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帝王陵墓被盗史迹

2009-11-04庞联昌

美文 2009年19期
关键词:帝陵陵墓墓葬

庞联昌

有多少古墓葬被盗掘损毁,二十万?三十万?历史没有顾得上细数,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先秦王公和后世帝王陵墓一直是盗墓者觊觎的主要对象。

商、周王陵之伤

史载,商汤灭夏建商,为王30年,公元前1558年死亡后葬在今河南偃师附近。时间过去790年,到了西周晚期,商汤陵冢被盗。

商汤到盘庚期间的王陵没有史记,也没有发现其踪迹,而盘庚以后的商王都埋葬在河南安阳的洹水北岸。春秋、战国以及后世的盗墓者多次盗掘了这些墓葬。上世纪30年代,这里又出现了大量的盗墓者,无奈之际,中央人民政府对其中十三座商王陵墓组织了发掘,发现地层关系打破严重,有多处盗洞。发掘者判断,随葬的大部分器物散失,即使这样,这里仍然出土了大量的青铜礼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玉、石、骨、角、象牙、白陶等器物。

到了1939年前后,日本人也以学术调查的名义前来挖掘。内贼和洋盗交困安阳,也就是那个时候,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出土。

西周经历了十几代,它的王陵直到21世纪初才被发现。发现的时候,西周王陵已经被盗。

2003年年底,陕西省岐山县周公庙(唐代修建的祭祀周公旦庙宇)遗址的一道夯土引起了有关人员的注意,2004年的进一步勘探发现,这是西周一处高等级的墓地,发现的22座墓葬中,有4条墓道的就有10座以上,另外还发现了14座陪葬坑,如此高规格的西周墓葬还属首次发现。从墓道的形制和规模判断,墓主人可能是周王。可是调查发现,22座墓葬中的16座已经被盗掘过,每座墓葬的盗洞都有两三个,其中一个墓葬的盗洞达到六七个之多。其中有半年以前新挖开的十几个盗洞还没有来得及回填,盗洞里发现了矿泉水瓶子和烟头。在勘探一个墓葬时,探铲带出的泥土里居然有现代塑料编织袋的绳子。鉴于这批墓葬已经被盗过,只有18号墓葬和35号墓葬保存相对完好,专家推断:这两座如果没有被盗的话,一定会出土大量的青铜器和玉器,还会有陶器、漆器,甚至会出现甲骨文字。随后的发掘是谨慎的,专家选择由18号墓和35号墓开始,可是清理的时候还是出现了意外,一个盗洞赫然出现在35号墓的墓口,盗洞可容一人自由出入,墓葬早已严重被盗。

春秋、战国王陵之痛

春秋战国时期,盗墓之风慢慢盛行起来。“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也,无不亡之国者,是无不掘之墓也,以耳闻所见,齐、荆、燕尝亡矣,宋、中山已亡矣,赵、魏、韩皆亡矣,其皆故国矣。自此以上者,亡国不可胜数,是故,大墓无不掘也。”通过《吕氏春秋·安死》的记载,我们不难判断当时盗掘墓葬的疯狂。

《西京杂记》记载,春秋时期的晋灵公夷皋冢规模很大,西汉时期,广川王刘去疾盗掘了这个墓葬。墓道挖开后,墓室的四角,各有一个石犬捧烛照明,四十多尊石男石女像侍立四周。虽然时间过去了三百余年,而晋灵公的尸体竟然完好如初,七窍中都塞有金玉,其它器物已经不好辨认,只有一个玉蟾,拳头般大小,腹中空空,光润如新。后来,被刘去疾盗掘的还有魏襄王的墓葬,这个墓葬“皆以文石为椁,高八尺许,广狭容四十人。以手扪椁,滑液如新。中有石床、石屏风,宛然周正。不见棺柩明器踪迹,但床上有玉唾壶一枚,铜剑二枚,金玉杂具,皆如新物,王取服之”。《晋书》后来还记载了魏安釐王墓(一说魏襄王墓)的被盗情况: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郡人盗发魏襄王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而刘去疾盗发魏哀王墓时却不是十分顺当,《西京杂记》记载:魏哀王墓挖开后,一股雾气扑面而来,气味辛辣,阻挡了盗墓者的进入,刘去疾派兵在墓口蹲守,多天后才进入,进去一看,“石床方四尺,床上有石几,左右各三人立侍,皆武冠带剑。复入一户,石扉有关钥,叩开,见棺柩,黑光照人。刀斫不入,烧锯截之,乃漆兕革为棺,厚数寸,累积十余重,力不能开,乃止。复入一户,亦石扉,开钥,得石床,方七尺。石屏风、铜帐钩一具,或在床上,或在地下,似是帐糜朽,而铜钩坠落床上。石枕一枚,尘埃础础,甚高,似是衣服。床左右石妇人各二十,悉皆立侍,或有执巾栉镜镊之像,或有执盘奉食之形。余无异物,但有铁镜数百枚”。

