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于《白鲸》中人物形象的解读

2009-11-04岳靖凡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白鲸圣经

岳靖凡

摘要:通过对《白鲸》中对于捕鲸及复仇的描绘,会发现作品中有大约半数人物能在《圣经》中找到原型,且与其原型有着极为相近的人格特征。例如,船长亚哈,水手以实玛利等都是对圣经中人物原型的体现。这对于小说人物进行原型式解码成为准确理解作品主题的前提。通过对这三个形象的解读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把握《白鲸》的真正主题。

关键词:麦尔维尔;《白鲸》;原型人物;圣经

引言

《白鲸》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代表作。小说以19世纪前期美国人的捕鲸生活为背景,借水手以实玛利之口,讲述了“裴廓德号”船长亚哈带领水手追杀白鲸的故事。:以实玛利前往美国东北部的南塔开特小岛,上了 “裴廓德号”捕鲸船,这艘船的船长亚哈是个50多岁的健壮老头,不幸在上次航程中被一条名叫“莫比一迪克”的白头鲸咬断一条腿,从那以后就郁郁寡欢,有时甚至蛮横而颠狂。“裴廓德号”离港几天后他才露面,不久就公开了心存已久的复仇意图,宣布他此次出海的唯一目的就是杀死白鲸。为此,他不顾大副斯达巴克的善意劝阻,在袄教徒费达拉的支持下,孤注一掷,强迫大伙作环球航行,最终在太平洋与白鲸相遇并展开三天激战,结果恰如以实玛利出海前所遇老水手以利亚的预言,白鲸虽然被刺死,亚哈与“裴廓德号”亦落个船破人亡,只有以实玛利意外活命。故事高程迭起,曲折离奇,尤其是对于人物思想活动的描写----通过这三个形象证明了邪恶是事实存在的,而以有限的人力是无法抗拒的无限的邪恶势力。

下面是对这主要的三个人物的形象分析:

1. 船长亚哈——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

船长亚哈一直都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被一种莫名的强大力量所征服并一心要向白鲸复仇。看似癫狂的外表之下那坚强的复仇决心却恰恰是当代美国人民的愿望和决心的体现,而这种精神也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然而,对于那些环保组织和倡导绿色革命的人们来说,船长亚哈应该是他们在文学作品中的主要的抨击对象。船长亚哈的疯狂使世界的读者们印象深刻,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当代的美国人民奋进,但他消极的一面也不得不提,那就是船长亚哈也是二战期间盛极一时的捕鲸业的倡导者在文学作品中的原型----鲸鱼骨做的假腿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主要论述的这三个形象之中,船长亚哈是最引人注意的。首先的是因为他的名字。亚哈是一个悲剧典型,他的厄运与其邪恶地预示着悲惨结局,他的原型是《旧约·列王纪上》所载古以色列民族分裂后北方以色列国第七代国王亚哈,可以说,亚哈王的命运注定了亚哈的命运,而亚哈王的性格就是亚哈性格的“基因”。一方面,亚哈体现了其“原型”有计谋、有才能的一面。亚哈王作为统治者,与绯尼基人联姻娶西顿王之女耶洗别为妻,同强大的犹大国恢复和平外交,又在亚兰都城大马色设军队防备亚述人,从而稳固了周边局势。他曾带兵以少胜多打败进犯的亚兰人,并以饶恕亚兰王为条件,在大马色设立集市,长期获取利润。经历了40年捕鲸生活的亚哈船长同样不乏机智与勇敢,而且相当讲究商业效益。只是在率领“裴廓德号”最后一次出海时,他才置一切于不顾,把机智与威猛用在了满足复仇的私欲、处理与下属间紧张而微妙的关系等方面,使机智成为阴险,威猛成为可怕,优点成为助封为虐的帮凶。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亚哈继承了其“原型”的读神性格。在《旧约》中,亚哈王的故事往往被看作“上帝报应说”的实例,人们更注意的是他不敬神的恶的一面:他娶耶洗别为王后,随她敬拜巴力神,为巴力建庙立像,任耶洗别残害耶和华的先知,又放走耶和华的仇敌亚兰王,这些行为都与犹太教信仰格格不入。亚哈船长较亚哈王更甚,身为基督徒却祟拜火,像波斯袄教徒一样迷恋与火有关的光、太阳和夏辰,当“裴廓德号,在日本海遭受台风雷电袭击、船上三根桅杆被燃着时,他声称自己是“火神的真正孩子”,析求火神保佑,但又叫嚣对火神的真正崇拜就是蔑视它。他蔑视一切神灵,这种傲慢与基督徒的谦卑精神背道而驰。从这看来,走向毁灭是注定的,正式因为他的孤绝和骄傲,他的不可一世逐步奠定了他的悲剧结尾。再次,麦尔维尔笔下的亚哈也有很多的雏形,例如,撒旦,里尔王等等,而根据这些所谓的文学雏形,船长亚哈的命运其实早已是注定的。正如麦尔维尔在《白鲸》中一直试图要阐述的一个主题---异化,并从几个不同的层面进行分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而在这几个人物形象中,船长亚哈是对这一主题最好的阐释。不难看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倾注如此多的笔墨在船长亚哈身上。

