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计保增长 夯实基础增后劲
2009-11-09王翔
王 翔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经济发展转型等多重考验,常熟市紧紧围绕“保增长、增后劲”这一中心任务,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方略,以投入、招商、项目为主要抓手,创新落实政策措施,全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全市经济呈现出企稳向好趋势。1至8月,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33.09亿元,增长10.7%;实现财政总收入122.06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8.79亿元,分别增长11.9%和6%。在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的基础上,我们将坚持乘势而上、迎难而进,既要立足当前、有效化解金融危机冲击,更要着眼未来,站在战略高度,超前谋划和推动危机之后的新一轮发展。深入实施“全市经济跨越发展行动计划”,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今年预期发展目标,明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领先于周边县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领先于周边县市,至2012年,主要指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工业开票销售收入、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在2008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主要抓好四项工作:
一、突出产业升级,增强核心竞争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立足常熟产业现状和特色优势,对接国家、省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制定出台了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太阳能光伏、电子信息、软件与服务外包五大支柱产业发展规划。在未来四年内将投A500亿元,力争到2012年五大产业新增产值1500亿元。同时。加快研究制定传统产业提升发展规划,按照“高端、高新、高效”和品牌化的总体思路。大力推动轻纺、服装、冶金、化工、造纸等产业转型升级。利用先进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应对经济风险最为有效的办法。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百家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持续深入推进省科技特派员和教育部“蓝火”计划试点工作,按照校企“共同研发、共同转化、共同应用、共同拥有”的思路,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实施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常熟科技城建设,与省内外15所高校联合建办全省县(市)首家大学科技园。在强化新型工业化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服务业能级提升,继续推进以服装城为龙头的专业市场升级改造,加快常熟国际物流园、沿江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开发建设,积极提升传统商贸业态,争创“中国商业名城”。推进旅游、商贸融合互动,加快沙家浜、虞山尚湖景区创建5A级景区步伐,加大旅游市场推介力度,着力提升常熟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国际化影响力。
二、突出有效投入。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紧扣全年完成工业投入200亿元目标,围绕全市五大支柱产业,加快推进恒鼎船舶重工、三一重工、汽车研发中心、德国大陆汽车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对118个工业内资重点项目、54个外资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强化要素保障,确保项目按时序进度顺利推进。在此基础上,近期又重新排查梳理出一批工业龙头型项目、新兴产业带动型项目,新增总投资356亿元,年内计划完成27亿元。充分发挥政府性投资的引导作用。今后三年启动建设127项重大项目,总投资达370亿元,其中今年计划完成投资106亿元。主要投向保障性住房、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提供有力支撑。优化完善考核机制,加大对企业设备投资、新增民资重点项目、重点企业节能技改等考核力度,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扩大有效投入。
三、突出扶优扶强。增强企业发展活力。深入实施“1126”计划,为现有骨干企业营造最好的发展环境,推进最优的要素配置,提供最佳的政府服务,三年内重点培育10家年销售超100亿元企业、10家年销售超50亿元企业、20家年销售超20亿元企业和60家成长型企业。根据形势变化和企业实际需要,调整完善政策体系,今年市财政确定5亿元的资金总盘子,扶持支持企业发展,重点用于技改贴息、出口奖励、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和鼓励兼并重组。以解决融资瓶颈为重点,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促进金融机构增加企业信贷投放,市财政给予风险补偿,加大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组建信德、康欣两家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发挥高新创投公司、国发担保公司等融资平台作用,鼓励担保机构增资扩股,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与此同时,积极拓展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多元化融资空间,密切关注资本市场变化。抓好企业上市辅导和储备工作,引导科技创新型企业抢占“创业板”,力争有一批企业在股市回暖后第一时间上市。
四、突出项目储备,增强持续发展后劲。密切关注当前国际产业转移趋势,抓住发达国家经济下行、需求减弱的时机,提高针对性外出招商的密度和力度,加强对项目关联性、带动性的研究,着力引进对产业升级起引领作用的“龙头型”项目,吸引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集团设立研发中心。充分发挥常熟经济开发区、东南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的优势带动作用,加快推进“两区两园”形态转型、功能创新、产业升级,常熟经济开发区抓紧做好江滩岸线利用和腹地产业布局规划,充分发挥苏通大桥交通枢纽优势和出口保税物流功能叠加机遇,全力打造沿江装备制造产业园;东南开发区继续完善“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富士康、大陆汽车等世界500强企业的IC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销售中心进驻。制定实施有关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外企设备投资、技术创新、境内外上市、设立区域总部和内销总部等实行奖励。增强外商投资发展信心,鼓励外企增资扩股,加快由制造环节向研发、营销两端延伸。提升工业集中区功能水平,加强乡镇招商队伍建设,通过推进特色招商、以企引企、合资合作等方式,着力引进符合现有产业链需求的“功能型”项目,加快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抓住当前海外人才回流多、人才引进成本低的有利时机。落实好人才优惠政策。大力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和领军型人才到常熟创新创业。
责任编辑:戈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