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动转型升级 提升科学发展水平
2009-11-09王仁政
王仁政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给县域经济带来巨大冲击。我们深感,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压力是转型升级的压力。最大希望也在于转型升级为发展带来的广阔空间。为此,我们姜堰市把推动转型升级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点课题,大胆探索,努力实践。
一、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推动发展理念的转型升级。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市工业经济明显下滑,以往经济较快增长下掩盖的一些问题暴露无遗,也使大家清醒地认识到,姜堰的发展已经被历史性地推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沿着传统发展路径走下来,生机终将窒息,只有走科学发展之路,才能创造新的生机。我们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全市深入开展学习靖江经验、推进解放思想的大讨论,着重破除三种认识误区,凝聚科学发展共识。一是破除唯基础论,增进跨越发展共识。姜堰是传统的农业市。工业经济起步较晚,尽管近年来发展较快,但基础仍然很薄弱,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大多是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因此,有部分同志认为,姜堰的工业经济还处在工业化的中前期,与现代化相距较远,现在讲转型升级为时过早。针对这种观念,我们要求大家借鉴苏南、靖江的发展经验,使大家认识到,在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条件下,不仅可以发展新型工业,而且必须发展新型工业,关键在转型升级的决心和力度。,二是破除唯条件论,增进特色发展共识。许多同志认为,姜堰不沿江、不临海、没有矿山资源,享受不到国家和省沿江、沿海开发政策,也享受不到南北共建同区政策,经济发展缺乏有力支撑。这种消极观念如果不加以扭转,必将影响士气。因此,我们在讨论中引导大家充分认识,区位、资源、政策是发展的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也不是根本条件,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事在人为。事实上,经过多年努力,姜堰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特色,如果通过转型升级把产业特色转化为特色产业,必将焕发巨大生机。三是破除唯速度论,增进可持续发展共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市工业经济保增长的压力巨大。一些同志思想观念因此发生偏差,只看到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矛盾,忽视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只强调增长的速度,不强调增长的质量,只重视解近忧,不重视谋远虑,这样下去,姜堰的经济将必然在以后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为此,我们引导大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结合起来,把保眼前增长与保长远增长结合起来,重点是推动产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使姜堰的经济肌体在应对危机的保卫战中更加健康、坚实。
二、以优化产业结构为核心。推动发展思路的转型升级。针对姜堰的发展实际。我们认真谋划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一是在工业经济上着力打造特色板块。目前,姜堰有6000多家工业企业,分布在全市16个镇区,涉及纺织服装、机械加工、医药化工等多个行业,这些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构成姜堰工业经济的基础,同时这个基础又十分脆弱,受这次金融危机影响,不少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为提升工业经济的竞争力,我们明确提出因地制宜、着眼未来,实施振兴工业经济的“二三三”工程,即在做大做强现有企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新能源、石油装备两大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钨钼制品、船舶配件三个板块,医药化工、纺织服装、机械加工三个传统产业。之所以突出发展这些重点行业,是因为这些行业在姜堰已经形成一定气候,而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围绕特色产业的发展,我们制定出台了产业发展规划和调整振兴规划,正在积极与上级产业规划进行衔接,力争较好地融入全省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同时,依托规划,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推进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做粗、拉长、做优产业链。此外。着眼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增长点,我们正在省级姜堰经济开发区规划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力争在引进和承接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上取得突破。二是在农业经济上着力打造特色基地。姜堰地处里下河平原,生态农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沈高镇河横村在上世纪90年代曾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命名为“全球生态环境500佳”。鉴于传统农业发展的比较效益相对不高,我们把发展生态高效农业作为农业经济的主攻方向。明确提出“市抓一线、镇抓一园、村抓一品”的发展思路,即全市重点打造沈马线、农溱线、溱湖线两侧生态高效农业产业带,各镇重点打造一个生态高效农业千亩示范园,各村重点发展一个特色农业项目。围绕市镇村三级农业特色基地。着力抓好“三个引导”,即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前提下,实施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引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市内外能人兴办“三资”农业项目,推进农业高效化发展。下一阶段,将重点在市场培育和产业链延伸上做好文章。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生态高效农业对农民增收致富的拉动力。三是在服务业经济上着力打造特色旅游业。旅游业是姜堰的新兴产业、支柱产业。选择旅游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主要是因为周边地区旅游市场巨大、旅游需求旺盛、旅游资源相对不足,而姜堰苏中居中的区域位置和独特的里下河水乡文明,为旅游业发展带来广阔前景。近年来,姜堰在旅游开拓上已经取得一定成效,文化旅游上创成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湿地生态旅游上创成国家级湿地公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农业生态旅游上创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溱湖风景区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
三、以做好人的工作为重点。推动发展环境的转型升级。发展需要环境支撑,以人为主体的发展环境是一个地区最重要的软实力。实践中,我们认为应做好三类人的工作。一是做好干部工作,引导干部正确追求政绩、创造政绩。政绩观决定干部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导向。为了促进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我们积极探索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评价机制、考核机制和选拔任用机制。评价机制上,把社会评干部、企业评干部、群众评干部作为重点;考核机制上,强化对反映发展质态指标的考核,注重对社会民生、维护稳定的考核;选拔任用机制上,在看重干部工作实绩的同时,更看重干部工作对经济发展的长远影响。在看重经济指标的同时,更看重群众的满意度,引导干部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二是做好企业家工作,引导企业家正确履行发展责任、社会责任。从金融危机发生后这段时间来看,企业、企业家与政府和社会的内在关联割裂不开,企业一旦失误、失败,包袱最终会由政府、社会来承担。因此,政府对企业和企业家既要服务支持、又要规范管理。我们在工作中,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推行政府与企业双向承诺制度,双方在相互监督的同时。引入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引导企业家充分认识做大做强、转型升级是企业的利益所在,也是企业的责任所在。三是做好群众工作。引导群众正确反映利益诉求、支持科学发展。群众问题的核心是利益问题,群众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人心向背就会产生偏差。因此。我们大力改善民生。坚持不懈促进群众收入提高。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年均增幅都在12%左右,同时大力推动社会公共事业,使城乡居民都享受到各类社会保障和不断进步的教育、医疗、文化服务等。今年是姜堰全面小康达标之年,我市各项指标总体上达到省定小康标准。在此基础上。注重对群众的教育、引导,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和精神文明水准,扎实开展领导干部下访、接访,让群众通过合理的途径反映诉求。这两年尽管我市开展了大规模的拆迁,但没有造成大规模集体上访和恶性事件。现在人心思治、人心思进是大势所趋,这种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为我们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保障。
责任编辑: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