齐襄公的墓冢在东汉冲帝刘炳元嘉年间被挖开,《异苑》记载:“青州人开齐襄公冢,并得金钩,而尸骸露在岩中俨然。”骇人听闻的是,因为“僵尸人肉堪为药”,当时盗墓的军士居然“分割之”。

齐桓公执政的时候,厚葬之风十分兴盛。看到人们大都用布帛做了死人衣被,用木材做了棺材,他不免担忧起来。有一天,他给管仲说:如果把布帛用完了,就没有东西可做遮体的衣服;把木材用完了,就没有东西可筑防御工事。怎样才能禁止人们厚葬?管仲回答说:人大都为了名利。于是齐桓公下令:棺材超标的就刑戮尸体,处罚主丧的人。这样的举措实施以后,不但节约了材料,也遏制了盗墓。齐桓公虽然主张薄葬,可他陵墓的奢华是后来被盗墓贼发现的。《史记·正义》引《括地志》的记载:林菑县南(今山东临淄)的齐桓公墓,在晋永嘉末年,就被人挖开了,盗墓者“初得版,次得水银池,有气不得入,经数日,乃牵犬入中,得金蚕数十薄,珠襦、玉匣、缯彩、军器不可胜数”。后来《晋书》还记载:西晋愍帝建兴年间,有人又挖开了齐桓公和管仲的墓葬,墓里的缯帛依然能够穿服,而且还有 “巨万”珍宝,这已经是齐桓公入葬千年以后的事情了。

盗墓已经是那个时代比较普遍的现象,《吕氏春秋·安死》在反对厚葬的论述里记载了这样的事例:宋没有亡国,宋文公的墓葬已经被人挖开了。同样,齐国没有灭亡,齐庄公的墓葬也被挖开。

楚平王信用奸臣无忌,逼走太子,把臣子伍奢和伍奢的儿子伍尚杀了,伍奢的另一个儿子伍子胥(伍员)被迫流亡吴国。楚平王死后,楚昭王继位。吴王阖闾让逃亡而来的伍子胥带领军队讨伐楚国,经过五个回合的战斗,楚军主力惨败,都城被占,楚昭王外逃,伍子胥费尽心机也没有找到,怒火中烧,一想起父兄被昭王之父所杀,他于是下令“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司马迁在《史记·伍子胥列传》里详细记述了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挖掘楚平王墓葬的情形。

吴王阖闾令伍子胥伐楚,可自己的墓葬也好景不长。“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及至秦惠文、武、昭、孝文、严襄五王,……咸尽发掘暴露”。以至于后来,西汉的刘向力谏汉成帝刘骜放弃昌陵的修建时,曾用这些墓葬被盗的情形给皇帝举过例子。

及至现代,先秦王陵被盗的情况时有发生。1976年,在陕西省凤翔县发现秦公一号大墓(按照推断,应该是秦景公的墓葬),随后在发掘中发现了盗洞重重叠叠,密密麻麻,共有320多个。盗洞出现的时间自西汉开始,一直到唐、宋等朝代。

战国时期的赵国王陵墓群位于今河北邯郸,陵墓规模巨大,《吕氏春秋》记载:“邯郸以寿陵困于万民”,足见当时工程的浩繁。战国末年,秦统一六国的战争中,赵王陵遭到了严重的盗挖毁坏。看到这种情况,公元前195年十二月,汉高祖刘邦下了一道诏书:“赵悼襄王皆绝亡后。……赵及魏公子亡忌各五家,令视其冢。”1997年10月中旬的一天晚上,赵国王陵2号墓被盗,盗墓者用探铲从2号陵台北侧的一座封土墓顶向下打开一个探孔,之后实施了定向爆破,封土被挤压在孔壁周围后,形成一个口径60多厘米的盗洞,盗墓者进入墓室,盗走了三件青铜器,一件透雕花纹金牌饰,一件铜兽面铺首和二百多件玉片等珍贵文物。

