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找水今昔
2009-11-09徐玉金
徐玉金
去年7月,笔者有幸抽调到中共环县委党史研究室,参与了《中共环县历史(第一卷)》(1919-1949)和《中共环县党史大事记(1919-2007)》的编撰工作。在此之前,因我长期在环县南部乡镇的几个农村中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很少有机会到环县北部去,了解那里群众的生活生产和风土人情等一些具体情况。
机会终于来了!11月下旬的一天,环县委外宣办副主任张永鑫来电约我一块去环县北部采访。听到这个意想不到的好消息,我的心里格外高兴,便爽快地答应了。
11月22日早晨,我便驱车沿着环江而上,向环县北部驰去……
——题记
在环县北,听
老年人讲述环县的缺水史
我与张主任、文璟同志在环县北部的山城、甜水、南湫、虎洞、小南沟、毛井和车道等几个乡镇,沿途经过三天的采访,我们终于找到了知晓当年环县缺水史的见证人。
我们在小南沟乡天子渠村见到了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名叫汪沛民。他对笔者介绍说:“说起过去我们这里吃水的困难,我现在给你们说,你们还有可能不相信,还以为我在这里胡谝哩:以前,大概五六十年代,距离我们这里20多里的山沟里有一个泉子叫蒋庄泉子,实际上是一个人工围堵的沙子水坝。每逢天气干旱,特别是春季,附近村子里的人们把自己土窖里收的水都吃光了后,因而居住在我们几个村子里的人都要去蒋庄泉子找水。我们去那里,来回有40多里路。比起杨胡套子村的人,我们还算近。他们要找一回水,来回路程需要走60多里路啊!为了修路驮水、担水,我们这里不少人把命都丢了……”说着,说着,这位老人竟然老泪纵横。
听了这位老人的诉说后,于是我们临时决定:一定到杨胡套子那里去,看看在那里生活的人们是怎样说的。沿着新修的沙石路一直向西,两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便到了杨胡套子村部。在村部,我们见到了老村支书吴挺满。他给我们介绍说:“上世纪五六十至七十年代,我们这里找水比较远,所以每个组里专门成立了找水工作队,每家派青壮年劳力轮流着用架子车来回在50多里远的路上去拉水。每天早上,他们鸡叫了就动身;下午太阳落山了,他们才能拉回来。拉回来后,全组人集合到一起,才进行分水。有时为了分得一点水,时常发生吵嚷,甚至打架。缺水缺怕了,等水等怕了,分水也分怕了。所以人们都想着是否能在近处找个水源。有人提议,我们在附近沟里打井,看到底有没有水。在东北方向的距村部约20多里的一个叫缅甸沟里,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水源,水质还不错,就是水量太少。因为全村人都在这里找水。一遇到天旱,水量不足,所以我们又要等水,排队是常有的事。一些人有时等了一天多,还是未能灌上一驮桶水。所以,只得夜里在井口守水……记得1978年的一天,杨胡套子村杨胡套子组王玉玺的一个儿子,夜里因在井口守水,双手握着井绳,加之时间太长,自己也太疲劳了,一丢盹不慎落入了深井……”
家住南湫乡杨新堡村花儿组,曾在村里当过30多年村支书的李正奎老人,给我们讲述了自己一次偷水的尴尬经历:“记得大概是1968年天大旱,那时我才十二三岁。我们这里本来就无可用水源,只能靠水窖里蓄收的雨水,维持家里的生计。谁知这一年却遇到了干旱,所以我们只能到李上山村赵渠组里去找水。一次,我、我爷和小叔子三个人,早上鸡叫后我们拉着驴子走了30多里山路后,到十点多才走到李上山,向他们讨要,他们又不给……所以,我们在那里转悠了一天后,我们一直等到后半夜,才偷的灌了两驮桶稠水……”
