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认知理论应用于英语教学的探索

2009-11-04夏金玉池丽霞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习语容器隐喻

夏金玉 池丽霞

隐喻是我们熟知的一种语言现象。它曾经被认为是纯粹的修辞,而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指出隐喻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重要认知方式和思维手段,它不仅广泛存在于语言之中,也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目前,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学工作者已经开始对隐喻进行应用性研究,特别是在隐喻理论对语言教学的促进作用方面,提出了隐喻应该被视为二语习得的高级目标。

一、隐喻的认知理论

1980年Lako和Johnson推出了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在书中,他们以“概念隐喻”形式提出了隐喻的认知理论。Lakoff认为,“我们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日常概念系统,其本质基本上是隐喻性的”;隐喻无处不在,“隐喻性语言是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这种新的隐喻观否定了将隐喻仅仅视为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段的传统看法,指出了隐喻实质上是人类思维与认知的重要方式。简言之,概念隐喻是参照一个知识领域去理解另一个知识领域的过程,是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一组映射。源域通常是熟悉的、具体的实体领域,目的域通常是不熟悉的、难以定义的抽象领域,隐喻就是这两者之间的桥梁,是客观世界与人的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的确,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概念来认识、思维那些陌生的、无形的概念,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这正是Lako倒是出的“概念隐喻”理论的内涵。可见,人类的认知体系首先是一个充满隐喻性思维的体系,而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隐喻能以已知喻未知,以简单喻复杂,以具体喻抽象。

二、隐喻应用于英语教学的研究回顾

在我国英语教学领域里,有关隐喻认知功能的应用研究还不多。庞继贤和丁展平曾撰文讨论过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尝试把Cameron构建的隐喻应用框架即理论层次、处理层次和神经学层次应用于外语教学;王寅还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的问题;蔡龙权也提出了把隐喻陛表达作为一项外语交际能力的设想。这些研究都表明积极主动的隐喻意识对语言学习非常重要,而且会明显影响学习的效果,但研究成果目前仍未普遍应用。鉴于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英语习语教学、阅读教学和文化教学三方面探讨该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从而进一步揭示隐喻对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

三、隐喻的认知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笔者通过研究分析和教学实践发现,在英语教学中,习语、阅读、文化问题的理解和掌握,都可以通过隐喻的方法来实现。这种方法的最大优势在于,很多难以理解的语言现象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从而使语言学习变得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1隐喻与习语教学

研究发现,大多数以英语为母语者平均每星期约说七千个习语。习语使用的这种普遍性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得不重视习语,学习者是否能够流利地使用习语也往往被看作是衡量其外语地道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而调查表明,我国学生在所有类型的词汇知识中,习得“词语搭配”(习语为其中的一类)的速度最慢,效果也最差,其根源在于习语的意义不能直接从字面推导出来,语意难以理解。

根据隐喻的认知理论,习语的比喻意义是可推导的,并非完全任意的,因为“大多数习语都属于隐喻的范畴”,隐喻是习语的一种重要认知机制。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讲授习语的过程中,可以尝试通过挖掘习语背后的概念隐喻,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习语意义的根源,从而在习语的字面意义与整体意义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比如教师在讲“hit the ceiling(极度愤怒)”时,可先从隐喻角度解释其意义根源:在西方人的概念系统中,习惯把人的大脑比作一个容器,而大脑中的愤怒就如同是容器中热的物体,当人生气的时候,容器中的“热”会上升,当人变得极度生气的时候,容器中的“热”就几乎无法控制,甚至撞到容器的顶部,因此正是因为有了“大脑是容器,愤怒是容器中的物体”两个概念隐喻,才有这个习语的产生。继而教师还可以补充讲解另外几个表示极端愤怒的习语“go through the roof”,“blow one's top”,“flid one's lid”,因为它们和“hit the ceiling”源于相同的隐喻。通过这样的讲解,习语的意义不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每个习语也不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可以以概念隐喻为基准归类成组。那么,习语的理解和记忆不再会是难题,使用的准确性也将会有明显提高。

2隐喻与阅读教学

隐喻普遍存在于各种文体,它不仅是词义发展的催化剂,也是语言结构组成的动因之一。隐喻具有表象性、情意性、内容丰富与解读自由等特征,因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英语思维的精髓以及其地道的语言形式。

对于英语文章中出现的隐喻性的语言,虽然没有生词,学习者却也往往不知所云,其实它们都是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此时,如果教师能先引导学生挖掘句中蕴含的概念隐喻,再进一步剖析句子的内涵,其意义便会轻松地浮出水面。

类似的隐喻性语言在文章中几乎随处可见,它不仅是表达篇章思想内容的重要手段。有时甚至可以超越词句层面,成为篇章的组织线索。隐喻的衔接方式不但有表层的、显性的一面,还有深层的、隐性的一面。这种衔接借助隐喻机制构成要素的前后关联性而将篇章衔接在一起。因此,无论是对句子的理解还是对整篇文章的理解,隐喻都能帮助读者更为有效地把握语言的内涵,提高阅读的深度。

3隐喻与文化教学英语教学必须同时教授文化,这已是英语工作者的共识。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隐喻是人类语青中最能和文化产生紧密联系的一部分,因为隐喻源自文化,构成文化,又能深刻地表达和传承文化。所以笔者认为,通过分析隐喻进行文化教学是可行的。

首先,在涉及文化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以隐喻为导入方式。比如在介绍英国的地理环境时,可以先讲英国人习惯以鱼喻人。

其次,通过区分与中文存在明显区别的隐喻来体验中西文化的差异,也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文化教学策略,因为相似性的内容容易掌握,而不同点才是最容易混淆的。比如在汉语中常常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迅速发展和大量产生,而英语中用的却是“mushroom',因为英国不出产竹子,蘑菇倒是繁殖茂盛。再比如英语里“Mike is a pig'的意思是这人很脏,而汉语的“迈克是猪”却是在说这人很蠢,之所以有此差异,是因为“猪”在东西方文化中的概念内涵不同,其隐喻意义也就不同。可见,通过这种隐喻对比的方式来讲授文化,无疑会使教学更加深入浅出,并且能够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将隐喻引入认知领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语言学习和理解的新方法,为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隐喻认知教学生动形象,既能合理解释大量语言习惯,又有助于学生透过文字表层把握语言深层内涵,捕捉蕴含的文化信息。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必须熟练掌握隐喻认知理论,并要长期系统地积累典型隐喻,然后才能将其游刃有余地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去,从而有效地启发学生进行隐喻性思维,拓展其语言习得手段.进而促进其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

猜你喜欢

习语容器隐喻
Different Containers不同的容器
《活的隐喻》
难以置信的事情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