秦始皇陵之掘

历史上,秦始皇陵遭受过大规模的盗掘。项羽是盗掘秦陵的第一人。《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列出了项羽的十条恶行,其中就有“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物”的丑恶行为。后来郦道元在《水经注·渭水》中详细叙述了当时的情况:“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关东盗贼销椁取铜,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为了规劝汉成帝,刘向在《谏昌陵疏》中也说:“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臧椁。”

秦末,关东农民起义军也对秦始皇陵实施了盗掘破坏。

西晋末年,各种地方武装势力粉墨登场,为了解决兵器之需,石勒、石虎又掘发了秦陵,《晋书·石季龙载记下》说:“又使掘秦始皇冢,取铜柱铸以为器。”

到了唐代末年,黄巢农民起义军进入长安后曾经大规模地盗掘关中帝陵,秦始皇陵没有幸免于难。

五代时期,军阀温韬再次组织了对秦始皇陵的盗掘。

白居易的《草茫茫——惩厚葬者》诗中说:“……苍苍茫茫在何处,骊山脚下秦皇墓。墓中下涸二重泉,当时自以为深固。……一朝盗掘坟陵破,龙椁神堂三月火。”

鲍溶《经秦皇墓诗》写到:“山河一易姓,万事随人去。白昼盗开墓,玄冬火焚树。哀哉送死后,乃为弃身具。”

袁牧的“生则张良锥之荆轲刀,死则黄巢掘之项羽烧,居然一尚在临潼郊,隆然黄土浮而高”。

在他们的慨叹里,我们不难看出秦陵的遭遇。

西汉帝陵之劫

西汉十一个皇帝埋葬在渭河两岸的关中黄土里,他们的陵墓大都呈覆斗形态,周围陪葬着大量的皇亲国戚。

这些皇陵的灾难在自己的王朝还没有结束时已经到来。《后汉书·王莽传》记载:“赤眉遂烧长安宫室市里,害更始。宗庙园陵皆发掘。”“唯霸陵、杜陵完。”《后汉书·刘盆子传》对这次盗墓做了比较详尽的记载,“盆子乘王车,驾三马,从数百骑,乃自南山转掠城邑,与更始将军战于郿……至阳城、番须中,逢大雪,坑谷皆满,士多冻死,乃复还,发掘诸陵,取其宝货。”更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还:“遂污辱吕后尸,凡贼所发,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秽。”《晋书·索琳传》曾经记载:“赤眉取陵中物,不能减半。”

事实上,那时盗掘西汉帝陵的事情一直没有停止过。《史记》记载,汉文帝时代,“有人盗高庙座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于是,他安排廷尉张释之严厉处罚了盗墓者。

而汉文帝霸陵却在汉武帝执政的时候,就发现“有盗发孝文园瘞钱”的行为,丞相严青翟不得不在朝前给汉武帝谢罪。

汉宣帝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宣帝听到有人见到了汉武帝陵墓中陪葬器物,惊异不已。《汉武帝内传》记载了当时的情形:“宣帝大怆然,惊愕,以经付孝武帝庙中。”

公元190年(东汉献帝初平元年),董卓胁持汉献帝西迁长安,“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后来袁绍指责董卓:“焚烧宫室,蒸乱宫人,发掘陵墓,虐及鬼神。”《太平御览》记载这一时期的情形是:“从兴平元年至建安二年,其间四岁,咸阳萧条。”

到了晋愍帝建兴三年(公元315年),“秦人发霸、杜二陵,珠玉彩帛以千万计。”

公元881年(唐僖宗中和元年),唐末农民起义军攻入长安,黄巢率领残部又一次盗掘了西汉帝陵。

及至以后直到现代,民间盗掘西汉帝陵及其陪葬墓的情况时有发生。1900年以前,有封土的西汉帝陵陪葬墓近1000座,而到了1980年前后,仅存200多座。尤为震惊的是2001年4月27日,汉文帝霸陵窦皇后墓被盗,200多件裸体陶俑流失,2002年春节刚过,其中6件现身美国索斯比拍卖行的拍卖图录,在长达一年半的交涉之后,2003年6月,美国海关才将这6件西汉陶俑归还中国。