2. 年轻的水手以实玛利

当所有的读者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船长亚哈的身上时,船长亚哈的光环似乎已经盖过了作者赫尔曼·麦尔维尔笔下的任何一个角色,然而年轻水手以实玛利却以其自己的态度首先赢得了一些环保主义者的好感。也许正因为如此,以实玛利成了《白鲸》中唯一一个没有疑问的角色——无法理解这个世界,不懂人的意愿与自然界力量形成的较量。所以对于早期的读者来说,疯狂的船长亚哈是一种折磨,不懂世事的以实玛利也未尝不是一种折磨。

但这看似平凡无奇的以实玛利却是着架在来现实世界和船长亚哈的黑暗世界之间的桥梁,成为在《白鲸》中船长亚来说一个最好的陪衬。就我们所知,善和恶是不可能分开来单独谈论的,没有善就没有恶;但也没有纯粹的善和纯粹的恶。船长亚哈和水手以实玛利就是恶和善的代表,但也并不完全是。在文章之初,以实玛利的好确实赢得了一些环保主义爱好者的拥护,但也不难看出以实玛利身上的善其实是为了迎合某种需求所呈现的,而这其中却透漏出了邪恶一面:在船上,所有的船员都对船长亚哈的复仇心理看在眼里,包括年轻水手以实玛利,船长的决心,船长的骄傲,船长的仇恨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整体船员的心理。而水手以实玛利正是因为船长的疯狂而对船长亚哈心生恐惧,相反则认为自己本性是善良的。这种恐惧心里不正是邪恶的一种体现吗?

3. 白鲸莫比-迪克

白鲸莫比-迪克的名字贯穿了整篇文章,但真正的出场只有故事在高潮阶段。所以白鲸的名字莫比-迪克和其意义留给了读者们更多的疑惑和不解, 但也正式因为这种疑惑才引起了读者更大的兴趣的好奇来试图发现它的秘密。这也正是白鲸的作者麦尔维尔留给读者们的一个悬念。

那么——白鲸莫比-迪克是否代表了邪恶的力量?在船长亚哈在寻找白鲸复仇之时,他认为白鲸就是邪恶的化身,他是来铲除邪恶,所以他倾注全力追捕白鲸为的就是与邪恶势力做斗争。看似符合逻辑的情节,而在故事的结尾,他却败给了邪恶的化身---白鲸。我们都深知一个道理,那就是邪永远也不能胜正。而此时,故事的结尾已经让读者很难分出谁是谁非,正如我们所知,善和恶是并存的。而船长亚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文中亚哈的一位老朋友曾说过:亚哈也有他自己的人性化的一面。所以我们也不能很肯定的说船长亚哈是善还是恶,或白鲸是善还是恶。因为白鲸对人类来说有攻击性的,但同时人类世界与白鲸世界而言又是神秘的,它的攻击性都是出于自我保护和生存的本能,并没有善和恶之分。如果单一将其中任意一个形象定义为善或是恶都是片面的解读了这篇文章。

结论

作者赫尔曼·麦尔维尔通过对上述人物的精心刻画,并成功得体地引用圣经原型的作为写作的基础。,这使小说人物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原型”人物的某些特质,进而在另一个能够自我发展的空间得以丰富和发展,并使作品本身延续和发展了圣经原文的宗教意蕴。由此,我们可以把亚哈看作人类罪恶力量的代表或邪恶人性的化身,其他人物或抑恶或助恶,对亚哈都是某种渲染与烘托,而亚哈的仇敌白鲸,作为神秘的超自然的存在物,则应看作上帝用来惩治邪恶的使者,白鲸与亚哈的斗争就是“服从神意与反叛上帝之间、善与恶之间、欲望与抑制之间的冲突,因而,建立在宗教寓意之上并超越宗教寓意的对一切非理性之罪与恶的批判,就成为作品的主题所在。在当今时代,这一主题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Brook, Van WYCK. The Times of Melville and Whitman New York: E.P Dutton and, Co., INC, 1974.

[2]Clark, Harry Hayden. The Rise of American Novel New York: American Book Company, 1984.

[3]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The Readers Companion to World Literature New York: Calvins Brown,1956.

[4]Lentricchia, Frank. Lucchesi and the whale-“mad Ahab of Reading” Londoon: n.p.1975.

[5]皮建华.《20部美国小说名著评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85页。

猜你喜欢

白鲸圣经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大号“白鲸”
“大”白鲸
喜爱音乐的白鲸
和白鲸零距离
与鲸共眠
绵羊说
来自人名的英语词汇之圣经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