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大水:壳资源依旧昂贵的悲哀
2009-11-04易鹏
易 鹏
和2008年末股市低迷时期不同,现在一个上市公司壳资源的开价基本都在3亿元以上,壳资源如此昂贵何尝不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种悲哀
最近ST大水董事会换届了,由一个熟悉资本运作远大于水泥经营的刘刚出任董事长。这种安排凸显了此刻ST大水现状的无奈,也许只有通过资产重组才有可能生存下去。ST大水2009年上半年的中报也显示,公司无一分钱营业收入,营业利润亏损3300万元,实现净利润亏损28万元。按照这个趋势下去,ST大水今年的亏损已成定局,明年“戴星”将成为必然。
对于ST大水来说,这家上市公司其实拥有水泥业发展的极好资源,要不也不可能让其能在12年前获得那么好的上市机会。水泥行业是需要大量煤和电的,而ST大水地处山西大同,坐拥煤电资源优势。遗憾的是,守着这么好的资源, ST大水的业绩却让人失望。2007年,借助政府3000万元的环保拨款,*ST大水勉强保“壳”;到了今年,因为母公司大同水泥集团的破产,ST大水主营业务已经全无。当前,国内水泥总产能达到17亿吨,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而市场需求大约在14亿吨,有3亿吨过剩。这种背景下,ST大水要想在水泥行业中东山再起,可能性微乎其微。
滑稽的地方在于,这个垃圾公司近两年竟然引起各方投资者的青睐,其中南京美强和山西信托是最接近于成功重组ST大水的投资者。像南京美强,重组ST大水的花费可能高达3.5亿元,用这么高的价格去买壳非常荒唐,但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确是平常事。其实不单单是ST大水这样,其他众多的ST公司同样吃香。和2008年末股市低迷时期不同,现在一个上市公司壳资源的开价基本都在3亿元以上,壳资源如此昂贵何尝不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种悲哀。
壳资源之所以有价值与我国对上市公司采取核准制有关。在这种体制下,一家公司通常从改制、辅导、保荐、审批、发募到IPO上市,不仅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准备过程,还要完成一系列繁琐的工作程序;同时,上市资格的最终获得还要受制于产业政策、上市额度与市场需求,以及地方、行业利益平衡等各种因素影响,所以上市公司的资源是种相对稀缺资源。既然稀缺,就有了价值,一个垃圾上市公司的壳资源需要数亿元购买就不奇怪了。因此,中国公司上市早点从核准制走向备案制,是直接降低ST壳资源的最重要的办法。
当然,壳资源走俏还和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不规范有关。很多机构或个人投资者重组ST公司的根本出发点,并非是要做强、做大上市公司的业务,而是利用目前中国股市发展阶段的不成熟,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利用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地位和优势从股市里面千方百计地圈钱,常常能够实现非常大的资本收益。比如控股熊猫烟花的广州攀达,2005年入主熊猫烟花时只投资了1.2亿元现金,在4年时间没有帮助熊猫烟花做大做强过主业,但通过资本运作,最近光减持就套现了2.08亿元,而且剩余持股市值高达11.8亿元。通过入主上市公司实现如此高额的回报,能不让人对上市公司的壳资源垂涎欲滴吗?
此外,漫长的退市机制给了众多ST公司寻找重组的时间和机会。如果退市的要求更严格点,时间更短点,众多ST公司可能不敢再待价而沽,导致ST壳资源过高,最终“劣币驱逐良币”。
ST公司的壳资源昂贵原本就是一个怪胎,要想使中国资本市场取得更长远、健康的发展,必须让这一怪胎没有生存的土壤。为此,从监管层和社会各界都应该承担起责任,进一步推进改革,兴利除弊彻底割除痼疾。什么时候像ST大水这样的公司真正不再具有价值,也许才是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成熟的一个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