东汉帝陵之灾

东汉末年,战乱、灾荒引发了空前的社会动荡,军阀盗墓触目惊心,历史上第一个盗墓高潮出现。

河南洛阳北邙山一带密集地分布着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等5座东汉帝陵;魏文帝首阳陵;晋武帝峻阳陵、晋惠帝太阳陵等西晋陵墓和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4座北魏陵墓,至于陪葬帝王的后妃臣子就难计其数了。

“北邙山上朔风生,新冢累累旧冢平。富贵至今何处是,断碑零碎野人耕。”明代诗人薛瑄的《北邙行》透露出北邙山古墓葬的命运。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军阀董卓在洛阳遇到了各种势力的围剿。要西逃长安了,匆忙之中,他组织人马挖掘了河南洛阳北邙山一带的东汉帝王陵墓,《三国志·魏书》记载:“焚烧洛阳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在董卓的这次挖墓行动中,分布在邙山一带的东汉五座帝陵以及分布在洛阳城南的汉明帝刘庄的显节陵、汉章帝刘炟的敬陵、汉殇帝刘隆的康陵、汉质帝刘缵的静陵、汉桓帝刘志的宣陵等无一幸免。北邙山遭遇了第一次大盗掘。

第二次盗掘北邙山汉陵的是曹魏政权。为了解决粮草之需,曹操专门在军队编制中设立了“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之职,专门负责挖墓,仗打到哪儿,墓挖到哪儿,洛阳一带的东汉帝陵又被挖掘。

束皙才学博通,深得晋武帝赏识,《晋书·束皙传》记载这样一件事情:武帝时代,有一个人在嵩高山下得到一枚竹简,上面刻着两行科斗书,他不认识这是什么东西,拿着竹简到处去问别人,仍然没有人知道。后来,司空张华以去问束皙,束皙一看说:“此汉明帝显节陵中策文也。”后来一查,果然如此。这意味着在董卓盗墓110多年之后,东汉帝陵再被盗掘。

公元311年,西晋都城洛阳发生大饥荒,百姓相食,公卿逃亡。6月,王弥率领队伍攻打洛阳,攻陷了宫城,到了太极前殿,纵兵大掠,三万多人被杀。这回,王弥不但把晋怀帝幽囚在端门,杀掉皇太子司马诠,还侮辱了晋惠帝(晋怀帝之兄)的羊皇后(羊献容),又“发掘陵墓,焚烧宫庙”。那时候,石勒的势力日益强大起来。为了稳固根基,王弥把强掠而来的美女和自己挖到的一些宝物送给石勒。这一时期,东汉帝陵又一次遭劫。

公元319年,石勒建立了后赵政权,当时的石勒和石季龙贪婪无德,自己已经是“既王有十州之地,金帛珠玉及外国珍奇异货不可胜纪”,即使这样,他们仍“犹以为不足”,还以政府的名义组织了堂皇的盗墓运动,《晋书·载记石季龙下》记述了当时的情形:“曩代帝王及先贤陵墓靡不发掘,而取其宝货焉。”这一时期,东汉帝陵应当再遭盗掘。

唐末五代战乱之际,军士常常“攻城略地,烧杀劫夺,扰乱天下,发人墓冢”,洛阳的东汉帝陵又遭盗挖。

时间过去了1000多年,上世纪初,东汉帝陵又惹起了盗墓者的目光。1905年前后,汴洛铁路和洛潼铁路(陇海铁路的一部分)开始修建,铁路通过邙山脚下,施工中不时有各种各样的器物出现,引起了指导工程建设的欧美专家的注意,随后有人重金收购,诱发了北邙山的盗墓。以至于在1920年前后,北邙山附近的职业盗墓者约有万人,盗墓手段在这一阶段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不但有地方势力公开组织挖墓,而且国外盗墓者以传教士的名义雇佣村民大肆挖墓,大批收购者乘虚而入,洛阳地方驻军为此专门开征了古玩税。一场持续了近40年的盗墓运动在北邙山展开,东汉帝陵在劫难逃。