环县甜水镇甜水街水沟沿组今年70岁的氟症患者翟玉英,她身体佝偻,双腿已变形了。原来1.5米的个头,现在已不到1.2米。她说:“30年前我就病得瘫在床上了,后来政府组织人员对我们饮用的水质进行了化验,最后确定为含氟量较高的水。以后,尽管政府每年都给我一些药物,还投资建起了人饮工程,改吃窖水,但我还是要拄着双拐才能站起来。我的上门女婿鲁明亮是甜水镇张铁村人,十年前来到我家,现在他胳膊和手上的骨节已发生了变形,就是过去因饮用我们这里的水造成的……”
山城乡赵庄村村民王翠花,40来岁。她对笔者介绍说:“我们庄子西面附近的深沟有一眼苦泉水。从我记事起,周围的40多户人祖祖辈辈都在那里吃水。我们家距离泉水约4里的路程,这算是我们这里在那吃水最近的一家。每遇到天气干旱,那个水就跟人在滴眼泪一样,少得可怜!喝上第一口水,第二口就咽不下了。渴急了,喝上几口,肚子不一会儿就疼痛,咽水比咽糠还难受啊。”
甜水镇鲁掌村村民樊治存老人回忆说:“我小的时候,距我家十几地的一个沟里有一口老井。三个村子里200多户人都在这个井里吃水。吃了水后,一直拉肚子。井水是麻水(味道)。就这样的水,我们一直吃到了九十年代……”
“半夜出门去找水,翻过一山又一岭。鸡叫天亮找到水,回家太阳快落西。”这是环县山区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它诉说着环县山区群众缺水的无奈,也道出了环县山区人民找水的艰辛。
民间流传有关环县
缺水的一个个心酸故事
一提起环县缺水,环县人总有关很多很多令人心酸的故事。
故事之一:
《大长征》中记载着这样一段悲壮的长征故事:
早在1935年10月15日,毛泽东率领陕甘支队到达陕甘交界之环县耿湾时,发生了一个离奇的案件,那就是一夜之间,300多名红军战士无疾而亡。而这一直成为毛泽东、周恩来和红军广大指战员们终生未解的历史之谜。300多名红军战士啊,对于由最初8.6万余人到走出草地到达陕北高原后,仅有7000多人的中央红军来说,是多么大的数字呀!毛泽东在世时,每当谈起长征最后到达陕北的那段岁月,总忘不了这300多名红军将士。他还亲自部署让周恩来侦破此案,周恩来查遍了全国所有的重大特务案和间谍案,一直未得其解。红军进入陕甘根据地后,毛泽东一直仍然惦记着这起命案。因此,他又派专人返回环县耿湾继续侦破此案。但是,经过数月调查之后,始终未能找到任何线索和证据。于是,此案也便成了一桩未了的悬案。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诸如“肃反”“镇反”、“三反”“五反”、“反右斗争”及“文化大革命”等多次政治运动中,发生在环县耿湾的“300多名红军命案”均被列为重点问题进行调查,但均未查出任何结果,反而造成了一些冤、假、错案,无辜伤害和冤枉了许多好人。有一些人甚至被错定为“特务”和“反革命分子”。有一个被定为所谓的“反革命分子”在其遗书中写道:“我死了不要紧,只是背的这个罪名太冤枉了。红军当年吃尽了人间苦痛,爬雪山,过草地,到了我们这里还为群众做好事,我怎能忍心杀他们?!”此案,在当时曾一度被弄得人人自危,个个提心吊胆,生怕自己和家人被列为怀疑对象。此案一直在发生54年后的1989年初秋,“300多名红军命案”才终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宁夏给水团的两个水文地质工程师王学印和王森林解谜。他们根据所掌握的水文地质知识资料和对现场水样采集进行详细地观察与分析,初步认为:300多名红军战士是由于当地自然生成的氰化物致死的。以后,通过他们进一步科学的检测,证明自己的分析和推断是正确的。当年,红军将士又累又渴又饿,到沟底找水喝。喝了此沟里水的红军很快就窒息而亡。这是因为:在环县耿湾的泉水和沟水中,钾离子和钠离子的含量很高。