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文化事业增优势 发展文化产业增活力
2009-11-09王跃中
王跃中
近年来,我们金坛市围绕建设“文化强市”战略目标,科学规划、大胆创新管理体制与机制,有效激发行业生机与活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促进了文化领域内在潜能的充分释放,彰显了文化事业和产业惠民悦民的无限魅力。2009年7月全市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单位考核验收,近期还再次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被省委、省政府第三次命名为“江苏省文明城市”。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坚持做到“三结合”:
坚持政府主导与多元投入相结合,强势推进文化事业良性发展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关于加快文化强市建设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以健全体系为目标,以服务群众为根本,创新思路,多元投入,文化事业发展呈现蓬勃生机。
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近年来,对照“市有两馆、镇有一站、村有一室”的总体要求,已建成“八馆六园二中心”的体系框架(八馆即金坛博物馆、华罗庚纪念馆、段玉裁纪念馆、戴叔伦纪念馆、殷雪梅纪念馆、苏皖区一大陈列馆、文化馆、图书馆:六园即奥金鳄鱼庄园、江南农耕园、江南孔雀园、尧塘公路花园、盛天生态观光园、民俗风情园;二中心即花山国防教育训练中心、金沙影视中心),除市政府直接投入1.2亿元以外,其余均由海外和民间资本投资兴建,形成了“多轮驱动、多元投入”的良性发展机制。注重镇、村文化设施建设,全市8个镇区均建有8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化文化站,其中指前、朱林宣传文化活动中心更是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成为全省镇级文化设施样板工程。全市157个行政村在2007年底全部达到“文化示范村”标准,现已开始在全省率先启动“星级文化示范村”创建工程,我们将在今年实现各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的基础上,力争明年实现“星级文化示范村”全覆盖。为全省推广提供创建经验。
致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我们依托“三送”、“四下乡”、“五进社区”等实践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按照“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组织策划了以“唱响主旋律,实施‘风雅颂”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以“百人挥毫、千人吟唱、万人读书”为主题的系列艺术活动,将健康清新、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和专题展览送到田间地头。同时,组织6个文艺宣传队,分赴各镇村自编自演反映发展新成就、倡导文明新风尚、体现和谐新生活的文艺节目。近年来,我们每年送戏下乡100多场、送电影1800多场、送图书10000多册。广场文化是金坛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以“早春序曲、仲夏放歌、秋冬交响”为主题的系列广场文化活动,深得群众的喜爱和好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主题晚会、抗震救灾等专题晚会、“中华情,相约金坛”等选题晚会以及今年推出的“欢乐金沙——广场文化月月演”活动,更是为广大群众奉上了精美的文化盛宴。每年举办社区邻里节和“中秋节——我们的节日”等活动。使社区文体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倾力打造文化艺术精品。继大型剧目《少年华罗庚》获得文化部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之后,大型现代儿童剧《飞吧·大雁》、《永远的雪梅》分别获得了上海市第五、六届儿童剧展演优秀剧目奖。电影《陈毅在茅山》、电视剧《水乡人家》荣获江苏省第18届、21届“金凤凰奖”。人物传记《华罗庚研究》和长篇小说《都市漂流》等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歌曲《雪梅赞》、图书《人间烟火》等一批作品入选常州市“五个一工程”奖。还有一批舞蹈、小戏、故事作品在省级专项评比中获金银奖。书法、美术和摄影更是锦上添花,有多件作品在全国获得同行业最高奖。金坛刻纸、金坛抬阁、封缸酒酿制技艺和董永传说4个项目被确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市还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个,常州市级12个,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利用等运作机制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坚持内部改革与转企改制相结合,不断深化文化体制各项改革
积极探求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新路子。2006年。按照“人员精干、结构合理、保持活力”的要求,我们对金坛市刻纸研究所进行了改革。在管理制度上,整体保留原集体事业单位性质不变,保留财政差额补贴经费渠道不变;在人事制度上,实行全员聘用和岗位管理,同时面向社会新聘3名刻纸艺人;在薪酬制度上,突破原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结构。把职工的待遇与各自的贡献及整体效益直接挂起钩来。改革以后,该所组织专门力量用近两年的时间完成了长29米、宽2.008米的刻纸长卷《中华魂·奥运梦》、《从雅典到北京》姊妹篇的创作刻制,捐赠给北京奥组委,并被中国博物馆收藏,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作了专题报道。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还专门致信给予高度赞誉。此外,全省17个试点单位之一的指前镇文化站,其“多元化投入、股份制合作、公益性服务、经营性运作”的成功做法,多次获得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好评,并在全省得到推广。
勇于探索经营性文化单位改制新模式。前几年,我市即着手对锡剧团进行改制。在充分酝酿改革方案、有序安排人员分流、合理处置国有资产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公司化改革、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改制新模式,实行由紧密型向松散型转变的管理制度、由指派型向聘用型转变的人事制度和由固定型向灵活型转变的薪酬制度,通过完善考评机制、扩大业务总量,健全绩效机制、提升产品质量,建立激励机制、寻求剧目增量,同时督促该团全力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致力增强剧团的造血功能、着力发掘文化艺术人才的潜能,走出了一条改革——发展——跨越的良性发展之路,其做法分别在省和常州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作了交流。目前该团凭借“校园三部曲”已赴全国各地演出3700多场,观众达300多万人次。新华社、《中国文化报》等媒体称之为“中国戏剧界的神话”,《新华日报》则以“文化创新:金坛‘演出神话的范本启示”为标题在头版作了专题报道。
坚持放大亮点与创新业态相结合。迅速壮大文化产业整体实力
我们坚持不断完善引导扶持政策。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速文化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金坛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协调、督查、推进全市文化产业的有序有力发展。健全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文化企业组建行业协会,实现政府与行业管办分离,提高文化产业运作水平。强化政策扶持——在财政、税收、用地、投融资等方面给予倾斜。并建立金坛市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对重点项目、濒危项目等实行扶持,引导文化产业的投资方向。完善用人机制——按照“六个一批”培养计划,提升用好本土文化人才: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用人理念,柔性引进专门拔尖人才;按照“懂文化、会经营、善运作”的最新要求。培养引进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努力使我市成为文化人才奋发有为、建功立业的创业热土。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有文化产业经营单位9类共1700多家,去年主营业务收入为15.92亿元,实现增加值5.53亿元。我们将以资产为纽带。重塑文化市场主体。通过对产业资源的配置和整合,重点发展七大类文化产业,实现优势联合、互补与扩张,不断提升金坛文化软实力。提升印刷复制业水准。加快现代传媒业发展,扩大文化旅游业影响,广泛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打造芭堤雅异域风情文化娱乐品牌,不断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拓展工艺美术业市场,以金坛刻纸为龙头。抓好根艺、面塑、泥塑、扎灯、立体字画和景泰蓝等各类民间工艺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此外。我们将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业态,以2013年第七届世界盆栽友好联盟大会在金坛举办为契机。高品位规划、高品质设计、高效率推进、高水准建设宝盛园文化创意中心。坚持用文化创意产业牵动,促进文化产业与历史文化资源相交融,与教育、体育、休闲等产业相嫁接,与工业设计、科技创新、城市建设等领域相结合。激发新的文化创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从而打造具有金坛特色的创意品牌,促进文化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