞的革命旗帜。而拿破仑则认为戏剧《费》的成功上演在当时就已经是“在进行中的革命”了。所以莫扎特在看到博马舍的剧本时,被剧中的内容所打动,并产生共鸣。
三、莫扎特把握了良好的契机。
把《费》改编为歌剧的想法,一方面是因为莫扎特看到帕伊谢洛凭借他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已走向成功之路,而另一方面是由于《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这出歌剧在巴黎和维也纳上层所激起的“公愤”,并在1784年被巴黎当局宣布禁演。但莫扎特却预见到《费》有可能获准上演,《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已被禁演很久,《费》的出现无疑会唤起人们的好奇心。
四、《费》音乐的创作特点——交响性和戏剧性相融合。
第一,交响序曲暗示情节。歌剧序曲自莫扎特之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后已显示出某种固定的形式,序曲只是歌剧开幕前的一段器乐演奏,跟剧情毫无关系,以至于不同的歌剧却可以采用相同的序曲。“序曲应为观众接受歌剧的内容做准备,因此它应当预示内容。”歌剧作曲家格鲁克按自己的观点将序曲与戏剧内容紧密结合并暗示剧情的发展,把歌剧的音乐素材用来组织序曲的音乐,重要的音乐主题在序曲中“预示”,使序曲成为一部歌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且无法“改嫁”。
莫扎特在其创作的许多部歌剧序曲中承袭了格鲁克的手法,并在格鲁克歌剧序曲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了较为完整的奏鸣曲式结构。《费》的序曲就是典型的奏鸣曲式。当然《费》的序曲没有使用任何一个主题或动机,却成功地渲染出富于戏剧性的气氛。
第二,交响手法渗入声乐形式。自格鲁克歌剧改革后,许多歌剧作曲家从重声乐而视器乐为伴奏的写作意识,逐步发展到愈来愈重视器乐的戏剧化功能,交响乐的种种因素逐步加入到歌剧中来,为剧情而采用的交响乐技巧也逐步在歌剧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这时莫扎特的歌剧美学观念业已形成,并且具有独特性,他主张音乐是歌剧戏剧结构的基础,“在歌剧中诗歌应当是音乐的顺从的女儿。”莫扎特监守这一原则,力求戏剧与音乐之间有机结合。
莫扎特也逐渐形成了对传统的歌剧形式的独特态度,他努力克服传统的歌剧结构的松弛,力求掌握歌剧遗产的全部财富,用它来实现自己的构思。他大胆地改变了传统的形式,把这些形式加以新的处理,发掘它们的舞台演出的潜在力。咏叹调和重唱仍旧是他歌剧结构的支点,但咏叹调是作为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段存在的,而重唱则重在表达许多形象共同的组合,强调这些形象的对立或揭示它们的心理联系。
当然,《费》剧成功的原因还有很多,以上仅仅是《费》获得成功的一部分原因。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艺术教研室)
参考文献:
[1]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2]任明耀.博马舍.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3]杰拉尔德·亚伯拉罕.简明牛津音乐史.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4]格奥尔格·克内普勒.19世纪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5]保朗多尔米.西方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6]陈小兵.西方音乐的轨迹.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韩鸿鹰.莫扎特.东方出版社,1997.
[8]古斯塔夫·科贝著,海尔伍德修订,张洪岛编译.西洋歌剧故事全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