通常情况下,一吨水中的纯钾含量为300克至500克,而这里却高达1000克至3000克;钠离子的含量也远远超出了标准含量。这种高钾高钠含量的泉水,虽然口感苦咸难喝,却不会致命。问题在于,这里的地质结构复杂,断层构造发达,又属延长盆地高含石油分布区。在构造层活动期间,一旦从油层中带出氰气,与钾、钠结合就有麻烦了。因为氰与钾、钠最具亲和力,一经结合就会生成氰化钾和氰化钠。这是两种剧毒性化合物,人体若摄入50微克氰化物,即可造成中枢神经阻断型死亡,在无任何痛苦情况下,不知不觉地死去。这种从油层溢出的氰气,时有时无,时多时少,因此这里的泉水属于间歇性毒泉。当年来到耿湾的长征红军,一路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再加上长时间的食物匮乏对健康的损害,身体已十分虚弱。这时,又恰逢地质构造层活动期,油层中的氰气不断溢出,使泉水中氰化钾和氰化钠含量上升,毒性增加。这些因素凑在一起,于是便引发了当年的那一幕惨剧。当年,凡是到沟底喝了泉水的红军将士,都在半夜睡梦中窒息死亡;而因种种原因没有来得及下沟喝水,到宿营地去吃饭、喝别的水的红军将士,则幸免于难。而当地居民因为长期饮用泉水有经验,且抵抗力强得多,所以未发生过集体中毒事件。“元凶”终于找到了,300多红军将士的离奇命案之谜终于真相大白了。
环县耿湾境内存在间歇性“毒泉”,这才是300多名红军突然死亡的真正原因。
故事之二:
环县至今仍然流传着这样一个可笑而又荒唐的“余有功”的真实故事:据一位曾经在环县工作了30多年的老干部讲:环县北部乡镇的一个农村小学,地理条件特别差,附近有无可用的水源,挑水要到20里开外的一个山沟里去挑……该校的校长多次给公社专管教育工作的教育辅导员反映了此情况。经过公社教育辅导员的多方努力,终不能得到解决。最后无任何办法的情况下,他毅然做出决定:买一头毛驴,给这个学校驮水,问题不是解决了吗。可又一想问题来了,毛驴一天是要吃草料的,这可怎么办是好呢?他又想,自己无钱也无权,怎办才好呢?他想了好几个月,终于有了一个“鬼主意”:干脆给这头毛驴起个人名,来了个以假乱真,顶上个社请教师名额,每月给学校发十元草料钱,问题也解决了,反正钱我又没有私吞,组织上若怪罪下来,我就只能实话实说了……到底起个什么姓什么名呢?坐在窑洞办公室里的地上,他一个人一只手里拿着一根树枝,一边一笔一划地画写着一个“驴”字,一边自言自语地一直念叨着:“驴啊,驴!你确实有功劳呀!给学校100多名师生供水,你的功劳确实不少啊!”。另一只手使劲有力地按摸着脑门……忽然间,他眼前一亮,脑子里闪出了一个很有诗意的姓名。当时,他高兴地足足能跳二尺多高,它的姓名叫什么呢?哈哈哈,干脆就叫它个“余(因为当地的方言里,往往把‘余与‘驴这两个字的读音是分不清的)有功”吧。于是,公社教育辅导员便爽快地把这个独创的名字写上了社请教师的名册……过了十几年,公社教育辅导员已调到其他公社了。不久,又新调来了一个公社教育辅导员。他认真地看罢全公社社请教师的名册,心中默念道:“这个‘余有功,怎么在这个偏僻落后的学校蹲了十几年了,干脆把这个教师调一下,确实在这个学校蹲的时间也太长了。于是,他发文‘余有功到某某小学任教。结果,文件发后一月有余了,听群众反映,不见这个社请教师‘余有功来校报到。当他来到某某小学检查这个学校的开学情况后,才听外校的几个社请教师说:“这个社请教师‘余有功不是人,是一头毛驴的姓名”时,他这才恍然大悟,彻底明白了这个社请教师‘余有功的来龙去脉。
故事之三:
环县北部的一个乡镇,也还曾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故事:有一年八九月间,因天气特别干旱,村子附近沟里的泉水又干了,天上未下一滴雨,土窖里便未收到一点水,人畜饮水特别困难,一位农村妇女不忍心看见一个个亲手喂养的小羊羔渴死的惨状,竟自缢身亡……
环县为什么会这样缺水呢?
