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力建设人民具有更高文明素质的省份

2009-11-09杨力群

群众 2009年10期
关键词:群众性文明城市江苏

杨力群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江苏人民在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江苏和江苏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这一过程中。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在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服务群众、改善民生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促进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一、主动服务大局。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确立了把江苏建设成为人民具有更高文明素质省份的奋斗目标。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要准确把握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新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用“两个率先”共同目标凝聚力量。用“三创”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打牢全社会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凝心聚力谋发展的生动局面。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推动下。文化建设指标被纳入全省科学发展考评体系,对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产生直接而深远影响。各地各部门全面贯彻省委提出的“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协调性,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扩大人民民主,更加注重文化建设,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在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带动各类文明创建向纵深发展,努力创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苏州、南通、南京、张家港4市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扬州、无锡、常州3市成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文明城市总数居全国之首。精神文明创建成果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公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在创建中得到提高,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江苏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整体水平。

二、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素质、服务民生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围绕省委提出的“培养造就富有理想、品德高尚、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新时期江苏人”目标任务,实施新时期江苏人文明素质提升工程、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实践“十大系列工程”,广泛深入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社会志愿服务、我们的节日、城市精神展示、新世纪江苏人新形象大讨论等活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和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各地各部门持之以恒推进“六大工程”、办好“五十件实事”,不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加大“绿色上网”、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等推广力度,积极推进校园绿色网吧建设,发挥网上家长学校载体作用。引导媒体和公众积极参与,形成监管合力。省级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推动省级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名村村史馆、乡村未成年人活动站建设。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完善“五老”网吧义务监督机制、强力推进“扫黄打非”、建立青少年活动基地等做法,得到中央领导同志肯定。同时,始终把为民利民惠民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根本宗旨,在新修订的《江苏省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对环保、教育、就医、社保等涉及民生的测评内容,赋予更大权重,积极加以引导。各地千方百计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群众在共享创建成果中提高对创建的认同感。南京市在创建中广泛开展“万名干部进万家,了解民意办实事”活动,摸清群众思想脉搏,解决群众生活困难。苏州市将背街小巷整治作为利民惠民实事工程,对3个古城区的1125条城区街巷分期分批实施综合整治。泰州市认真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广泛开展“爱心系列活动”。徐州市投入3亿元对121个老旧小区实行全面改造,30万居民从中受益。文明创建成为优化服务、造福百姓的过程。人民群众对创建的参与率、支持率逐年提升。

三、着力打造品牌,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典型来自群众,实践蕴育精神。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发现、培养、选树先进典型。注重在文明创建的生动实践中发现亮点、总结经验、放大效应、示范引领,做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在张家港召开,“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经验做法得到宣传推广。苏州市县联动、城乡一体,整体推进文明创建工作,率先形成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群。南京、南通等一批重大典型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注重以各条战线的先进典型推动道德实践、引领文明风尚。“连心桥上的贴心人”张云泉、舍己救人的英雄教师殷雪梅、“知识型职工的楷模”邓建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吴仁宝、“保持英雄本色的忠诚卫士”丁晓兵等在全国影响广泛。不当亿万富翁、一心为民造福的常德盛,用鲜血和生命谱写正气之歌的周光裕,自主创业、科技创新的施正荣,知荣辱、树新风、献爱心的如皋“爱心邮路”,“宁可脏一人,服务千万家”的徐州下水道四班,坚持45年学雷锋、“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的连云港新浦汽车总站“雷锋车”等先进典型的事迹和精神,感动了江苏、激励着民众,竖起了文明道德标杆。特别是全国全省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以典型示范普及核心价值理念,以群体效应提升城乡文明程度,在全社会形成了学习模范、宣传模范、争当模范、关爱模范的浓厚氛围,树立了好人有好报的鲜明价值导向。

,四、加强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规模效应”。发挥文明城市创建带动作用,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延伸,逐步形成城乡一体文明新优势。持续开展“城乡结对,文明共建”活动,推动各级文明单位同行政村结成6000多个共建“对子”。促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统筹推进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大局。动员全省文明参创行业大力推进诚信服务、高效服务、阳光服务、热忱服务和创新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发展环境。统筹推进区域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解决工作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形成文明城市创建“苏南成片,苏中连线,苏北有亮点”的整体格局。

五、不断健全机制,保证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中央要求和江苏实际有机结合,制定文明城市、村镇、行业、单位、社区、风景旅游区《管理规定》和《测评体系》,开展“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行业文明服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测评,在主要创建领域建立便于操作的量化指标体系,

面向社会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努力以公开公平公正的机制推进创建工作,以良好的制度设计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积极性。

实践中,江苏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积累了一系列体现时代特点、反映内在规律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需要始终坚持和发扬,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一是必须正确把握好服务大局与服务群众的关系,在引领发展、促进和谐上下功夫,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有为有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精神文明建设尽责有为的根本要求;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以人为本的关键所在。要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在唱响又好又快发展主旋律上下功夫,在打牢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上下功夫,充分体现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美好江苏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二是必须正确把握好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的关系,在以人为本、提高素质上下功夫,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抓住根本。要始终把提升公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性工程。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使创业创新创优成为江苏人的宝贵品格和江苏精神文化建设的鲜明特征,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为人民具有更高文明素质的省份。三是必须正确把握好务虚与务实的关系,在工程化、项目化、载体化上下功夫,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取得实效。精神文明建设是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搞建设,有务虚的特点。要努力化虚为实,做到工作思路务实、工作目标求实、工作措施落实、工作成效真实。要把工作思路转化为具体的项目、工程、载体来推动,转化为一件件实事来落实,通过工程化、项目化、载体化的思路和办法抓落实,让人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四是必须正确把握好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在抓基层打基础、形成长效机制上下功夫。群众牲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事半功倍。做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解决好眼前实际问题更要解决好长远根本问题。要切实在抓基层打基础上下功夫,多做立根本管长远的事,多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切实加强制度建设、阵地建设、队伍建设等,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展壮大工作队伍,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提供可靠保证。五是必须正确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转变思路、改进方法上下功夫,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持续发展。要在认真总结传承精神文明建设宝贵经验的同时,把改革创新作为永恒的主题和追求,进一步转变思路、改进方法。在思路上。要注重从系统间循环向社会内循环转变,从单纯教育管理向教育管理和服务并重转变。在方法上,要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发挥社会机构和组织的作用,善于在抓好结合中工作,在双向以至多向互动中工作,通过渗透教育、养成教育、示范教育来推进工作,不断丰富工作手段,创新工作载体,拓展工作渠道,提高工作效益。

责任编辑:刘忠

猜你喜欢

群众性文明城市江苏
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的数字化治理分析
文明城市
文明城市
文明城市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北京冬奥会背景下群众性冰雪运动的发展
江苏
“群众性养护”体系护路潇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