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起农村科学发展的风帆

2009-11-09夏玉兰陈伟龄

群众 2009年10期
关键词:常德村民发展

夏玉兰 陈伟龄

蒋巷村是常熟市最偏僻的一个小村。40多年来。蒋巷人把昔日泥墙草房、穷土恶水、血吸虫肆虐的贫困村变成了今日远近闻名的“人间天堂”。2008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达到12亿元,人均GDP超2万美元,村级可支配财力近1000万元,全村人均现金收入1,93万元。如此巨大的变化,如此辉煌的成就,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走的是什么样的发展之路?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访问了常熟市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

农业、工业、旅游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记者:2004年温家宝总理视察蒋巷村时高度评价:“你这个村叫全面发展,既不放松粮食,又多种经营,然后是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农民富裕。”请您谈谈蒋巷村的发展路径。

常德盛:蒋巷村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离不开实事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40多年来,我们始终把党的政策、群众的需求与自身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解放思想,艰苦创业,走出了一条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发展路子,推动了全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记者:村民告诉我们,过去的蒋巷村,是一个“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的低洼地。1966年,你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才23岁的你,压力肯定非常大,对吗?

常德盛:压力非常大。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年轻气盛不服输的我喊出了“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口号,和全村村民开始实施规模宏大、持之以恒的治水改土工程。这一工程历时20多年,累计投入劳动力6万余工,完成土石方50多万方,硬是靠着一根根扁担,一只只箩筐,将1700亩的低洼田填高了1.5米,建成了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宽敞的旱涝保收粮田。又通过放养绿萍增加田土肥力、合理密植等措施,使粮食亩产稳居苏州地区前列。直到目前为止,我们蒋巷仍然是全省人均向国家出售粮食最多的行政村之一,是苏州最好的“米袋子”和农业上一面不倒的旗帜。近年来,我们又实施“储粮于田”的沃土工程,对全村农田进行彻底改造。按生产需要调整布局,建成了连片近千亩优质生态粮食生产基地,实现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耕作、生态化种植,现代农业形成规模。

记者:农业上打了翻身仗,蒋巷村因此成了农业的“样板村”。这是一件令人骄傲的事情,但要想彻底拔掉穷根走向富裕,还得打好工业翻身仗,而搞工业对于庄稼汉来说难度更大,当时有人讽刺说您是“产粮巨人、经济短腿”,起步阶段你还被骗了200万元,是这样吗?

常德盛:蒋巷村没有区域优势,不靠国道,不在要道。更不是城郊,不通车,只通船。没有人才优势,我们又不懂行,走了不少弯路。曾经盲目兴办小塑料配件厂,结果造成产品积压,资金周转不灵,损失了几十万元。有段时间,我们很着急,找了一个“能人”来帮助我们建立经营型的公司,给他办了营业执照,刻了公章,结果遇上了诈骗犯,“能人”跑了,欠了200多万的债务。

1991年又我们又含泪推平了年创利100多万元但污染严重的化工厂。经受挫折但我们不气馁,甚至让我们越挫越勇。我们依靠走千山万水、说千言万语、求千家万户、磨千难万难,使得常盛集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如今已发展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轻、重钢结构及轻质建材企业,集团下设四个股份制企业,产品门类涉及彩钢复合板、轻质建材、无纺机械、非织造布、升降设备等,工程遍布大江南北,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区,业务量和利税总额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常盛”商标被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

记者:工业的快速发展,你和你的创业者完成了从庄稼汉到企业家的角色转换,蒋巷村也走上了了工业富民的“财富拐点”。应该是很满足了,你也功成名就了,怎么又想起搞旅游的呢?

