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公交车上站着打瞌睡会倒下来吗?等4则

2009-11-09

科学大众(中学) 2009年9期
关键词:脸皮抗原血型

编者小语:经常收到同学们的来信,问了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之后,往往都会加上一句“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了,但是一直都不好意思提出来,生怕别人说我幼稚……”诸如此类的话,事实上,知识没有大小之分,有时候正是对小问题的关注才形成了大讨论,从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所以,请勇敢地提出问题,让我们共同成长!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些“很冷”的话题。

我发现很多人一上公交车就会睡觉,坐在座位上打瞌睡还算正常,那些抓着扶手站着的,竟然也会打瞌睡,他们不怕摔倒吗?(重庆 孙文)

你的问题很有意思,我们经常在公交车上会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场景:站着睡觉的人,身体随着车的移动摇来摇去,可是就是不会倒下去。有时候明明看着就要摔倒了,可马上他又取得了新的平衡,但是人看起来还是睡着的样子。

这是为什么呢?人耳朵深处的内耳中,有“半规管”,内耳前庭部分是控制体平衡的器官。该处有3个互相垂直的半规管。当人体失衡时,半规管便产生平衡脉冲,通过平衡中枢激发相应的反射动作,以使人体恢复平衡,避免摔倒受伤,这也是先天的本能反射之一。

为什么半规管不是2个或4个,而恰巧是3个,而且又互相垂直呢?人是生活在三度空间之内,可以有前后、左右和上下3种互相垂直的运动方向,故必须有3个互相垂直的半规管才能全面监控。

当然,在公交车上“补觉”是非常不明智的。因为如果公交车遇到紧急情况,来一个超级无敌急刹车,不用说站着打瞌睡的人,即使清醒的人摔伤、撞伤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

人呼出气体都是二氧化碳?

人呼出来的气体都含有什么?是不是全是二氧化碳?(河北 爱问)

人和动物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这是我们从小学科学课上就已经学习到的知识了。从微观的角度看,这种说法确实反映了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原理,因此,大多数人都曾经或者仍然误认为我们只呼出二氧化碳,或者呼出的气体大部分都是二氧化碳。

那么试想一下,一间课室,或者一辆空调公共汽车,里面有三四十人,每人都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且呼出的二氧化碳比氧气的百分含量还多的话,那空气里面的二氧化碳就会快速地增长,那么氧气在短时间内从何而来呢?再有,当有人溺水,首选的抢救方法就是人工呼吸,施救者通过嘴巴对着溺水者的嘴巴吹气,按照上述的说法,岂不把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吹给对方,这不是害人吗?

这样想想,你会发现很有意思吧!是的,人的呼吸,的确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但是,呼出的气体里面,仍然含有很多氧气。正常的空气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是氨(N2)占78.08%,氧(O2)占20.95%,二氧化碳(CO2)占0.03%,还有一些微量的惰性气体。当空气进入肺部,氧气就会附着在血液的血红素上,在身体中环游,废弃的二氧化碳就会排出。呼出的气体中,经过实验发现,氧气大约占16%,二氧化碳占4%左右,剩下的是氨气和惰性气体。因此,呼出的氧气还是比二氧化碳多得多。你的脸皮有多厚?

真的有人“厚脸皮”吗?(海门 老叶)

老叶同学,“厚脸皮”可是不礼貌的话,意思是指对方不知羞耻,并不是真的说对方脸皮厚。但是,我想告诉你的是,人的脸皮,确实有厚薄之分,但这跟人的道德品质无关。

人类从头到脚,全部都被皮肤包裹着,皮肤可以说是人体的最大器官。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如果把全身的皮肤展开来,成人平均是1.6~1.8平方米,相当于一张榻榻米的大小,而且挺有分量的,总重量大概占体重的10%。

医学表明,人的脸皮厚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厚。几个月大的婴儿,脸皮(指表皮)大约是0.04毫米;到了10多岁,脸皮厚度大约是0,07毫米;30多岁时,可以达到0,1毫米。当然,不同的调查人群得出的数据可能会有出入。但是,根据上面的数据,我们至少可以判断出中年男子的脸皮确实要比青少年厚。

皮肤各层的厚度因身体部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且也会因人而异,但基本上三层的厚度为1~4毫米。容易受到刺激的手掌及脚掌,表皮层较厚。表皮层通常为0.1~0.3毫米,而手掌处为0.7毫米,脚掌为1,3毫米,眼皮仅有0.04毫米,额头也只有0.1毫米而已。

血型为什么不按照A、B、C来分类?

经常看到街上有献血车,急需A型血,急需B型血什么的,为什么血型不是按照ABc的顺序,而出现了。型血?(江都 鱼)

是啊,按照英文顺序,就是应该ABC这个顺序,为什么血型不是这么排序?真是奇怪!估计很多人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事得问问发现血型分类的病理学家。

血液有不同类型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奥地利(后加入美国国籍)病理学家、免疫学家卡尔·兰德斯泰纳在1902年提出的。早在1819年英国妇产科医生布伦德尔曾通过输血救治了一个产妇生命,但病人输血后却当场丧命,什么原因不得而知。1901年兰德斯泰纳在研究抗红细胞抗体时,发现人有同种凝集素系统,因此写了一份血液凝集说。他发现,有时把一个人的血和另一个人的血清混合时,前者血液中的全部红血球就会凝集在一起,如果在输血时发生这种混合物,后果不堪设想。由此他领悟到,每个样本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有的样本,红血球上有一种称为抗原的物质,他于是以“A”作标记;另外有人的样本,另有一种抗原,他依字母顺序,以“B”,作标记,还有的样本,A抗原和B抗原都没有,但血清中却有两种抗体,他自己的血液也是如此,于是他以“0”(表示无抗原)作标记。那时的“0”不是英文字母O,而是阿拉伯数字0,意思就是此种血液的反应为0。之后不久,他的同事们又发现了AB型血液,加上前3种,就产生了4种血型。这种方法开始向世界传播,在这过程中,出现了把数字0当作字母O的情况。于是,1927年国际联盟专门委员会决议,正式使用A型、B型、O型和AB型分类血型。

猜你喜欢

脸皮抗原血型
高洪军:面具
新冠病毒抗原检测知多少
新冠抗原检测入医保,算的是大账
画与理
越长大脸皮越厚
没你厚
前列腺特异抗原高就是癌吗
知乎
日本出现新血型?这血型并不新,也与福岛无关
血型打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