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职业教育特色研究

2009-11-03张晓东

职教论坛 2009年22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职业教育特色

摘要:文章从纯学术的角度探讨了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后方的职业教育发展特色。在战争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国统区职业教育,其特色主要表现为:在办学目标上,优先为抗战服务;在办学体制上,政府、企事业、社会共建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办学思路上,与国统区大后方地方建设相结合,发展特色职业教育。

关键词:抗战时期;国统区;职业教育;特色

作者简介:张晓东(1966-),男,河南叶县人,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史、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22—0061—04

作为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其功能的发挥始终与时代的脉搏息息相关。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中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短时间内大部沦陷,而西南、西北广大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现实造成了“民气有余,民力不足”的局面。如何发展这些落后地区,为抗战提供物质和技术人才保障直接关系到我国抗战的前途。为此战时教育必须承担起重要责任。适应战时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需求,以支持抗战、充实抗战、发展抗战为目的。而战时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国统区职业教育则承担着训练抗战需要的各种专门技术人才的重任,这是由当时军事建设上需要的服务于抗战这一最重要的任务决定的。因此战时国统区的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专业设置、教学方式方法上及时加以调整,突出了抗战特色。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办学目标:优先为抗战服务

大后方各省职业教育的方针和培养目标都首先强调为抗战服务,为战时培养急需人才。战时军工生产与后方建设、物资开发十分紧迫,对各种物质的紧急需要,靠后方的传统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由于技术落后。不仅削弱了国防力量也阻碍了经济发展,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我国钨矿占全世界产量百分之八十以上。事业的丰富,在现代军需工业上价值之高,我们却不能利用以发展经济,以增强武力;农业方面如四川的柑橘,产量极多,品质方面不如舶来品之美。事实上,美国柑橘最先是由宜昌带去的橘种,不断地加以改良,现在品质上,无论色味香多在国产柑橘之上”。面对这种技术落后的现状,为应对抗战需要,国民政府强调优先发展与军事和经济有关的技术教育,以满足当时的最迫切需要。为此目的在设校及专业设置上都倾向于军事和经济方面。

首先,国民政府依靠学校和军工企业直接培养军事技术人才,直接参加战斗和武器生产,为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和后勤保障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促进武器生产,战时兵工专科、兵工技术学校培养了大批战时急需的兵工技术人员和工人。许多大型兵工厂设有技工学校。培养艺徒。如五十厂的兵工署第一技术学校、二十四厂的第八技校、三十厂的第十技工学校等,为我国兵工业培养了大批的产业技术工人。促进了兵工生产的规模和质量提高。

其次,国统区优先发展和军事有关的各类职业教育,增强抗战的整体实力。除了工科职业学校得到加强外,又加快相关专业的发展速度。1937年,教育部指定“规模较备”的工科职业学校13所,根据设备人才办理测量、公路、汽车驾驶、机械、电讯等训练班;1938年又指定在四川的“国立中央工校、重庆高工、大公中华职校办理车工、钳工、模工、铸工、锻工、汽车驾驶及修理、机械、电讯等训练班。计训练学生170人”。在教材建设上。先就和军事密切相关的土木、机械、应化、电机四科先行编订教材,而设备标准先行公布了护士、助产、土木、电讯、机械等科,从以上国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来看,战时职业教育首先是满足和军事密切相关行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优先为这些行业提供技术人才,如中国当代电信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蔡金涛所回忆的那样:当时“国难当头,一切为了打击敌人。在桂林四川会馆地质所李四光所长主持下,我和内迁的物理所成员举办了两期报话人员培训班,为前方输送了200多名报话人员分配到广西的抗日前线”。

最后,根据战时需要设科。战时因文教机构和工厂企业聚集在后方。需大量建房,加之敌机轰炸,造成大量的建筑物倒塌。使土木工程大增,为适应需要,教育部于1940年指定中央工业专科职业学校、国立同济大学附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等9所基础院校“增设中等机械、电机技术科”;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日军的狂轰乱炸与封锁。使国统区的铁路、公路损毁严重,运量递减,川江航运日益成为大后方交通运输主干,当时军队运输、军粮调拨、生产、生活所需物质都是严重依赖水运,因此加快水运建设,推广水利教育又成为当务之急,教育部在给四川等省教育厅规划办理水产职业教育时强调:“查水产教育,不但为造就渔业生产技术人才,且有培养水上操作人员,防御敌人入侵、维护海权之作用”。因此1943年教育部与水利委员会拟订《指定职业学校设置中等水利科办法》指定办理土木科有成绩的职业学校创办水利科:1944年抗日战争接近胜利的时候,为加强战后海防,教育部要求沿海沿江各省市办理海事职业教育,海事教育的重要性被国民政府一再强调:“吾国海疆辽阔。江河纵横,而海防、海运、海产各事业,均极落后,海事教育之设施,尤有寥若辰星之慨。以至门户洞开。海权旁落……现在我国胜利在望,此设施尤宜迎头赶上,力谋建树”。从这些职业教育科目的创办来看。虽然比较匆忙,但是它是在战争的环境下做出的有益调整,其目的在于满足当时抗战和实际生活需要。