常德盛:一个人也好。一个村也好,不能只满足于对财富的追求,还要不断地升华,要用我们创造的财富反哺田园,要对社会,对环境,对子孙后代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我们找到了一个最佳的结合点,那就是旅游。我们全面调整种植结构,先后投资上亿元,重点打造“四园一基地”,即常盛工业园、农民新家园、村民蔬菜园、蒋巷生态园和千亩无公害粮油生产基地,借助沙家浜红色旅游的辐射效应。开发新农村考察游、生态农业乡村游、中小学社会实践游等项目,每年吸引游客10多万人次。2005年,蒋巷村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8年旅游收入800多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

记者点评:蒋巷村几十年的艰难探索、几十年的孜孜追求。创造出了具有水乡特色、蒋巷特点的农村科学发展新模式。无论是农业、工业、还是旅游业。蒋巷村每前进一步都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先导。坚持一切从蒋巷的实际出发,一切从蒋巷农民的需求出发,先是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层次以农哺工,而后又以工业反哺农业,进而加强生产、生活、生态相结合的新农村建设,开拓了生态旅游产业。三大产业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相得益彰,形成了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科学格局。在千亩良田上“谱写”了一曲曲优美动听的“田园牧歌”。

别墅、养老、高薪富民为本,幸福安康

记者:您有一句名言:“我一生的追求。就是想让村民过上好日子。”这个愿望实现了吗?您认为富裕、幸福、好日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包含哪些方面?

常德盛:我觉得富裕、幸福应该包括以下方面:首先要有一个温馨宽敞的家园,也就是居者有其屋。这些年,村里积累了一定的财力。我们把一部分投在农民住宅的建设上,分两批建成186幢“小洋房”,每幢建筑面积220多平方米,造价近30万元,只向村民收取12.8万元。别墅区内绿化面积达50%以上,设有学校、剧场、商贸街、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目前。全村186户村民全部搬进了电话、宽带、太阳能热水器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的新村别墅,过上了比城里人还好的生活。

其次要让人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事干,也就是干事有岗位。在我们村里,宜工则工——凡适合在企业工作的村民全部到集团所属企业,实现充分就业;宜农则农——我们将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全村1000多亩粮食基地由16人耕种,收入也非常丰厚,不比务工者低;宜商则商——村里统一建成了一批三产房,提供给愿意经商的小老板们,并为他们解决流动资金;宜副则副——让在副业方面有兴趣和特长的村民从事养鱼、养鸭等副业;宜重则重——文化较低、身强力壮的村民让他们从事修桥、铺路等重活;宜轻则轻——让年老体弱的人干些绿化管理、清洁卫生等公益性事务。年收入也在万元左右。

第三,要让老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也就是老者有颐养。我们村60岁以上老人按“老”取酬,每月可领取300~600元养老金,并统一提供优质口粮。鼓励年轻人孝敬父母。赡养老人,让父母和自己同住别墅房。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每年给予2000元的奖励。同时。为让老年人过上舒心、自由的日子,村里建设了138套老年

公寓,按三星级标准配套用具,宽敞舒适、环境优美,免费给单身及双亲老人使用。全村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做到“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彻底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第四,要有一个激励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也就是学习有奖励。我们倡导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终身学的理念,发展优质教育普惠村民,幼儿园和小学宽敞、明亮的教室可以和城里媲美。幼儿园全免费,中小学实行“两免一补”,品学兼优者还能得到奖学金。如果考上大学、考上博士或出国留学,在提供奖学金外,另有“重奖”。村里投资建立了江苏省青少年社会实践和德育教育基地,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五,要有一个良好的医疗保障,也就是看病有优惠。社区医疗服务站为村民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每年免费为村民提供一次健康体检,并为孤寡独居老人和残疾人提供家庭病床访视服务和康复指导服务。村民有什么病痛,医务人员随喊随到。农民合作医疗保险每人每年筹资300元,除市、镇资助外,个人分担部分全部由村集体补助缴纳。农民看病除享受合作医疗保险规定的医疗费报销外。个人承担部分村补助50%~60%,大大减轻了村民的医疗负担。

记者点评:人民幸福和共同富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蒋巷村把人民幸福作为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共同富裕化为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坚持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社保安民、文化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到蒋巷村视察时,高兴地称赞蒋巷村“多好的地方啊!这就是现代化新农村”。

花园、果园、公园田园美景,人间天堂

记者:走进蒋巷村。映入眼帘的是田园风光与现代气息相互交融。美不胜收。我们采访过不少村,有的村庄工业红火。农民富裕,但没有了土地,没有了农业,而蒋巷村为什么一直对农业不离不弃,执着地坚守着土地?