采访结束后,我们便回到了县城。环县北部的群众谈起缺水的情况时一个个痛苦的面容,不时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心里也久久不能平静。于是,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环县北部那样的缺水,人民竟然吃的是苦水,就那还是没有多的啊,我不能想象他们的祖祖辈辈都是怎样生活过来的?
最后,我又走访了环县水利部门,了解了一些有关环县有关缺水的一些历史记载和权威数据资料:
据旧《环县志》记载:环县是“山童水劣,世罕渔樵”之地;有关旱灾的记录比比皆是,曾有“旱灾、大饥荒、人相食”、“全县干旱赤地千里”、“全县大旱,饥民行路中死亡,尸体遍野,无人掩埋”、“庄稼颗粒未收,死人不少,逃亡更多,竟出现刮尸食肉现象”等悲剧发生,至今听来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据环县水利部门专业人士介绍,环县属全省41个国扶贫困县和20个干旱县之一。总面积9236平方公里的环县,位于陕甘宁三省(区)交界处,甘肃省东部和庆阳市西北部,东邻华池和陕西定边,西接宁夏同心、固原,北通宁夏盐池,南连庆阳市镇原、庆城,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和第五副区。以农牧业为主的环县,由于所处的黄土高原深居内陆和远离海洋,又靠近毛乌素和腾格里两大沙漠边缘接壤地带,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加之自然灾害频繁,旱、雹、风、虫、冻五灾俱全,尤其旱灾最为严重。因此,民俗也曾有“一年四季风,从春刮到冬,十年有九旱,年年遭雹冻”的描述。年均降雨量为426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1834.3毫米,为降雨量的4.8倍。降雨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雨季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60%以上。同时,又因年内、年际变幅大,所以造成了环县基本上是年年干旱的现实情况。尤其是环县北部是极端缺水区,年降雨量常常不足200毫米。
据有关具体数字资料记载:1957年至1987年的31年中,环县干旱的年份就有30年,其中春旱19年、伏旱20年、秋旱15年,两季连旱的17年,三季连旱的7年。距今最近的一次是1986年秋季至1987年冬季连旱,北部8乡镇14个月总降雨量不足120毫米,烈日暴晒,遍地生烟,田里干土层厚达34厘米,全县受灾农作物面积达152万多亩,粮油作物大幅度减产,有的地方甚至绝收。
说起缺水,就会有人发问:环县不是有国内小有名气的环江吗?环县水利部门的一些权威资料的记载,可以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充分地回答。
“环县地质又属鄂尔多斯地台的西南部,其基础是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的沙页岩和泥页岩,河床一般均有露头,上面覆盖着第三纪三趾马红色土和砾石及第四纪沉积黄土状亚黏土和亚沙土,最上部为黄土和少量垆土。黄土层厚度有十至二百多米不等,个别地区中生代的岩层下还埋藏着煤和石油,有非常乐观的开发前景。全县的土壤有黄土、垆土、沙土、胶土、碱土和麻干土之分。
环县境内多山,起伏不平,有大小沟道17364条,有500百亩以上零碎残原127块。其山脉无明显走向,由残原、梁峁、掌湾、河谷及川台地等组成,复杂多样,交错分布。环县属西北黄土高原区,海拔高度一般在1136至2089米之间,最高点为位于环县西北部毛井乡的马家大山,最低点为环县南部的曲子五里桥。环县的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倾斜下降(倾斜度0.5)。以甜水镇朱家大山、鲁家大山、南湫代家洼一线为界线,以北属于苦水河水系;以西属于清水河水系,由南向北注入黄河;以南属于马莲河、蒲河水系,由西北向东南注入泾河,而后又流入黄河。