抗战时期优先培养和军事相关的职业技术人才,适应了国家当时的中心任务,使职业教育解决现实问题的特性以为抗战服务的特殊形式表现出来,在那个艰苦岁月里职业教育为抗战服务的特色得以充分体现,

二、办学体制:政府、企事业、社会共建

大后方成为国民政府“抗战建国”的基地,各项事业的发展,技术人才需求急剧增加,西南、西北各省农工各业不发达,技术人员极为有限。迁入的生产工厂由于技工不能随厂迁入,造成技工的极度匮乏:另一方面现代工农各业在这些地区迅速发展。靠传统方式培训的技术人员已不能适应机器工业发展的需要,“技工荒”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为扭转这种局面,政府、企事业、社会共同兴办职业教育,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各种力量积极参与,相互配合共建职业教育的局面。

国民政府和后方各省为发展职业教育,不论在政策制定、资金的支持、学校的管理、社会的引导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国民政府还积极重点筹办国立职业学校,在战前4所的基础上,抗战时期另建15所国立职业学校。另外国民政府又在国立专科以上学校附设职业学校28所,101个班。通过设立国立职业学校,国民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原

则得以执行。对各省市、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兴办职业教育提供了方向性的引导。后方各省市也承担起了兴办职业学校的重任,投入大量资金。兴办职业教育。如1944年重庆市共有教育经费八百万元。将以其中的三百万元在江北兴建职业学校一所。

企事业单位不仅是培训单位,也是职业培训的受益单位。因此积极参加和支持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事业中,不论是配合政府还是独自举办职业培训,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如民生公司的卢作孚在公司里大办实业教育与培训,实现其“企业既学校,且是最实际的学校”的理想。他在公司实行“金员训练”和“全面训练”,对公司所有的人,包括高级职员。都需不断培训和提高。培训内容不仅有业务技术课,又有思想教育课,实行“德、智、体”全面训练,并把职业道德——“民生精神”的训练放在首位。卢作孚成功地把办教育和办实业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人才,重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民生精神”成为我国近代最成功的企业文化。对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仍有积极意义。又如新亚化学制药厂抗战爆发后迁往西南大后方,一方面大力延揽高级人才。另一方面自行培训员工。1939年1月间创办广澄药学高级职业学校,前后十数年间,该校培养的大批毕业生,不仅充实了本企业的技术力量,而且为进一步开拓本国民族制药工业输送了大批有用人才,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新亚企业各类技术人员已占到全部员工的十分之一。

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社会团体和个人也表现出对职业教育前所未有的热情,他们出于技术兴国、抵御强暴、为改变我国落后面貌的爱国心,在饥饿和炮火连天的环境中为发展职业教育奔走呼吁。有些著名的科学家不仅以自己的学识为抗战做出了贡献,而且带动培养了一批青年技工。如中国现代物理学家严济慈在抗战爆发后,四年内先后制成1000多具无线电收发报机稳定波频用的水晶震动器,300多套步兵用五角测距镜和望远镜,还培训了一大批青年徒工。由于他对抗战所做的卓越贡献。被国民政府授予胜利勋章。

三、教学过程:注重实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为适应抗战的需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实用人才,各职业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纷纷制定实习、实训培养目标。完善实习设备,扩充实习课程,探索新的实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生产劳动技能。

首先,在学校内部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完善实习环节。广西省立柳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根据本地实际编写农业教材,加强农业教育的针对性。为加强对学生实习工作的领导,设立实习处“专项学生各项实习计划、指导、督察及奖之责,训练学生”。在实习方面进一步创新。除了设立牛舍、畜舍外。实行“村生活团制”。即把学生的住“舍”改成“村”。建设住宿地,相同专业的一班学生住在一个村里,作为学生的生活中心,学生的整个生活几乎都在村里,同时村也成为训练学生的重心,村内设备齐全,成为学生学习、经营实习活动的基地。这种制度把学生的学习和实际生产结合在一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广西省立平乐实用职业学校的校歌中写着:“用我脑。用我手,大家努力生产毋居人后,我们努力是为国家,为民族,要大家衣食自给自足……”此外,学校还通过农学实验和田间工作交替进行的方式,加强实习和生产教育。学校设有大量的实习设备,不仅有120亩的农场,而且拥有各式各样的农具和纺织工具,并配备若干技术工人作为学生的实习指导,使学生通过劳作经营和开动机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

