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自主创新 力促转型升级

2009-11-09朱克江

群众 2009年10期
关键词:江苏全省科技

编者按:在当下发展的关键时期,省委高度关注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这是我省当前的重大课题和当务之急。省科技厅厅长朱克江同志的文章对全省科技创新的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关措施,特刊载如下,供阅读研究。

一、江苏科技创新已打下良好基础

江苏素有人才优势,省委长期以来强调推进科教兴省战略,这为科技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一批新兴产业迅速壮大,带动结构调整呈现出积极变化。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的比重明显提高。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多年保持40%以上的增速,总量6年增长近7倍。二是新兴产业占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提高。其中,光伏产业产能占全国70%、全球15%以上;新型环保装备产业企业数占全国20%以上。三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品占比明显提高。去年达33%,今年有望达到40%。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一批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创新产出大幅度增加。去年全省企业研发投入440亿元,总量全国第一。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加快了企业重大研发机构建设。目前全省各类企业研发机构2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4723家,研发投入占全省的68%。现在全省研发投入的80%、承担政府科技项目的80%以及获奖科技成果的60%来自企业。

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一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成功实施。全省各类产学研机构280多个、合作载体1800多个,常年在企业的科技人员5万多人。近三年全省实施产学研项目6000余项。15000多项成果实现转化和产业化。其中,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08个,引导社会投入440多亿元。已投产项目376个,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010亿元,利税360亿元。

创新资源加快集聚,一批重大创新载体和平台建成,对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得到发挥。高新园区二次创业进程加快,建设了一批新的创新平台。16家高新园区上半年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出口创汇分别占全省25%、16%、37%。6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的23%。

政策环境明显改善,大批项目、人才涌进江苏,全省创新创业氛围日渐浓厚。近年来,我省先后颁布实施了推进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一系列地方科技法规,为全省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同时,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吸引了一大批科技项目和人才涌入江苏。

江苏科教和人力资源集中,产业基础发达,具有加快创新发展的有利条件,但也面临着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的突出矛盾,必须不断加快自主创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竞争力。为此,这几年我们注重加强有针对性的工作部署,努力保持江苏科技创新在全国的领先位置。

一是注重产业创新布局,全力推动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把支持产业发展作为科技创新的战略任务,自2003年起先后实施两轮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紧紧抓住全球能源产业结构调整时机。成功培育发展了光伏、风电、半导体照明以及新医药、新材料、新型环保等新兴产业,使之成为江苏的重要增长点和在全国有明显优势的重要基地。

二是注重资源组织利用,对创新要素进行有效配置整合。围绕做大科技项目和做强科技企业,加强省市县联动和部门协同,强化全省资源整合,用好财政资金。同时,积极争取省外及国家创新资源,去年获科技部科技拨款20亿元。为历年最多并位居全国省份前列;加强全球科技合作,去年的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吸引海外230多家大学、科研单位来江苏开展合作。

三是注重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性,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方面,引导和鼓励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大力培植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高校院所优势。加强基础研究尤其是高技术前沿的应用基础研究,提升江苏原始创新能力。同时,加快建立技术服务体系。

四是注重政府管理创新。增强科技服务社会的水平和能力。去年以来,重点开展了科技“三走进”服务,即:动员科技人员走进企业。推进省内高校院所主动与企业结盟3500多个;组织科技部门走进企业,帮助10000家企业落实各项科技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走进企业。对省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主动实行项目跟踪支持。建设“企业院士工作站”,从全国吸引一大批顶级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及高水平团队到江苏企业。此外,抓住南京市被列为全国唯一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机遇。进一步推进全省的科技体制改革和自主创新。

二、全省科技创新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

全省科技创新已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面对压力和挑战,我们需要保持清醒头脑,深刻分析并认真解决制约我省创新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产业规模大发展快。但多为配材加工缺乏重大整机终端产品,结构性矛盾明显。江苏全部工业产值构成中70%以上是化工、冶金、建材、纺织及电子材料。全省100多个产业集群中。整机生产企业不到10%,这导致企业成本压力加大,两端受制于人,难以掌握市场主动权;企业做不大,产业链拉不长;一批成熟的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因在省内缺乏下游整机厂家而推广困难。

