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梅园新村之行》一文之弊
2009-11-04葛稳罡
葛稳罡
摘要:郭沫若先生的《梅园新村之行》一文,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精讲范文选入多种语文教材。但这篇文章在文学常识、修辞表达、谴词造句等方面都存有一定的弊病。作为一篇语文教材的精讲范文来说,这是不容忽略的。
关键词:郭沫若;《梅园新村之行》;弊病
《梅园新村之行》一文是郭沫若先生在一九四六年写的一篇访问记。该文颇有影响,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精讲范文选入多种语文教材。笔者在教授这篇文章时,作了细心地研读,发现该文存有弊病。现指陈出来,与语文界同人商讨。
《梅园新村之行》一文的弊病主要集中在第五自然段和第十一自然段。
先看第五段:
梅园新村的名字很好听,大有诗的意味,然而实地的情形却和名称完全两样。不仅没有梅花的园子,也不自成村落。这是和《百家姓》一样的散文中的散文……
这里作者是想用《百家姓》来喻梅园新村布局不规整,杂乱无章。但这个比喻句是有问题的。古人以形式上用韵与否把文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韵文,一类是散文。用韵的则为韵文,不用韵的则为散文。唐代以来,文人达成共识,把虽未必用韵但句式整齐、多用偶对的骈文也不当作散文了,形成了骈、散的区别。此后,随着“传奇”、“话本”、“小说”“剧本”等文体的出现,散文的外延日趋狭窄。尽管长期以来人们对散文概念的界定莫衷一是,乃至有点模糊,但有一点是古今一仍贯之的,那就是“韵”和“散”是有根本区别的,二者的界限也从未模糊过。《百家姓》成书于宋代,是古代流传极广的蒙学读物。它将常见的姓氏汇集成篇。通篇由四字一句的韵文组成,像一首整齐的四言诗,极便于诵读和记忆。为便于说明,现摘录几句如下: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成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
显而易见,不论从哪个角度考查它都应该是韵文,而非散文。如果这也能算作散文,那天下就无文不“散”了。
此外,从文意来看这个比喻也很不恰当。如果梅园新村的布局真如作者所喻“和《百家姓》一样”,那应该排列整齐,很像村落,何以“也不自成村落”呢?
再看第十一段:
但是,轩昂的眉宇,炯炯的眼光,清朗的谈吐,依然是那样的有神。对于任何的艰难困苦都不会避易的精神,放射着令人镇定,也令人乐观的毅力。我在心坎里,深深地为人民,祷祝他的健康。
这段话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其弊有三:
一、搭配不当。第一句话中“眼光”可以和“有神”搭配,而“眉宇”、“谈吐”和“有神”搭配则说不通。
二、主语不明。这段话从行文看,共三个完整的句子。结合全文可知前两句描述周恩来的神情,最后一句表白作者自己的心愿。但就本段而论,前两句主语不明。尽管从字面上看,“眉宇”、“眼光”、“谈吐”可算作“主语”,但谁的“眉宇”、“眼光”和“谈吐”没有交代。第二个长句则由于介词“对于”使用不当,犯有主语残缺之弊。这里既没有承前省,也不存在蒙后省,这是个典型的病句。
三、点逗不恰。这一段第三句话中间的两个逗号点逗不恰。主语和谓语之间、状语和谓语之间用逗号逗开,这本是符合语法的。但是,若把主语(“我”)和状语(“在心坎里”)逗到一起,而反让状语和谓语隔开,则不合语法规范。这句第二个逗号将状语“深深地为人民”与谓语“祷祝”逗开,而主语“我”又没移到“祷祝”前,所以,整个句子读起来感觉很别扭。倘若去掉这两个逗号,句子虽略显长赘,却没有什么语病,表达上似乎也要清楚些。
以上这些,是我在《梅园新村之行》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该文的几处弊病。诚然,瑕不掩瑜,郭沫若先生的这篇文章总体看来确有诸多优点值得学习,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我想,作为语文教材的精讲范文来说,这篇文章在文学常识、修辞表达、谴词造句等方面都存有“硬伤”,这势必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笔者以为以上指出的这些弊病是不应被忽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