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就学地点选择问题研究
2009-11-09叶道香
叶道香
摘要:农民工子女就学地点的选择问题是指出于适龄期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地点是安排在“流出地”还是安排在“流入地”更好的问题。引用数据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简要描述,采用实证方法对两种方式教育下的农民工子女的社会化程度进行比较,得出了在“流出地”接收教育对子女教育更加有利的结论。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 就学地点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
本文依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于2007年在北京、广州、南京、兰州和亳州(劳动力输出地)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随机问卷调查中得到的数据(以下简称国研中心数据),抽取问卷调查中专门针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状况的专题的数据结果,对目前农民工如何选择子女上学地点(在老家还是在打工地)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四分之一左右的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到城市上学
据国研中心数据显示,调查的4969份回收问卷中,有学龄儿童而且填写了上学地点的问卷共1302份。在1302个学龄儿童中,留在老家的共974人,随父母到打工地的共313人,到其他地方(如亲戚朋友家所在地等)的共15人。由此可见,大约3/4的儿童留在农村上学,只有不到1/4的儿童随父母一起来到城市。(二)学龄阶段越高,越倾向于在老家上学
分学龄阶段看,学前儿童中,有36.05%的儿童随父母一起到城市居住。小学阶段的儿童中,这一比重为27.43%,比学龄前儿童有所下降。初中阶段的这一比重为9.82%,初中以上则为4.35%,呈现出学龄阶段越高,越倾向于留在农村上学的趋势。(三)留守儿童看护人的年龄偏大
在所有留在农村的儿童(共974人)中,390人由父亲或母亲照看,其余584人由儿童父母以外的其他人给予照看。在这584个留守儿童中,超过75%的由其爷爷/奶奶照看。留守儿童主要看护人的年龄,50~59岁的占26.2%,60~69岁所占比重最大,达43.7%,值得注意的是,看护人年龄在70岁以上的比重超过20%,可见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年龄偏大的现象非常突出。大量的老人独自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和上学,不仅给老人自身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也可能对儿童教育产生不良影响。
二、留守与流动儿童的教育、成长状况比较(以二者的社会化过程为视角)
通过对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进行比较,我们将回答本文开始提到的第一个问题,即留守在家还是跟随父母流动对农民工子女的成长、教育更加有利的问题。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刘成斌、吴新慧所著的《留守与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选择》一书中的统计结果。
(一)教育社会化的比较
教育社会化主要是指学校教育。该统计以学习习惯的培养情况、学习状态、学习主动性、学习质量与水平四个方面对流动与留守儿童在教育社会化结果的比较--这四个指标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结果发现,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在前三项指标上并无显著差异,只有学习质量与水平程度差异显著(后者优于前者),且教育社会化总体水平差异很小。
(二)家庭生活社会化的比较
在现代变动的社会中,家庭关系及家庭形态发生了千变万化,但家庭关系仍然是最紧密最持久的纽带,对于儿童而言,家庭对其影响是其他社会机构无法取代的。结果显示:生活社会化总体水平及主观生活质量差异的不显著,我们认为与农民工的总体社会地位及其生活方式有关。
(三)身心健康社会化的比较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功能良好三个方面。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肌体健康社会化的比较,主要集中在运动锻炼情况、生病次数、身体素质评价、饮食习惯等等。由结果看出,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在对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方面并无显著差异,但是在运动习惯、饮食习惯、客观评价(生病次数)方面,流动儿童优于留守儿童,所以总体的身心健康方面,流动儿童优于留守儿童。
(四)人际关系社会化的比较
本文中人际关系社会化是指儿童在性格上倾向于开放或是封闭,与家长、老师和同学交往的程度,与同学有矛盾时处理矛盾的方式。从结果可以看出,在交往态度方面两类儿童并无显著差异,在横向的同辈群体交往、纵向的师生交往、性格倾向等方面均是留守儿童优于流动儿童。在总体的人际关系社会化方面是留守儿童优于流动儿童。
(五)知识面广度及他人评价的比较
在知识面广度与客观评价方面,留守儿童相对处于一个信息闭塞的世界,而流动儿童的社会环境更为开放,信息流更大,接触面更广,无论是在科技知识或是日常生活知识,流动儿童见过的甚至是尝试过的均高于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知识面较广,进而得到的评价也更高。
小结:在智育社会化与生活社会化方面,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身心健康、知识面广度方面流动儿童优于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方面留守儿童优于流动儿童,总体社会化结果上流动儿童优于留守儿童。这意味着农民工子女选择流动更理想,更能够促进其健康发展。
三、对策
通过的第二部分的分析比较,我们已经得出将子女带在身边进行教育对其成长更加有利,并且很多农民工主观上也是愿意将子女留在身边教育,以便使其得到更好的照顾。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一)取消公立学校的歧视性收费项目,使农民工子女享受平等的教育权
现在国家已经实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费的政策,但由于种种原因公立学校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当地学校学习设立诸如借读费等名目繁多的“门槛”。
尽管国家已出台政策,明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经费投入由“迁入地”政府负担,但笔者以为此项原则性规定还远远不够。农民工本属于低收入群体,处于城市社会结构的最底层,国家不仅应该消除对其子女就学的歧视性规定,还应更近一步加大对其的政策扶持力度。比如,在清理公立学校的不平等的收费项目后,还应对在校的农民工子女发放一定的补贴,以弥补其家庭收入偏低的状况。同时应看到,仅对农民工家庭进行补贴是不够的,这无法调动公立学校招收、教好农民工子女的积极性,还必须对学校施以经济手段,鼓励其先是不拒收农民工子女,进而教好农民工子女。具体做法:按学校接收的农民工子女学生的数量发放一定额度政府补贴,且对于班上有农民工子女的班主任由学校发放一定的补贴。这种方式形式上将钱补贴给了学校、教师,实际上受惠者是农民工子女,实质上是补贴给了我国农民和我国的教育事业,因此所需资金应有国家统一筹措,统一发放。
(二)建立民工子女学校,解决公办学校接收能力有限的问题
公立学校教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农民工也多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就读于公立学校。但毕竟公立学校的设计容量有限,面对大量涌入的民工潮,让其消化数量如此巨大的适龄学生难免有些不切实际,因此建立针对性强的民工子女学校是必由之路。
政府的责任就是要引导、扶持、规范民工子女学校的建设,而不是一味的取缔。地方政府应将民工子女学校作为政府承办的项目,在财政、政策的支持下将其建成师资力量强,软硬件设备强,教学能力和质量高,学费征收,伙食和住宿等学校条件上优惠,孩子的德智体美劳的发展全面的新型打工子弟学校。使其对农民工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对于孩子优秀人格的培养上来讲,是民工子女最适宜的选择。所以,政府更多更好的建立打工子女学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案。
参考文献:
[1]刘成斌、吴新慧.流动好?留守好?--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比较.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07期。
[2]王智超.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制度性障碍与建议.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3]王开玉.“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童年--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中国社会学网。
[4]李善同、许召元.农民工子女就学地点选择的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研究网。
(作者单位:湖北省竹溪县丰溪镇洞宾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