政府投入逐年加大。但社会资金的投入相对不足。多元化投入机制尚不健全。这几年我省财政科技支出年均增幅超过15%。但市县一级投入增长不多,近一半的市、县财政科技支出增幅低于财政支出增幅,有的还在下降。有的地方还没真正把科技摆上足够重要的位置,缺乏对科技投入的考核。有的地方既缺项目又缺钱,更缺找钱的机制。适应创新需要的社会融资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科技产业化步伐很快。但进入应用的重大原创性成果不多,本土创新能力还显不足。江苏承担国家基础研究和获得国家奖励的科技成果多年位居全国前列,成果转化和产业技术创新在全国也都形成较大影响。但出自我省且可快速应用的一些重要原创性成果还不很多。每年转化的重大成果大约60%以上来自省外,省内重大成果的培育和创新仍显不足。

开放型经济发展很快,但引进技术和人才不够,开放优势还没有形成创新优势。对外引进。多是引进资金,很少引进技术和人才;引进后,本土配套能力也没能跟上。这几年我们鼓励外资在江苏建立研发机构,目前已有260多家,但外籍研究人员少、原创性研究少、与省内单位联合研发少。近90%的成果还是在外国公司内部消化。技术溢出效应不强。

创新环境虽不断改善。但有些重点政策的突破不够。政策落实的效应还有待于发挥。我省鼓励创新的政策力度很大。但有关配套措施尚需加强,一些重点政策的落实亟待进一步突破,如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和首购。我省近年已建立了财政资金采购自主创

新产品制度,率先在全国开展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目前已认定312项,但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只有3项,实际操作难度仍较大。应加快研究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实质性推动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

科教发达人力资源多,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创新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值得重视。江苏面临的人才矛盾主要不在数量,而在结构。主要表现为高校院所人才相对不少而企业人才不足、一般人才不少而高层次和拔尖人才不足、技术研发人才不少而创新管理人才不足、国内单领域单方面人才不少而国际化的复合性人才严重不足。90%左右的博士集中在高校院所,新兴产业和企业内的高端人才比重很小。

三、当前推动全省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措施

面对挑战和压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认真贯彻省委第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和省政府全体会议的具体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努力为全省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提供有力支撑。今年确保完成全年各项科技创新任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20000亿元,占工业比重达30%;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700亿元,力争成为全国首个占GDP比重过2%的省份;科技进步贡献率再提高一个百分点,达51%以上。按照科技工作既服务当前更善谋长远的要求。着力抓好“三个点”:即培育增长点、强化支撑点、抢占制高点。

加快推进产业创新。培育经济增长点。围绕沿海发展和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施,组织实施双百工程,全面推进一批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建设,加大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装备等新兴产业培育力度,尽快做大规模,形成发展支撑,尤其鼓励带动性强的重大整机产品生产;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形成核心竞争力,带动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争取经过3年左右时间。新能源产业规模达4500亿元,其中太阳能形成10000兆瓦生产能力,风电装备形成400万千瓦整机制造能力;生物技术产业实现翻两番,超过5000亿元。

加大创新载体建设,强化科技支撑点。重点建设一批创新型核心园区,大幅增强高新园区自主创新能力。GDP占全省比重提高到20%以上,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先导示范区:重点培育几个千亿级和一批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形成新的产业创新密集区;加大企业投入,重点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使之成为带动产业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加快形成以企业重大研发机构为引领、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基础、公共技术服务为支撑的平台体系,推动本土大中型企业全部建有研发机构。同时。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和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各类科技创业园、孵化器建设,力争明年实现县(市)区全覆盖。

加强科技前瞻部署,抢占未来制高点。围绕今后5~10年的发展,加快布局高端产业,加强新能源汽车、纳米、微纳制造、机器人、智能电网等前沿创新部署,加大高校院所基础研究投入。推进产学研在更前端的紧密合作,突破一批引领未来发展的重大原创成果。加快集聚高端人才,包括像闵乃本这样的基础研究顶尖人才、像施正荣这样的一个人带动一个产业的领军人才和既通技术又擅管理的复合人才,还有重要的团队人才和国际化人才。

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最近科技部联合五部委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我们正在抓紧部署,并将联合发改、经贸、教育、财政、国资、工会、科协、共青团、妇联及开发行等更多部门、单位和组织,努力在更大范围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全省自主创新开创新的局面、实现新的飞跃。

责任编辑:金雯

猜你喜欢

江苏全省科技
数读江苏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