魏晋、南北朝帝陵之难

曹操虽然组织了大规模的职业盗墓活动,可他对自己的葬事坚持“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民间一直还有曹操设立72个“疑冢”的传说,的确,他成为成功防盗的第一人。魏文帝曹丕看到“自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的现状,担心自己以后“戳尸地下,戳而又戳,死而重死”,遗嘱“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无神道”。因此,曹魏父子身后安然。

公元265年,司马炎登上皇位,西晋经历51年后被匈奴所灭,其间共出5位皇帝。其中晋武帝司马炎、晋惠帝司马衷埋葬在洛阳一带。由曹魏政权过度而来的西晋统治者,坚持曹魏时代“不封不树”的丧葬制度,虽然没有明显给盗墓者留下机会,但是在后世的盗掘活动中依然没有逃脱厄运,1980年前后,当人们找到一座西晋皇陵的时候,依然发现了数个盗洞。

东晋政权南渡之后,国力羸弱,103年的时间里先后有11位皇帝执政,东晋帝王都埋葬在南京附近,这些陵墓大都依山为陵,形制规模都明显小了很多,虽然历史没有细数这些陵墓的命运,而南京“十墓九空”的古墓葬现状也从侧面透射出这批墓葬的命运。

十六国时期的墓葬已经成为政权组织挖掘的对象。刘聪夺取前赵政权之后,杀晋怀帝、辱晋愍帝,灭了西晋。公元318年9月,刘聪麾下的靳准发动政变,带领亲兵闯入后宫,杀死刘粲。在京城的所有刘氏皇族,不管男女老少,全斩杀于东市。之后,他掘发了前赵皇帝刘渊的永光陵和刘聪的宣光陵,《晋书》记载:“掘元海(刘渊)、聪(刘聪)墓,焚烧其宗庙,鬼大哭,声闻百里。”

前凉文王张骏执政20年,国力变得十分强大,公元345年死亡后葬身大陵。公元399年,后凉吕纂时代,大陵被挖掘。《晋书》记载了大陵挖掘开来后的情形:安据把张骏的墓葬挖开后,看见张骏容貌如生,由墓室里弄到了真珠簏、白玉樽、赤玉箫、紫玉笛等等奇珍异宝。随后,吕纂诛杀了安据一伙,派人吊祭张骏,并修缮了大陵。

南朝时期的宋、齐皇帝在埋葬不到百年之后,就遭到了民众的挖掘毁坏,梁武帝萧衍540年颁发诏书:“晋、宋、齐三代诸陵,有职司者勤加守护,勿令细民妄加侵毁。”15年之后,陈文帝陈蒨因为“汉高留连于无忌,宋祖怅惘于子房,丘墓生哀,性灵共恻者也”,又诏书天下:“检行修治,墓中树木,勿得樵采。”帝王诏书透露出了对南朝帝陵被盗的担忧。

北朝时期,民间盗墓一直疯狂不息。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都曾经在巡游的时候亲眼看见“坏冢露棺”“骨骸暴露”“丘垄残毁、樵牧相趋”的情形,不禁悲从中来。经历西魏、东魏、北齐和北周政权之后,埋葬在洛阳的北魏帝陵已经被盗掘了。因为前代帝王陵墓的盗掘损毁,公元606年,隋炀帝下诏:设置专门的守陵人员,看护以前的帝陵。唐代末年,北魏洛阳帝陵再遭盗掘。北魏文明太皇太后冯氏在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实际掌握朝政,力挺孝文帝的改革,推行民族融合制度,改革先祖重武略的弊端,实行文武并重的基本国策,北魏国力渐渐强大起来。冯太后死后葬在山西大同,史称永固陵。600多年后,时间到了金,此陵多次被盗掘,正隆年间,盗墓者进入墓室,盗走大部分随葬器物;大定年间,盗墓者再次进入墓室,盗走随葬的石俑、石兽。到了清代光绪年间,永固陵又一次被盗,墓室器物被洗劫一空。

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孝陵不封不树,史载不详。1993年至1994年间,咸阳市渭城区一个古墓葬塌陷后接连被盗,墓葬中部分器物流失(前文已有记述)。后来经过发掘,才确认这是北周武帝和皇后阿史娜氏的合葬墓。