环县境内河流主要有环江、蒲河、苦水河和清水河四大水系,均属黄河流域。环江是马莲河的支流,贯穿全县南北。其在县内流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7.1%,是环县的主要水系。其有171条小支流汇入其中,季节性河流占多数,有常流水的只占8.2%,有34%为苦咸水,年均自产水量1800万立方米,过境水量3350万立方米,且65%是暴雨洪水,径流量不丰富,人均占有水量694立方米,是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4,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16。潜层地下水主要要靠降水渗透供给,故本县潜层地下水十分稀缺,且水质差;深层地下水(岩层以上堆积除外)一般在400至800米之间,开采难度大,且矿化度高,60%以上人畜不能饮用。另外,环县大部分是苦咸水区和高氟水区。由于水质及其他因素,也发生了不少地方病,如布氏杆菌病、严重氟中毒、大骨节病、甲状腺肿等,尤其氟病面宽量大。环县境内有甜水、山城、南湫、罗山川、虎洞、车道、芦家湾、毛井、洪德、环城、演武等11个乡镇为氟病区,饮用水氟含量为1.2-5MG/L,其中甜水镇甜水街村表现最为典型,氟斑牙患病率高达25.6%,氟病症患病率达14%,轻者驼背腰弯,重者残废丧失劳动力,甚至死亡。”
最近,笔者在《飞天》文学杂志(2007年第8期)上写的题为《智者乐水》(庆阳市水务局干部何鸿政)一文中看到:“按照国际标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边缘,人均1000立方米为人类生存起码要求。”而环县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694立方米。一比较,笔者才领悟到环县缺水的真正原因:不但缺水,而且“无水”。
环县缺水,人所共知。请看中国地图,环县位于甘肃东部,庆阳市西北部。东临陕西定边县,北与宁夏盐池县接壤。境内有一条较大的河流——环江,从甜水流入,向东南方向经过山城、洪德、环城、木钵等乡镇,又从曲子流出环县进入庆城县,将环县区域分成大小不等的两半。另外,还有大小27支小溪流流入环江。二者组成的图形形状恰好像一片杨树叶上的叶脉。其属于资源型、水质型和工程型三者同时并存的残酷境况。全县可利用水量只有4512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694立方米,年均降水量426毫米,且旱涝不均。多年来,这块9236平方公里红色的叶片在残酷旱魔的肆虐下,已显得极度虚弱。加上腾格里与毛乌素两大沙漠的风沙又将这块红色土地不时无情地吹蚀,现已瘦骨嶙峋,显得困苦不堪。因此,对生活在环县的人来说,水,有着触及生命与灵魂的沉重之痛。
艰辛的找水之路
盼雨望云和靠天吃饭,是环县人祖祖辈辈默默遵循的规律和无法改变的现实。于是,环县缺水问题便成了环县人一直难以破解的老难题!但是,为了解决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环县人从来没有停止过与天与地的抗争。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山川与河谷之间以他们对水和地质非理性的认识曾经大修过一些水库,在川原区以同样迫切的心情也搞过打井会战。曾在全省乃至全国也著名的环县东风渠就是那个年代的产物。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据统计,全县共建设有各类人畜饮水工程4.1万处(其中蓄水池8处,土窖3.95万眼,土井0.16万眼,可利用的水库11座)。上述这些供水工程建设标准低,无配套设施,供水水质差,老化渗透,容易毁坏甚至报废,供水达不到安全饮水标准,仅仅解决了当时10.5万人和3.4万头(只)家畜的饮水困难。还有12.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得不到解决,更谈不上饮水安全的问题。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国家实行了多种扶持政策,先后通过“两西”建设、“老区”建设、以工代赈、人饮专项和病区改水等项目的建设,多渠道予以投资,从打土井土窖到修建水泥窖、砼蓄水池,修建各种供水设施和采取淡化水质等措施来解决农村供水问题。据统计,到1990年,环县农业人口27.8万人,累计打水窖6.87万眼(其中十几年来新打2.9万眼),建成苦水淡化工程一处,解决了14.6万人的饮水困难。
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全球气候的变暖等因素的影响,环县缺水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生活在高氟区的群众仍然遭受氟症之苦。加之环县又是庆阳市惟一受到腾格里和毛乌素两大沙漠严重侵害的县,由于生态环境人为因素的破坏和无节制地索取,使全县沙化面积达到2100平方公里,荒漠化面积达到54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到9215平方公里。县境内858万平方公里天然草场的产草力严重下降,而人工草场留存面积又不足30万亩。