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校园 打造一流高校
2009-11-09郑锋
郑 锋
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笔者认为,在当前条件下,高校构建和谐校园应在办学理念、指导思想、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发展规划、考核评价等各个领域进行广泛深入的探索实践,集中力量突破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课题,在推进校园和谐的同时努力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打造一流高校。
构建和谐校园。首先应明确所谓“和谐校园”的内涵和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同样适用于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因此,高校和谐校园可以定义为崇尚科学、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的校园;以人为本、师生友爱,教学相长,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展示的校园;环境优美、安定有序,充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的校园;运转协调、管理高效,具有民主、法治和开放精神的校园。
当前,加快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高校是最具活力、最具创造力的社会子系统之一,在整个社会系统运行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和谐校园建设又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强大活力,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要求高校提供强大的文化和精神支持。这是高校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构建和谐校园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使我国迈出了由人口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性一步,但距离高等教育强国还有一定差距,发展中出现了种种不协调的现象。面对这些问题,必须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去解决。着眼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改革,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构建和谐校园是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要求。一流大学建设需要一流的校园软环境。当前,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社会的重大转型,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的普及,带来社会思潮、思想观点和行为方式的变化。高校建设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还存在着不少影响校园和谐的因素。因此,在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建设什么样的大学”这两个根本问题,高度重视和谐校园建设,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学校发展中的各种关系。
联系当前实际,高校构建和谐校园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构建和谐校园,关键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人际间的和谐。师生员工是高校的主体,因此,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这些人才”是高校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高校的所有工作都是以培养人、教育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学生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快乐,体验成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鲜明的价值判断。因此,在高校的各项教育、管理和服务中都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友,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参与管理与教学活动,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育人,教师是育人的主体。除教学以外,高等学校还肩负科研、社会服务等任务,也要靠发挥教师的作用。因此,建设和谐高校,还必须充分调动好育人主体——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教师个人的发展作为打造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着力推动教师个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把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广大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在学校事业的发展中实现教师个人的价值与追求。同时,在学校管理中必须时时处处体现为教师服务的思想,尊重教师、理解教师、关心教师,切实维护广大教师的根本利益,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人才成长环境,从而激励、解放并充分挖掘广大教师的潜能,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全面推进以提高办学质量为目标的高校内涵建设。高校内涵建设是相对于物质形态的建设而言的,它以提高办学质量、打造学校特色学科和专业品牌为目标,,高校在推进内涵建设中应明确办学理念、凝练办学特色、创新管理制度,实现发展思路的战略转移,按照既重数量也重质量,既重硬件建设又重软件建设的原则,把学校建设发展的着力点从布局调整切实转向功能提升上来。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制订正确的高校发展战略,按照均衡、适度和协调发展的原则,科学整合内部资源,全面提高学校综合实力,把高校事业发展推向更深层次、更新阶段、更高水平。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必须大力加强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建设。建立科学质量标准,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完善质量保障机制,形成科学、全面、系统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教育教学基础设施配套,积极推进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力度,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突出教育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贯穿于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实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
努力形成高校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培育大学的办学特色,努力形成独具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高校办学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使高校培养的学生各具特长。二是学校自身要办出特色,拥有自己独特的定位、形象和办学优势。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高校以特色取胜。在新的条件下,走特色发展的道路,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因此,高校应坚持错位发展,培育自身的发展优势,努力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不断强化特色就是核心竞争力、特色就是优势的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不求大而全,但求特而强,在局部领域实现战略性突破,以重点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上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亮点。
依法治校,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制度保障。和谐社会必定是有序的社会。和谐校园必定是制度健全、管理科学、运行规范的校园。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坚持依法治校,就是要依照法律法规对学校各项事务进行管理,实现管理与运行机制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在法律框架内实施校园管理,使各项工作有法可
依,有章可循,这是高校建设成稳定、法治、公平、有序和谐校园的基础性工程。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把制度贯穿于高校改革发展的全过程,用制度规范各项工作,调节各种利益关系,使校园的和谐局面拥有坚实的制度保证。对内实现校园管理由传统向现代、南粗放向精细、由随意性向系统性的转变;对外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恪守高校的责任、使命和道德规范,构建与社会各界的和谐关系。通过持续提升校园管理水平和管理绩效,使校园政令畅通、反应敏捷、运转协调、健康有序、执行有力,保持生机和活力。
同时,依法治校还要求推动民主建设,夯实和谐校园的群众基础。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正确地处理好校园内各群体间的关系,积极支持群团组织依照章程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履行职能,坚持把实现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法健全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校务公开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坚持重大事项和内容必须经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保障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审议权,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利益。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民主管理的载体和内容,激发广大教职工参与校园管理、关心校园发展、参与校同建设的热情,使广大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建设有强大凝聚力的校园文化。校同文化是大学校园所特有的精神意识环境和思想观念氛围,是大学校园内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共同形成的“对内具有共性、对外具有个性”的价值观念、思想信仰、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心理倾向的总和。建设有强大凝聚力的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网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的基调和目标集中体现一所大学独特、鲜明的文化个性和精神底蕴。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人的思想受文化影响。优秀的大学文化环境,显现了大学的底蕴与品格,是形成学校特色的重要载体,对广大师生员工也具有凝心聚力、教化规制的重要作用。有一位著名大学的校长在谈到自己当校长多年的体会时说:“办大学就是要办一个氛围”,这个氛围就是校园文化。建设有强大凝聚力的校同文化,对于团结员工队伍,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校园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亲和力和向心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局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校园文化的营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层面的文化,二是精神层面的文化,正如罗家伦先生所言:“办好一所大学,光盖房子是不够的。建筑物内必须有学术的灵魂,才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精神层面的校园文化主要表现为学校管理人员的管理风格和工作态度,教师的治学风格和教学态度,学生精神风貌、学习态度和价值追求等。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应当致力于以格调高雅的文化环境熏陶人、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教育人、以蓬勃向上的文化精神激励人,遵循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造性相统一、主体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原则,使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引导师生员工积极向上,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一流高校。
责任编辑:尤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