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经济圈发展战略对山西的启示与思考
2009-11-04王炫
王 炫
【摘要】 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在借鉴武汉城市经济圈的发展经验,结合山西省自身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提出目前的发展方向和措施,并对以后做出期望与规划。
【关键词】 城市经济圈;竞争力;规划;布局
一、武汉城市经济圈发展的基本思路
早在2003年,湖北省就做出重大决定,要打造武汉城市经济圈,提出要规划建设以武汉为中心,100公里为半径,建设包括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面积为6万平方公里的武汉城市经济圈。构建以武汉为中心的,周边城市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通、利益共存的“1+8”城市圈经济一体化格局。
其规划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到“十五”末,初步建成武汉城市圈主要设施一体化基本体系,整合各类市场、资源,构建区域大市场,启动跨区域企业重组,经济增幅高于全省水平2%~3%,武汉市经济年均增长12%以上。第二步到20l0年,初步形成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格局,基本实现城市圈内外的快速轨道,公用通信网络现代化,圈内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占全省的70%左右,武汉市城镇化率达到70%;第三步到2020年,城市圈提前3~5年实现小康,武汉市产业在长江中游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武汉城市圈成为我国内地经济增长极之一。
湖北省将通过产业的科学布局,努力在武汉周边形成三大产业集聚发展带,即: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发展为主要辐射极,推进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及新材料、新医药、环保及钢铁产业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建设黄石、鄂州、黄冈、咸宁产业聚集带;以武汉经济技术发展为主要辐射极,推进IT设备、精细化工、轻工食品、出口加工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建设仙桃、潜江、天门市产业聚集带;以武汉东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为主要辐射极,推进汽车零配件、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及磷化工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建设孝感产业聚集带。
武汉经济圈发展的主要措施有:
第一,统一规划,分工合作,错位发展。编制武汉城市经济圈区域共同发展规划,科学确定各个城市的发展目标、产业特色和功能定位。武汉城市经济圈各城市确立错位发展的思路,周边城市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发展其所长,主动融入武汉经济圈板块。
第二,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城市网络快速对接。区域空间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物质基础,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机场、公路、铁路、航道、港口、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快交通运输和信息网络的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区域性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的经营机制和投融资体制。
第三,调整区划,理顺关系,做大做强。武汉城市圈内的九个城市的区划调整设置为六个市。
第四,拆除门槛,统一政策,形成共同市场体系和城乡一体化。进一步转变观念,从思想认识上打破行政垄断和地区分割,特别是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画地为牢的观念和习惯。加强区域市场法规建设,规范市场秩序。逐步拆除城市圈内城市间和城乡间的户籍壁垒,建立武汉和周边8个城市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建立9市以就业、社保、教育、卫生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覆盖九城市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统筹九城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
第五,整合旅游资源,统一招商引资政策,共同做好项目推介。整合武汉城市经济圈内的旅游资源,立足于整体规划,一体化开发。以武汉都市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为主线,开发乡村旅游、商务旅游、体育竞技旅游、工业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和科普探险旅游等,联合促销,合力推介品牌项目,形成武汉都市旅游区、鄂东旅游区和鄂南旅游区相互联结、各有特色和互动型城市旅游经济圈。加强招商引资的基础性工作,统一招商引资政策,联合策划对内对外重大招商活动,树立武汉城市经济圈整体品牌形象,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和成功率。
由于武汉城市经济圈起步较早、规划科学、发展迅速,近日,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经济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东部的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西部的成都、重庆批准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国家为中部发展划定的试验区,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二、山西发展城市经济圈和经济带的思考
武汉城市经济圈的发展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山西应加大城市经济圈的规划建设力度,为山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动力源,同时也提升山西的城市发展规模和功能。
(一)构建太原城市经济圈
按照山西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中心集聚,轴线拓展,外围协作,分区组织”的思路,构建“叶脉型”城镇布局框架。强化“省会意识”,加快太原市城市空间扩张和功能提升,提高聚集和辐射能力。