唐、五代帝陵之掠

“白水龙飞已几春,偶逢遗迹问耕人。丘坟发掘当官路,何处南阳有近亲。”诗人韩愈在南阳看见墓葬被挖的情形,禁不住赋诗慨叹历史的无情。

唐代,民间盗墓的情形时有发生。公元895年,不断发生的民间侵犯陵寝事件,引起了唐昭宗李晔的注意,他“令宗室诸王将兵巡警,使四方抚慰藩镇”。公元902年,有人“盗发简陵”(唐懿宗李凗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可是国力衰竭,昭宗李晔已经没有办法保护自己父亲的陵墓了。

军阀盗掘唐代帝陵的情况曾在中唐时候出现。公元784年,叛军朱泚“反易天常,盗窃明器,暴犯陵寝”,唐德宗李适下诏呵斥。公元881年,黄巢由长安西逃,在咸阳原上挖掘了茂陵等西汉帝陵之后,来到了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由于乾陵山体高大、巨石坚固,黄巢的三十多万士卒无可奈何,加之唐军紧追而来,黄巢匆忙逃跑,乾陵躲过一劫。

五代时候出现了温韬集团,唐陵的灾难正式开始。唐代的献陵(高祖李渊)、昭陵(太宗李世民)、乾陵(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女皇的夫妇合葬陵)、定陵(中宗李显)、桥陵(睿宗李旦)、泰陵(玄宗李隆基)、建陵(肃宗李亨)、元陵(代宗李豫)、崇陵(德宗李适)、丰陵(顺宗李诵)、景陵(宪宗李纯)、光陵(穆宗李恒)、庄陵(敬宗李湛)、章陵(文宗李昂)、端陵(武宗李炎)、贞陵(宣宗李忱)、简陵(懿宗李凗)、靖陵(僖宗李儇)等陵墓分布在关中北山一带。

《旧五代史·温韬篇》记载“温韬,华原人。少为盗,据华原,事李茂贞,名彦韬,后降于梁,更名昭图。为耀州节度,唐诸陵在境者悉发之,取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新五代史·温韬传》记载:“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惟乾陵风雨不可发。”《资治通鉴》后来也记载:“华原贼帅温韬聚众,唐帝诸陵发之殆遍。”

虽然后周太祖郭威感叹:“李家十八帝陵园,广费钱物人力,并遭开发”,可是,五代的帝陵后来也很快被盗掘。《旧五代史》记载:“戊申,盗发唐闵帝陵”,这时距闵帝李从厚埋葬不过4年。

因为“前代帝王陵寝,忠臣贤士丘垄,或樵采不禁、风雨不芘”,看到唐及五代十国陵墓被盗惨重,公元960年,宋太祖下诏:“宜以郡国置户以守,损毁者修葺之。”

往后,唐、五代十国帝陵依然经受了不少灾难,1914年,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东方部的毕士博来到中国,他勾结陕西地方势力,从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盗走了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

解放初,位于南京市牛首山的南唐李璟永陵被盗。在随后的清理工作中发现该陵墓多次被盗,墓葬前室有一处盗洞,当初陪葬器物几乎全部丢失,现场仅存哀册和少许陶器。在抢救性发掘南汉开国皇帝刘岩康陵的时候,该墓盗洞多达五、六处,墓葬多次被盗,随葬器物大都丢失。

上世纪60年代,有关部门发掘陪葬乾陵的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时,发现了盗墓者遗留在墓道中的工具和一具盗墓者尸体。上世纪80年代前后,昭陵、庄陵、端陵等都出现了盗墓现象。

宋帝陵之夷

北宋的永安陵(宣祖赵宏殷)、永昌陵(太祖赵匡胤)、永熙陵(太宗赵光义)、永定陵(真宗赵恒)、永昭陵(仁宗赵祯)、永厚陵(英宗赵曙)、永裕陵(神宗赵顼)、永泰陵(哲宗赵煦)等陵墓都在河南省巩县。

刘豫被金扶持为伪齐政权代言人之后,设立河南淘沙官和汴京淘沙官,按照墓葬的规格级别划分盗墓范围,河南淘沙官专司盗掘皇陵之事,汴京淘沙官专司盗掘民冢之事。《大金国志》记载:当时有士兵卖“玉柱椀”,刘豫怀疑这不是民间之物,在细究以后知道它出自宋哲宗赵煦的永泰陵,于是,就安排刘从善前去挖掘。刘豫大肆盗掘两京陵墓,对北宋帝陵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按照《宋史》的记载:后来“两京冢墓发掘殆尽”。

