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行一族
2009-11-09王翰林
王翰林
长臂猿是灵长类中独特的“臂行一族”,它们生长在亚洲的热带雨林里,是典型的树栖灵长类动物。它们在树冠上臂行跳跃、翻腾飞舞的动作让人过目不忘。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生活在中国境内的6种长臂猿。西黑冠长臂猿数量:不到1 000只
中国分布:云南西部、南部和中部。特征:中型长臂猿,体矫健,体重7~10千克,体长40~50厘米。毛被短而厚密。雄性全为黑色,头项有短而直立的冠状簇毛:雌性体背灰黄,棕黄或橙黄色,头顶有棱形或多角形黑褐色冠斑。胸腹部浅灰黄色,常染有黑褐色。主要栖于热带雨林和南亚热带山地湿性季风常绿阔叶林,其栖息地海拔约从1 000米至2 500米,是已知长臂猿中分布海拔最高的一个种。活动与觅食时,均在1 5米高大乔木的树冠层或中层中穿越进行,很少下至5米以下的小树上活动。西黑冠长臂猿与其他长臂猿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群体较大,一夫一妻与一夫二妻配偶制共存。西黑冠长臂猿社群的活动范围大多在100公顷以上,远大于其他长臂猿。种群现状:西黑冠长臂猿是我国长臂猿中分布最广且数量最多一个种。濒危原因:栖息地缩小,环境恶化。
白眉长臂猿 数量:100只左右
中国分布:仅分布于云南西部怒江以西的保山、腾冲、盈江和陇川。特征:雌雄异色,雄性褐黑色或暗褐色,具白色眼眉。雌性大部灰白或灰黄色,眼眉更为浅淡,颜面宽阔而被以灰白短稀毛,面周更趋浅淡或白色。头顶的毛较长而披向后方,故头顶扁平,无直立向上的簇状冠毛。白眉长臂猿有2种,我国为东部白眉长臂猿。其雄性左右两条眼眉不相连接,下颌通常有少量白毛。雌性手足颜色较体色偏淡。白眉长臂猿主要栖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在云南西部,多栖于海拔2 000~2 500米之间的山中湿性常绿阔叶林中。严格树栖,以多种野果、鲜枝嫩叶、花芽等为主要食物,亦食昆虫和小型鸟类。一般一群3~5只,为一雄一雌配偶制。平均每3年产1胎,每胎1仔。濒危原因:主要因素在于栖息地被破坏,特别是中缅边境一带,森林砍伐的规模越来越大,且尚未有效地制止。当地民族的刀耕火种也威胁着大片的白眉长臂猿栖息地:狩猎是次要的致危因素;种群分布零碎,群与群之间相隔较远。另因近亲交配,衰退严重,后代生存能力减弱、繁殖能力降低。
海南长臂猿 数量:不到20只
中国分布:仅分布于海南霸王岭保护区。特征:海南长臂猿为中型猿类,体矫健,体重7~10千克,体长40~50厘米。毛被短而蓬松。胸腹部浅灰黄色。海南长臂猿雌雄异色。公猿通体黑色,体形比母猿略小,头项有短而直立冠状簇毛,如怒发冲冠:母猿全身金黄,体背为灰黄、棕黄或橙黄色。头顶有棱形或多角形黑色的冠斑,恰似戴了顶女式黑帽。海南长臂猿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和南亚热带山地湿性季风常绿阔叶林。海南长臂猿与其他长臂猿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种群较大,一夫一妻与一夫二妻并存。一般以3~5头至7~8头的家庭群为活动单位,有时甚至每群10余只。海南黑冠长臂猿的活动领域比较固定,无季节迁移现象。雄猿7-8岁性成熟,雌性9岁性成熟,妊娠期7~8个月,2~3年生一胎,每胎1仔,寿命可达30余年。种群现状:海南长臂猿已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濒危原因:栖息生境严重丧失。整个海南岛的热带雨林几乎消失殆尽,全部被人工林所替代。这对完全依靠树栖生活的海南长臂猿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东黑冠长臂猿 数量:20只左右
中国分布:仅分布于广西西南部靖西县相连的一片喀斯特森林中。特征:中型长臂猿,体矫健,体重7~10千克,体长40~50厘米。毛被短而厚密。雄性全为黑色,胸部有部分浅褐色毛色。头顶冠毛不长。雌性体背灰黄,棕黄或橙黄色。脸周有白色长毛;头顶冠斑面积较大,通常能超过肩部,达到背部中央:胸部有部分浅褐色毛发。濒危原因:栖息生境丧失、偷猎、种群小、繁殖率低。
白掌长臂猿 数量:可能已灭绝
中国目前分布:云南南部沧源南滚河保护区。最后一次在野外看到白掌长臂猿是1988年。可能已经灭绝!它是中国动物群体的一个独特亚种,即所谓的“云南白掌长臂猿”,还没有在其他地方发现过。特征:手足白色或淡白色,故称白掌长臂猿。白掌长臂猿的体长为50~64厘米,体重5~7千克,全身体毛密而长,较为蓬松,雌雄两性均有浅色和深色型,不同亚种之间色泽有所变化。颜面部为棕黑色,但是手、脚的毛色很淡,远望时近似白色,所以也叫白手长臂猿。此外它自眉的边缘经面颊到下颌有一圈白毛形成的圆环,把脸部勾勒得十分生动。在云南西南部,主要栖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海拔一般在1 000~2 000米。食物中以无花果占主要成分。一般3-5只为一群。四季均可繁殖,平均3年产1胎,雌兽的怀孕期为7~7.5个月,每胎产1仔。初生的幼仔体色呈淡黄色,大约3岁左右能独立生活,8~10岁成熟,寿命为30~40年。濒危原因:栖息地破坏或消失、人为的猎捕误杀、种群分布零碎,群与群之间相隔较远,造成近亲交配,衰退严重。
白颊长臂猿 数量:可能已灭绝
中国分布:在我国云南仅见于西双版纳的勐腊和绿春黄连山。自1980年后在中国野外没有任何记录了,可能已经灭绝。特征:躯体更加纤细而四肢显得更长的一种长臂猿。雄性黑色,唯两颊各具一大型白斑,顶部的簇状冠毛显得更尖长而明显。雌性暗褐色冠斑呈多角形。躯体大部污黄色,胸腹的黑褐色稀少。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栖息的海拔高度通常不超过900米。多在高大的树冠中上部进行觅食,高度在10~25米左右,觅食时不鸣叫。以多种热带型野果、嫩树叶,花苞,树芽等为主要食物,也食昆虫、小鸟和鸟卵。一般每群3~5只,少数可达7~8只。平均3年产1胎,一胎1仔,怀孕期约7~8个月,幼体7~8年性成熟。濒危原因:西双版纳地区因种植橡胶和其他开垦、毁林开荒以及森林火灾等原因,栖息生境大大地缩小和恶化;人口的增加加剧了这一地区森林的破坏;偷猎、种群过小、种群分布的不连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