常德盛:我们企业搞起来之后,天南海北地跑了很多地方,一边谈生意,一边参观学习,看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繁荣景象。也见到了很多让人心疼的地方。有些地方乱建企业,好好的庄稼地被占了,不少土地放了荒。每当这时,我心里就像针刺般的痛。我们是农民的儿子。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种地是天职。农民都离开土地,都不种地了,都去发展工业,那么粮食从哪里来?多少年来,我们爱护土地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始终保持着对土地深深的敬重之情。如今,我们村工业年产值已经超过10亿元,但你们却看不到连片的工业厂房蚕食农田的现象。每年我们都要投入100万元实施退宅还田、死浜填土、竹园虾塘还耕种粮等工程。推倒小土窑,平整老宅基,拆除旧村巷,做到工业发展,土地不减少,反而在居民新村全部竣工后,新增了复垦土地200多亩。

记者:怀着对土地深深的敬重和眷恋,精心勾画蒋巷的美好图画。早在1979年,你们就拆除了散建在田间的老房,实现了集中居住区。上世纪90年代,你们还委托同济大学编制“生态村建设规划”,如今,这幅蓝图实现了吗?

常德盛:规划中的“四园一基地”已基本建成。常盛工业园:包括600亩老厂区和购自邻村的400亩新厂区,常盛集团及其所属企业全部集中在此生产,源源不断地创造着财富,支撑着蒋巷的新农村建设;农民新家园:村民集中居住的地方,已经完全成了一个“小都市”:村民蔬菜园:村民住进别墅后,没了责任田,也没了自留地,吃菜都得买,不便也不放心,村里专门辟出一块20亩的地,划分给各家各户,村民在工作之余种点蔬菜,既可吃上亲手种的优质放心菜、绿色菜,又可享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田园之乐;蒋巷生态园:占地550亩的生态园是蒋巷人的“绿肺”;千亩无公害粮油生产基地:保证了全体村民和在蒋巷工作的3000人的吃饭需求,也为市场提供了部分绿色大米。

记者:走进蒋巷,给人一种如入仙境的感觉,小桥流水。树木苍翠。瓜果飘香。崇尚生态是蒋巷村科学发展的最大亮点。2002年,蒋巷成为全国率先通过国际环保质量认证的村级单位,请谈谈你们的循环经济,美好环境。

常德盛:我们的循环经济只有生动的实践,没有深奥的理论。其简要的流程是这样的:我们将粮食生产加工的废弃物用于饲养畜禽,畜禽粪便再用来生产沼气,为村民提供清洁的管道能源,沼渣、沼液用于水产养殖,河塘里的淤泥用来肥田。村里的河塘两三年清一次淤,河塘清洁了,鱼虾养得更肥,同时也为粮食基地提供了很好的有机肥。我们还建成日处理200吨的生活污水处理站、常熟市第一座秸秆气化常站,投资130多万元在主干道两侧建设生态林带26公里,全村100%林网化,绿化覆盖面达50%以上。我们在养殖、饲养与种植业上构建了一个“物尽其用”的循环链,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记者点评:今天的蒋巷村已经跨入了“全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村”、“中国小康建设十佳红旗单位”的先进行列。常德盛书记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并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蒋巷村的发展,为农村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们相信。扬起科学发展风帆的蒋巷村,一定会破浪远航,迎来更加绚丽多彩的明天。

责任编辑:刘卫东

猜你喜欢

常德村民发展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扶琴》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钢琴组曲印象常德
《清溪雅集》
美丽常德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