此外,职业学校还积极和企事业单位加强联系,施行“建教合作”,锻炼、提高学生对所掌握技术的应用能力。为推动职业教育和企业联系,1941年教育部与经济部订定《公私营工厂矿场农场推行职业补习教育并利用设备供给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办法纲要》。要求“公私营工厂矿场职工人数在500名以上,农场职工在300名以上者,应于一年内举办职业教育:其人数在200名以上者。应督办理或联合数厂办理;其在200名以下者,由附近教育机关办理巡回职业补习班,定期分赴各厂训练;公私营厂矿供给学生实习时。得另设实习场所。供给学生练习”,这样生产企业利用原有的技术工人及农场设备扩大了职业教育的规模,也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场所,通过“建教合作”拉近了教育和生产单位的联系。使教育从课堂走向生产车间,职业教育的实用性进一步具体化和现实化。

四川省高级制革职业学校称得上是“建教合作”、学习和生产相结合的典范。为改变中国没有良好的制革工厂。造成外国从中国进口生皮,制成熟皮又转售给中国,使我国遭受巨大损失的局面,四川省特创设高级制革职业学校,造就制革人才,以供国家需要。1937年四川省建设厅与教育厅补助华西大学理学院化学系钱款九千元,建设实验制革工厂两所,以“供改进四川皮革之用”,又于1940年再补助三万元。进一步完善设备,并聘请制革专家担任厂长,三机关合组委员会管理该工厂,作为高级制革职业学校的实习场地。该校在教学方法上,施行“学”、“用”结合,学理与工厂实练并重。所有学员,在课堂为学生。进工厂则为学徒,一切均须自己工作,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使学生毕业后。具有制革的学识和经验。

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重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改变了“商自为商,学自为学,商鼓胶柱之瑟,学成面壁之谈,商以经济自诩,学以理论见讥,隔膜相视背道而驰”商(企业界)、学(学界)相隔的局面。工业界和学校的合作,不但加深了二者的联系,也使工业界了解到哪些是自己的特殊需要,从而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训练计划:学校则从合作中了解到哪些职业需要、哪种训练和知识是急需的,从而使自己的课程设计更具针对性,工业界和学界的合作日益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成为职业学校提高教学有效性和实用性的一种重要方式,反映了职业教育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本来之意。

四、办学思路:与国统区大后方地方建设相结合,发展特色职业教育

由于历史和环境原因,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大部分地区自然经济一直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为发挥地方优势。克服经济水平整体低下的制约,大后方各省市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和各省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调整职业学校和科目设置,依靠技术发展本地优势产业,在和各省市相结合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色,达到了以最有效的方式发展地方经济的目的,取得明显效果。

职业教育和地方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是重庆,作为大后方地区政治和工商业中心。重庆贸易发达,“中央机关”林立,抗战全面爆发后,为其服务的工商人员、统计、会计、服务性质的护士等专业人才需求大增。为适应这一特殊需要,战时的重庆职业教育把商业、会计、护士等专业作为发展的重点,这和其他省份具有明显的差异。以1947年重庆的20所职业学校科目设置的具体情况来说明,这些学校大部分都是抗战时期创办的。在20所职业学校中设农科者只有一所,而设会计科的学校达到9所,商业和护士设科的学校分别也有5所、4所。这充分反映了战时重庆作为政治、金融中心的特点。职业教育在抗战时期所培养的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对于强化战时重庆的政治中心地位和领导全国抗战功能的发挥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广西省政府在制定职业教育措施时提出:“以本省的社会生活的需要为职业教育的原则,重点办高级或初级农工职业学校,以适应战时人民生活的需要。同时办各种短期职业训练班”。中日战争的角逐其实是经济实力的角逐,作为大后方的广西要求为抗战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持,开发广西只有从本省最有条件的和抗战密切相关的工、农、医等业出发,这不仅是为了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抗战的需要。因此广西对工、农、医、商等传统行业职业教育非常重视,资料统计显示。工、农、商、医等四类职业教育在整个正规职业教育中占据主要地位(详见下表)。这与广西其他各行业不发达的状况是一致的。

贵州省的职业教育体现了“职业教育之设施与本省生产建设及卫生事业相配合,职业学校之设科与地方环境及人才需要相适应”的特点。为开发本地丰富的农业和林业资源,改善贵州苗族等少数民族低劣的卫生状况。培养发展农业、林业和卫生事业的技术人才成为贵州努力的重点。贵州省在充分结合本地实际的基础上。把大力发展农业、林业和医事职业教育作为重中之重。1947年贵州有职业学校10所。而与农业、林业和医事有关的职业学校达到8所。通过改善优势产业的技术水平,使贵州省经济条件得到很大改观,也成为贵州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状况的有效途径。

国统区后方各省市根据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地、有重点地发展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优势,使技术对经济的发展与推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不仅各省重点不同。特色鲜明,而且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发展自己,推动了各省市的发展,为持久抗战提供了强大的后方支持。也充分显示了职业教育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价值。

责任编辑肖称萍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职业教育特色
论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与传播
从《电影与播音》回望抗战时期川渝电化教育的发展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抗战时期迁黔军事院校体育活动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