1991年,国家将环县列入沙漠化治理范围,尽管全县在治沙工作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毕竟因起步太晚,效果极为不明显。不久,国家对全县水泥窖配套了砼集流场,相对提高了农村饮水卫生标准,先后实施了扬黄第一期工程、100多处小型灌溉工程,1.9万处“121”雨水集流工程,水窖累计达到16.2万眼(其中新打9.4万眼),新打小型小电井0.35万眼,修建砼蓄水池200多座,苦水淡化站三个,上水工程三处。与此同时,1992年7月至1996年5月,国家投资“两西”建设资金4500万,完成了扬黄第一期工程,实现了“水通甜水堡,部分发挥效益”的阶段性目标,给环县人民带来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一线生机。从1995年开始,全县以山区人畜饮水困难户为重点,国家投资实施了1.9万处“211”雨水集流工程(其中新建水泥窖4.6万眼,抹砌集流场204万平方米,发展庭院经济2.12万亩,节灌面积0.8万亩)。这一工程的实施,不但有效解决了1.9万户农户10.3万人、18.6万头(只)家畜的饮水问题。同时也为解决环县旱区群众的缺水之苦和雨养农业找到了一把“金钥匙”,走出了一条“集蓄雨水——节水灌溉——钱粮双增”的脱贫致富新路子。据统计,1999年底环县总户数7.2万户,总人口33.5万人,农村水窖达到17.7万眼,农村户均达到2.5眼,砼蓄水池210处,苦水淡化站三处,集中上水工程三处。在雨水正常的年景情况下,环县已初步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2000年到2003年底,国家总投资4978.43万元在环县实施了“人饮解困”、“母亲水窖”、“病区改水”等项目,建成集雨补灌水泥窖4.2万眼,水泥窖配套集流场1.2万处,氟病改水工程0.35万处,150立方米的蓄水池42座,1000立方米的蓄水池两座,机井七眼,上水工程两处,可以解决了农村7.5万人的饮水问题,使农村人饮工程有了一定突破性的进展,降低了饮水型地方病的发病率,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提速发展。
环县人民缺水的切肤之痛,时时刻刻牵动着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和干部的心。多年来,为了改变环县人民的生活生产条件,各级党委和政府从多方面动脑子想办法解难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但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环县的人畜饮水困难一直未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人畜饮水工程的实施,舒
展了环县人一双双紧缩的眉头
沉甸甸的历史和活生生的现实一再提醒我们:水,是活力之源,是生命之源;干旱,则是贫困之源,是蛮荒之源。只有留住水,才能摆脱贫困和蛮荒;只有留住水,才能解决生存的资源和发展的希望。
谁知老天爷是杀人不眨眼呀!从2004年9月开始,不幸的环县却发生了一次7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从2004年9月下旬到2006年底,两年零三个月总降雨量仅为712.8毫米,特别是2006年旱情尤为严重。据统计:降水量少、气温高、受灾面积大和冬季地表无冻土等指标均突破历史记录。具体表现是部分塘坝干涸,溪水断流,井水、泉水水位急剧下降,大部分农户的水窖里无水,靠远距离拉水维持生活,全县有四万农户、23.4万人饮水发生了严重危机,乡村民间水费曾高达120元/立方米。
环县缺水严重的现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新华社一篇《甘肃环县遭遇特大旱灾群众饮水告急》内参得到温家宝总理高度重视,并做出了重要批示,省上领导相继做出安排。2006年6月25日,庆阳市委、市政府在环县召开动员大会,全面部署人饮工程建设,刚刚到任的市长张智全亲自挂帅主抓。这是一项“生命工程”,省委、省政府把这项工程作为当年全省为民办实事的五件大事之一,必须边建边做边研,省相关职能部门都必须让路先建。市委、市政府把此项工程作为“全市的头号民心工程”,一次预借20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长庆油田一次捐款3000万,兄弟县市捐助80万,各行各业个人陆续不断地捐款。长庆油田出动车辆200多辆车送水30多天,随后兰州军区派出40辆军用车为环县北部13个乡镇群众送水40多天,市直帮村单位捐资捐物救灾。