1126年11月,金军渡过黄河,攻破巩县,北宋诸陵再遭盗掘。当年底,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北宋的帝王陵墓又遭厄运。

《宋人轶事汇编》记载,当时洛阳一伙盗墓者,挖开宋太祖永昌陵,掀开棺椁,劫走宝物后,想把太祖腰里的一条玉带取下来。而太祖太重,取玉带不太方便,盗墓者用绳子绑住太祖的肩膀,将绳子的另一端套在自己脖子上,用力把尸体吊起来后解下玉带,孰料腐坏的尸体受到挤压后从口中喷出一股黑水,盗者满脸被污,洗之不去。

南宋陵墓的大规模被盗出现在元代初年。佛教徒杨琏真加对南宋徽宗、钦宗、高宗、孝宗、光宗五帝及孟氏、韦氏、吴氏、谢氏四位皇后的陵寝逐一挖掘。《元史》记载:“有杨琏真加者,……发掘故宋氏诸陵之在钱塘、绍兴者及其大臣墓冢一百有一所。”整个陵区尸骨遍野,一片狼藉。

笔记体史记《癸辛杂识》记载了宋陵被盗的情形时是:“……将宁宗、杨后、理宗、度宗四陵盗行发掘,割破棺椁,尽取宝货,不计其数。”在挖开理宗陵墓后,理宗的尸体仍完好如生,盗墓者将理宗的尸体搬出墓穴,倒悬在树上用脚踢踏,杨琏真加甚至指挥割下了理宗的头颅。

《明史》也记载了杨琏真加盗掘南宋陵墓的情形:“夏人杨琏真加为江南总摄,悉掘徽宗以下诸陵,攫取金宝……”。宋陵几被夷为平地。

明清和近现代,两宋皇陵被盗事件时有发生,北宋帝陵区地面上的礼制建筑多惨遭损毁。清末和民国初年,有军阀毁坏,有群众盗墓盗掘,以至于古董商盘旋往来不止。1996年,北宋帝陵地面石刻丢失;2005年,北宋藩后陵两尊石刻人像丢失;几个月后,又有一尊宋陵石像被盗。

元朝经历15个帝王,帝陵不起坟垅,葬制葬式特别,因而至今无一被发现,成为帝陵盗掘史上的例外。

明帝陵之发

明代的13位皇帝葬在北京昌平的天寿山下,而朱元璋父母的皇陵建在老家安徽凤阳。公元1635年正月,李自成、张献忠势如破竹,攻克凤阳。为了发泄对统治者的不满,让朱明天下震惊,李自成、张献忠火烧朱姓祖宗的皇陵。

《明史》记载“八年正月,大会于荥阳。……议拒敌,未决。自成进曰:‘一夫犹奋,况十万众乎!官兵无能为也。宜分兵定所向,利钝听之天。皆曰:‘善。乃议革里眼、左金王当川、湖兵,横天王、混十万当陕兵,曹操、过天星扼河上,迎祥、献忠及自成等略东方,老回回、九条龙往来策应。陕兵锐,益以谢塌天、改世王。所破城邑,子女玉帛惟均。众如自成言。先是,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惧贼南犯,请加防凤阳陵寝,不报。及迎祥、献忠东下,江北兵单。固始、霍丘俱失守。贼燔寿州,陷颍州,知州尹梦鰲、州判赵士宽战死,杀故尚书张鹤鸣。”

李自成、张献忠的部队“乘胜陷凤阳,焚皇陵,留守署正硃国相等皆战死。事闻,帝素服哭,遣官告庙。逮漕运都御史杨一鹏弃市,以硃大典代之,大征兵讨贼。贼乃大书帜曰古元真龙皇帝,合乐大饮。自成从献忠求皇陵监小阉善鼓吹者,献忠不与。自成怒,偕迎祥西趋归德,与曹操、过天星合,复入陕西。献忠独东下庐州。”此后,起义军声势日涨,焚烧朱明祖陵的行动,动摇了明王朝的根基。

