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芙蓉街的春联

2009-11-09陈文琦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家家户户商铺芙蓉

陈文琦

在城市气息浓厚的济南城中,时尚的潮流淡化了民间习俗,可过年贴春联的习俗早在济南老街芙蓉街中源远流长,成了老济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中国情结。

踏上芙蓉街的青石板路,静心体味就能感到热闹喧哗的芙蓉街背后的朴实清静。(“热闹喧哗”与“朴实清静”,反差强烈,对比鲜明。)它表面上是生意兴隆,车水马龙,繁华而时尚;可走在芙蓉街上,你并不会感到因缺少文化气息而显露的虚华,因为所谓的文化早已融于其中,密不可分了。(眼光独特,深入骨髓。)街道两旁不论是商铺还是民居,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灰黑色大门的门框上添上一刮风格迥异的春联。(“不论……都”,条件关系的复句,高度概括,无一例外,紧密照应开头,思维缜密。)挂春联的方式很奇特,有的人家用红颜料写在门框上,有的则用喜庆的大红纸贴在其上,还有的颇为精致,把春联刻在木匾上挂起来。(一“写”一“贴”一“刻”,观察细致,用词准确多变,毫不呆板。)

贴春联的年代也有所不同,有的是近几年新添的春联,有的则是年代久远。你看那几副红漆都掉了一半,只是用隶书写的几个大字还依稀可辨——“松柏千年绿,桑梓万代青”“劳动门第春常在,勤俭人家庆有余”。(“依稀”准确精当,用词传神。)多么工整的对偶,它不仅赋予了芙蓉老街文化艺术特色,还向五湖四海的人们证明了济南浓厚的文化气息。(议论精当,画龙点睛。)

虽然起源于宋代,兴盛于明朝的贴春联习俗距今年代久远,可它却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追根溯源,透露深厚素养。)平民百姓,再苦再穷,过春节也要在家门口贴上喜庆的春联;明太祖朱元璋也说过“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可见春联对人们的重要影响。(“起源于宋”,“兴直于明”,流传至今,春联为“艺术瑰宝”,当之无愧;由平民百姓到公卿士家,均贴春联,足见其影响深广。)

我慢慢地往小巷深处走去,看到家家户户、商铺门面都贴满了春联,虽然现在不是春节,但那种火热的气息,那份对贴春联的重视,使我很感动。(“家家户户”“各处商铺”。广角镜。济南老街荚蓉街的春联确实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回想小时候,爷爷亲自写春联的一举一动,我终于体会到了一名老济南居民对民间文化的感情。(回忆小时候的情景,思维活跃,深化主题。)既然老一辈都喜爱春联民俗,我们作为社会的新一代接班人,又怎能置传承民俗于不顾呢?(审视自我,真情动人。)贴春联只是一个小部分,简而易行,文化深邃,又别具风味,可谓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有句话说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贴春联让外国人刮目相看,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

作为泉城百姓的一员,我们只有了解民俗,体会民俗,传承民俗,才能使济南成为现代……(这不是意味深长,引人深思;这是典型的半句话,让人难以琢磨。)只有让中国的古典艺术融入现代,永远传承,泉城才能拥有别具的风格。

[总评]

独特的眼光,深情的叙述,精彩的评论,深厚的文化素养,让作者轻轻松松地摘取了佳作的桂冠,在《语文世界》杂志社组织的全国竞赛中脱颖而出。

济南老街芙蓉街的春联源远流长,是老济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中国情结。不但普遍,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公卿士家,“家家户户、商铺门面都贴满了春联”,方式奇特,“有的用红颜料写在门框上,有的则用红纸贴,还有的则刻在木匾上”,而且透露出浓厚的文化气息。与当今的繁华时尚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交祖辉映。

走在芙蓉街的青石板路上,用心地欣赏,静心地体味,你定就能够受到热闹喧华的背后那份朴实与清静。

文章思维活跃,积淀深厚;叙事流畅,议论中肯;手法灵活,结构严谨。表现出比较扎实的写作功底。

(本文获第五届“语文世界杯”全国师生同台作文大赛初中组一等奖)

猜你喜欢

家家户户商铺芙蓉
外销画中的十三行街道戏曲商铺考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沉浸式剧院——Dear So Cute商铺与咖啡馆
风往哪吹
我的芙蓉李树
家家户户用得上 不用洗洁精的去污“大力士”神奇万洁布 让我这个农民一年大赚特赚
平安到你家
轻嗅芙蓉妆
三家商铺
大红灯笼高高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