2006年7月11日,县北人饮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县委、县政府把这项工程称作“政府的民生工程”“干部的良心工程”“群众的救命工程”,采取严厉的组织措施和严格的责任措施,发动了环县历史上最大一次社会总动员。被称为当今的环县“山城堡新战役”。工程实施期间,每天有六万名群众、4000名技工、1000多名干部、2000多台各种车辆,奋战在环县北部6000多平方公里的战场上。2007年,对于刚实施和完成了“人畜饮水工程”的环县北部群众来说,吃水有了一定的保证。可是,对环县中南部的群众来说,却是仍然遭受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痛,真是苦不堪言啊。2007年5月,人民日报记者采写的《甘肃环县持续干旱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内参又一次得到回良玉副总理的高度重视。当月,省委书记陆浩一行来环县视察旱情时,对县北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和发挥的效益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环县提出解决中南部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8月22日,县上根据在县北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中的好经验和好做法,高标准、高质量和快速度规划和推进了解决1.8万户群众、8.13万人的安全饮水和中南部八乡镇的县南人畜饮水工程,又一场环县的“山城堡新战役”再次打响了……
从2006年到2008年,历时两年多时间,环县人畜饮水工程场窖建设整体推进,建成了集流场4.2万处、水泥窖4.4万眼,户均一口水泥窖,已基本解决了全县21个乡镇、246个村、4.4万户、22.73万人的人畜饮水的困难,从而舒展了环县人一双双紧缩的眉头……
环县甜水镇鲁掌村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干旱村。世世代代,全村200多户群众仅靠一眼麻水井来维系生产和生活。有朝一日能喝上一口清凉的窖水,便是村子里群众多年来的梦想。自从“人畜饮水工程”的实施落户后,这个梦想就变成了现实。环县甜水镇鲁掌村残疾村民殷兆荣对来访的笔者兴奋地说:“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能收30多方水的水泥窖,村民们不但解决了困扰他们几辈子的吃水问题,还可利用多余的集流雨水发展庭院经济和农业灌溉。”对此,他还来了一段顺口溜,来赞扬“人畜饮水工程”:“今日开出‘幸福泉,农民用水真方便。富民政策到乡间,个个喜得笑开颜。清清窖水甜又满,还能浇上蔬菜园……”
小南沟乡天子渠村村民汪虎珍家就是这次环县4.4万户“人畜饮水工程”的受益者之一。他对笔者说:“今年我73岁了,我的大半生最频繁的劳动就是驮水、担水。”在他记忆中,他们家有一口闲置的干土窖,根本无法蓄水,吃水一直在沟里担,他家向东南五公里处的贺家山有眼苦泉水,附近三个村1000多口人都在此吃水。有水的时候,家里必须由一个丁壮劳力拉着毛驴驮水,水紧张的时候,无论冬夏,群众抢着就整夜排队等水。谁知泉水也看老天的眼色,天旱的时候,泉水也就干枯了,他们就要到20外的小南沟村丰台岔组蒋庄或者30里外的刘庙庄驮水,每次鸡叫出发天黑才能回家。如果这两个地方还没有水,他家就掏高价到60多里外的虎洞乡有水源的地方去买水,每方水拉回家里能花费百元左右,一方水最多能用半月。以后村上开始打胶泥窖,动员群众冬天蓄冰雪“备春荒”,老汪一家人慢慢地把胶泥窖当作吃水的依赖。包产到户的时候,我家分到一口胶泥窖,算是当时最好的家当了。1996年,环县实施“121”雨水集流工程中,老汪家首当其冲,打了两口水泥窖和90平方米的集流场,自此他们一家人没有到远路拉过水。2006年,他家又争取扩建了原来的集流场,新打了两口20多方的水泥窖,老汪说:“今年秋季雨水好,我家的四口窖都收上了水,三年不下雨也够用。”
从虎洞、毛井到小南沟,从山城、甜水到南湫,环县北部各乡镇的群众都说,前年政府实施的人畜饮水工程好。当地的群众,便交口称赞“人畜饮水工程”是“爱心窖”、“救命窖”和“幸福泉”。在去南湫乡华儿山村采访路上,笔者遇到环县甜水街村贾沟泉组村民张治武,当一提起“水”这个话题,他像吟诗一样,便说了起来:“二十年前找水困难大,驮水要到石梁洼。石梁洼啊那个路程大,来回总有十七八。石梁洼的泉子余红井的井,驮水排队把水等……”。他越说越有劲了,一边回忆,一边对笔者说:“蹲点干部心肠好,家家户户把路跑。沙子水泥一起保,只嫌群众水窖少。全民动员打水窖,不亏是群众致富的好领导……”在洪德乡河连湾村南街组解志远家的水窖前,笔者打上一桶水,清澈见底,尝一口,凉爽甘甜。他对笔者高兴地说:“下雨蓄到窖里的水,可都是天上的水,没有一点污染的,喝起来像矿泉水一样甜哩。”指着前年打的两个能蓄水60多方的水窖,他兴奋地说,自从实施了“人畜饮水工程”后,自家不仅度过了水荒,还建起了一座小暖棚,用窖里的水饮用、浇菜,发展精细农业。
