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承诺:患者投诉有门等
2009-11-09
卫生部承诺:患者投诉有门
日常生活中的医疗纠纷,有很多是由于患者最初投诉无门、在医院各部门间被“踢皮球”,最终导致矛盾激化而酿成。近日,卫生部组织制订的《医院投诉管理办法》开始公开征求意见。该办法规定:医院对患者投诉要实行“首诉负责制”,而投诉人则应“依法文明表达意见和要求,不得干扰正常医疗秩序”。
办法规定的“首诉负责制”,就是说投诉人可以到医院任何部门投诉,接待人应先做好解释疏导和投诉记录,及时将投诉意见转至医院投诉管理部门:投诉人无理取闹劝阻无效或投诉人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的,医院应向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对于采取违法行为的投诉人,医院应依法向公安机关报告。
办法还规定。二级以上医院由主要领导分管医院投诉管理工作。原则上应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医院要在显著位置公示投诉管理部门及其联系方式。投诉接待人员应认真听取投诉人意见,核实相关信息,并填写《医院投诉登记表》。医院投诉管理部门接到投诉后,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提出处理意见,并以书面形式反馈投诉人。对于情况较复杂,需调查、核实的投诉事项,一般应于5个工作日内向投诉人反馈相关处理情况或处理意见。需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的投诉事项,应于15个工作日内向投诉人反馈处理情况或处理意见。
据《光明日报》文/胡其峰
医保告别“民营歧视”
从8月起,北京市基本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又将增加75个新“成员”。其中有34家营利性医院,占总数近一半。
这个消息足以让民营医院欣喜若狂。在此之前,北京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共有近2000家,民营医院所占比例不过5%。而从北京市范围看,民营医疗机构的数量早已超过了公立医院的数量。
一边是公立医院超负荷运转,病人抱怨看病难,医生也是叫苦不迭,另一边的民营医院坐守空空荡荡的诊室,在为“病源”发愁。如此反差鲜明,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大量医疗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对大多数病人来说,一家医院如果并非医保定点,即使硬件环境再好,服务再周到,医生医术再高超,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因为在这里看病买药需要完全自费。人们常常诟病的民营医院虚假宣传、雇用医托等罪状,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生存的问题。因为没能纳入医保,很多病人被拒之门外,而为了争夺“病源”,民营医院只能依赖广告招徕病人;因为经营不规范,劣迹斑斑,所以民营医院进入医保难上加难——如此一来,很多民营医院陷入了恶性循环。
对民营医院来说,“医保定点”这块牌子,不仅仅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病人,还代表了一种荣誉。更重要的是,给众多的民营医院投资者带来了曙光——无论“公立”“民营”,医院都是平等的,只要能够为老百姓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就能获得社会的认同和肯定。
(据《京华时报》文/刘元星)
职业病赔偿裁决权应回归法院
新密农民工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让人开始关注职业病诊断及鉴定制度。张海超之所以不能及时被诊断为职业病,主要原因并非《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因为该法并没要求劳动者在申请时必须提供工作证明等资料,它只是笼统规定诊断机构有权要求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与职业病诊断、鉴定有关的资料,时间上也没有明确规定。
但是《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第十一条,对劳动者申请职业病诊断、鉴定的“门槛”作了明确规定。这些“门槛”包括职业史和既往史、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工作场所历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资料等。这使申请人陷入难以鉴定的尴尬境地。同时,高额的诊断鉴定费,也让申请人望而却步。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由职业病防治机构统一行使对病情本身的鉴定权和对职业病的鉴定权。一旦某人被鉴定为职业病,就意味着赔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种诊断和鉴定权的内在逻辑关系是:防治机构独享与职业有关的病情鉴定权,独享确认这一病症与其工作环境关联性的判断权。据此,只要职业病防治机构鉴定某人患职业病,就意味着赔偿等后续程序的当然启动,因此,现行职业病诊断和鉴定制度,其实含有了司法判断的内容,具有某种程度的终局裁决性。但问题是,职业病是民事上的侵权关系,它所形成的民事后果之一,就是用人单位的赔偿责任和工伤保险等一系列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根据司法的统一原则,民事侵权关系的认定及其赔偿责任的确定,应当由司法机构统一行使,而不仅仅由技术诊疗机构判定。
(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