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又烧毁了康陵、昭陵和定陵的地面建筑。

乾隆年间,明世宗永陵享殿的楠木被拆下来,用到乾隆裕陵的建设中去。

民国初年,明帝陵树木遭受明火焚毁。

建国以后,郭沫若等向政务院提交《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在激烈地争论与交锋之后,政务院领导批示同意。实际上,后来发掘了定陵而没有发掘长陵。定陵成为我国历史上政府主动挖掘的第一座皇帝陵墓。

清帝陵之毁

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的马兰峪,陵区有顺治皇帝孝陵、康熙皇帝景陵、乾隆皇帝裕陵、咸丰皇帝定陵、同治皇帝惠陵、慈禧的定东陵等,陵区有皇后、贵妃及皇室其他成员的墓葬150多座。在这些墓葬之中,慈禧的定东陵陪葬最丰,珍珠、宝石、白玉、翡翠、应有尽有,仅珍珠就超过了30000粒。

1900年前后,就有觊觎者盗窃东陵之物,毁坏陵墓树木情况的发生。

1926年,直奉大战期间,奉系军阀张宗昌率部占据东陵,对东陵大行抢夺,铜鹿、铜鹤、铜缸等器物被劫走,墓葬器物丢失很多。

1928年7月,孙殿英以军演为名,重兵围守东陵,驱逐守陵人员,夜间用炸药炸开定东陵和裕陵的墓门,破棺抢劫,陵墓器物全部失散。

《清陵被劫记》中记载了一位参与盗窃定东陵者的追述:“予时在谭师长部下任连长,守昌平东西陵一带。忽闻奉天军马团长勾合土匪谋变,孙殿英军弛至击破之,于是宣布戒严,断绝峪口各陵行人往来。自是年四月十五日至二十二日,以火药轰开陵道石门,搜获宝物而去,实则奉军并无叛变之事,盖欲籍故肃清奉军,独占利益,并借此戒严,塞断峪口,便发掘耳。”

此人讲述了当时开棺的情形:“将棺盖揭开,见霞光满棺,兵士每人执一大电筒,先为之夺,众皆骇异。俯视棺中,西太后面貌如生,手提长白毛寸余,有兵士大呼,速以枪杆横置棺上,防僵尸起而伤人,但亦无他异。”

只见“霞光均由棺内所藏珠宝中出,乃先将棺内四角所置大西瓜取出,瓜皆绿玉皮紫玉瓤,中羊切开,瓜子作黑色,霞光由切开处放出。西太后口中所含大珠一颗,亦放白光。玉枕长尺余,放绿光。其他珠宝,堆集棺中无算”。

结果“大者由官长取走,小者各兵士阴纳衣袋中。众意犹未足,复移动西太后尸体,左右转侧,悉取布满棺底之珠宝以去。于是司令官下令:卸去龙袍,将贴身珠宝搜索一空。乃曰:‘不必伤其尸体”。

这次盗墓非常彻底,不留遗物。“棺中珠宝尽,再索墓中各处殉葬之物。棺底掀转,现一石洞,中储珍宝亦尽取之。”

把墓葬中的东西搜索完毕后,“由孙殿英分配,兵士皆有所得。贵重大件用大车装走”。定东陵被无情毁坏。

同时,乾隆皇帝的裕陵也惨遭厄运。

抗日战争结束前后,当地有人趁乱作祟,盗掘了康熙的景陵、咸丰的定陵、同治的惠陵等墓葬。“(民国)三十四年十二月清三陵被盗:同治惠陵,棺两口。一同治,一陪妃,尸体俱面目如生。金棺前供桌上同治翠印一、金表一。棺内外珠宝、玉翠、金属等品,用麻袋装出,再用香炉量分,金子约二十余斤。”1946年4月22日的《世界日报》记载了这次清东陵被盗的情况。

猜你喜欢

帝陵陵墓墓葬
10 Facts You Should Know About Nanjing
河南渑池发现42座春秋戎人墓葬 形制与陆浑戎王墓基本一致
二里头遗址发现高规格夏代墓葬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礼制规范视域下唐代陵户的设置
金字塔不都是陵墓
浅论西汉帝陵制度
唐陵与宋陵神道石刻异同研究
南京六朝陵墓石刻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