如今,“人畜饮水工程”的胜利竣工和完全实施,使环县人的吃水问题已得到了基本解决,并为群众提供了足够的卫生、洁净的生活用水,提高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使大批农村劳动生产力从水的困境中解脱了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增收创收上,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向小康水平迈进。
环县人仍然走在找水的路上
为了使环县人民生活水平早日能达到并实现小康水平,必须使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速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要得到全面提速发展,环县人必须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前些年,经众多媒体的热炒,全省人都知道庆阳煤炭预测储存量占甘肃省煤炭预测储存量的94%,石油、煤炭开发潜力巨大。环县沙井子中部煤田地质详查和刘园子煤田地质勘探后,获得煤炭地质储量20.4亿吨,比原预测高出近30%;甜水南部煤田地质详查初步报告地质储量2.6亿吨。据庆阳市原地矿局“全市固体矿产资源评价”预测,环县境内总储量684亿吨,占全市的52%。对长期处于落后贫穷和经济不发达的环县人来说,他们从心底里感到由衷地高兴:一块块“黑金子”埋在自己的足下,这是上苍对环县人的怜悯和眷顾。但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又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石油和煤炭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可用水资源。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2010年庆阳市缺水0.23亿方,十年后缺水2.2亿方,二十年后缺水可达到4.36亿方。对历来短雨缺水的环县来说,可利用水资源的匮乏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因而仍然是制约环县今后经济发展的瓶颈。
思路决定出路,奋斗决定成功。严重的水资源形势迫使环县人不得不做出超常的努力和超前的思考。县委、县政府经过多次召开各种会议商议和研讨,初步形成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目标,“天上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水齐抓,“大中小”工程互相结合,“蓄引提调”四措并举的一个新的治水思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据悉,经过环县、庆阳市乃至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强烈呼吁和积极争取,革命老区群众翘首以盼的生命工程——陕甘宁盐环定扬黄续建工程被国务院批准,并立项实施。工程总投资12.53亿元,其中我市投资4.67亿元。工程建成后,将有效解决环县干旱地区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受益群众达18万人,并为环县及南部接壤的庆城县工业用水提供战略可用性资源。笔者近日又获悉,2009年4月17日,盐环定扬黄续建甘肃专用工程开工奠基仪式在环县洪德乡张南湾组扬黄续建工程注入式水库库址举行!这标志着老区人民翘首以盼的生命工程——盐环定扬黄续建甘肃专用工程正式进入建设阶段。总投资4.67亿元的扬黄续建工程供水主管线从一期工程六号隧洞延伸至环县县城,全长74.3公里;东西向分设三条支管线,全长119.7公里;新建70万立方米水库一座,水处理厂五座,加压泵站13座,新建乡镇调蓄池容积4.35万立方米。
我们相信,环县的水利工作正在阔步向前,使环县缺水的历史能早日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陕甘宁盐环定扬黄续建工程一定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并能惠泽环县人民群众,让环县的明天更美好!
2008.12——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