构建太原经济圈是一个重大的区域经济合作问题。基本的思路应是以太原为中心,由太原市区和晋中市榆次区构成核心区,包括太原市域全部,晋中市的多数县、市、区,吕梁市、忻州市、阳泉市的部分区、市、县在内的经济发展区域。同时,分内圈层和外圈层。内圈层是指与核心城市联系紧密,接受核心城市强烈辐射,城市功能、产业结构受核心城市强烈影响,城市间相互作用最强、最广泛的区域,包括核心城市和距核心城市中心约50公里地域内的城市、城镇和区域,主要包括太原市行政辖区内的古交市、清徐县、阳曲县,晋中市的太谷、祁县以及吕梁交城等局部地域,可发展成为核心城市的工业生产区,都市农业区和都市功能外延区。外圈层包括阳泉市、忻州市2个区域中心城市,以及原平、汾阳、介休、孝义4个县级市和若干县城。外圈层的节点城市具有相当的发展规模和经济实力,未来将是经济圈发展的强力支撑点。除了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煤、焦、电等产业外,还将作为经济圈核心区和内圈层现有的煤焦产业的疏散地,承担经济圈“全国能源基地”的生产和运输职能。
目前,主要的工作措施和发展思路是:
第一,尽快制定并出台太原经济圈的发展战略。
第二,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太原经济圈的经济协作和联合。太原的工业扩散,不应只注意到向市郊转移,应将一些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区位优势更为突出的太原周边其他城镇转移。通过强化同这些地区的合作,向这些地区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实现利益共享,建立起稳定的产销、供需平衡关系,也有助于发挥各地区的优势,避免地区经济结构趋同和“诸侯经济的危害。
第三,积极推动太原与榆次“同城化”建设,构建太原经济圈的核心区。太原与晋中市榆次区相距只有20公里,随着两市区的扩展,“同城化”发展势在必行。可以率先启动太原市与榆次区在公交、电信、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同城化”建设。比如实行太原和晋中的电话网合并,双方,的户口享有互为同城待遇。
第四,构建太原经济圈的大开放格局,以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圈的建设和发展。太原经济圈内的所属各市之所以各自为政,除了行政区划的制约以外,一个深层次原因还是协作发展的观念差,区域之间互不开放,自我封闭。要搞好太原经济圈的建设,必须把扩大开放作为经济圈建设和发展的重大举措
第五,积极推动太原经济圈旅游资源的整合,以太原为中心进行全面的旅游开发和协作。太原及相邻各市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由于旅游资源的整合相对于其他产业的整合要容易些,所以,可把旅游资源的整合作为“太原经济圈”建设的第一步来超前谋划。要改变旅游方面各自为政,分散打造旅游品牌的状况,解决相互争夺旅游资源和客源的矛盾。
第六,搞好经济圈内的商贸流通合作,实现经济圈内的市场一体化。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对太原经济圈内的商贸、流通业进行整合,形成统一开放的经济圈市场体系,包括生产要素市场、专业市场、特色市场、集贸市场、地产市场等,统一考虑在经济圈内合理布局各种物流中心。可考虑先在太原市和晋中市榆次区之间规划建设全省最大的物流中心、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形成一个新的、大规模的商贸集散中心。
(二)发展晋北、晋南、晋东南三大城市经济区
统筹编制和实施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积极引导山西城市经济区发展。依托大同至运城、太原至晋城等高速公路,逐步形成晋北、晋南、晋东南三大城市经济区。
明确三大城市经济区发展定位。要依托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和历史文化底蕴,整合城市资源,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形成区域性发展极。以大同、朔州为龙头的晋北城市经济区要加速资源型经济转型步伐,建成国内清洁能源产业基地。以长治、晋城为龙头的晋东南城市经济区要壮大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加快与中原城市经济区的融合。以运城、临汾、侯马为龙头的晋南城市经济区要有效整合城市资源,塑造城镇群体优势。
(三)立足城镇功能定位,突出城市产业特色
提高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太原等中心城市要用好国家振兴中部老工业基地的各项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型经济转型,成为全省科教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大中城市要统筹规划和发展多层次的功能区,合理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组改造传统工业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工矿型城市转型发展。资源型城市要因地制宜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资源枯竭城市要实行产业置换替代转型,重点培育煤炭深加工、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型主导产业的发展。中后期发展阶段的工矿城市,要实行产业并行转型,同步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与新兴主导产业培育。新型工矿城市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实行产业规避转型策略,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与综合利用率,防止资源破坏和生态污染。坚持发展产业园区与推进城镇化相结合。积极培育产业开发园区。依托优势产业,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符合国家政策和规划的产业园区。小城市和小城镇重点发展原材料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其他特色优势产业,鼓励发展服务业。增强小城镇的服务功能,引导乡镇企业在小城市和小城镇集中布局。
(四)努力提高山西的城市品位和功能
2007年,山西的城镇化达到44.03%,全国城镇化率为44.9%,山西的城镇化率已基本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剔除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和发达地区,山西的城镇化程度是比较高的,这是山西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山西的城市大部分都是中小城市,许多都是由县城提升改制的,城市水平低、服务功能差,所以,提高城市整体水平、壮大城市承载力、强化城市辐射力,是山西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山西发展第三产业的一条可行的路径,同时,也是增加社会就业渠道、为农民进城创造条件的一个现实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