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神话 一种精神
2009-11-03沈洋
沈 洋
中国体育界有很多世界冠军、奥运冠军和冠军队伍,但即使最耀眼的星光,都不会掩盖一支队伍的光芒——中国女排。作为中国体育的王者之师,一代代的女排姑娘始终是中国人关注的焦点,这种关注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女排“五连冠”开始延续至今,“女排精神”已经成为一种贯穿于社会各个领域的励志标杆。而作为女排人,她们承受着的一切,既是巨大的光荣,又是绝对的挑战。
回望中国体坛30年,没有人会忘记中国女排。从1980年开始,中国女排在国人心目中已不仅仅是一支球队,而是完全演变成了一个符号、一种精神,可以说,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女排的年代。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可能会认为这种表述有些夸张。因为那段记忆,语言文字已很难准确传达,就如同中国女排取得的难以想象的成绩一样。1981年至1986年期间,中国女子排球队在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上蝉联世界冠军,成为世界女子排球历史上第一支连续五次夺魁的队伍,将国人对女排的推崇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五连冠”的光环,让中国女排一度成了那个年代几乎所有人的偶像,女排姑娘们也已经完全超越了普通运动员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第一次赢得世界冠军时,中国女排还是一匹黑马。1981年11月,中国女排以亚洲冠军的身份参加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排球赛,一路过关斩将,决赛中以3∶2战胜了号称“东洋魔女”的日本队,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被这个巨大的喜讯震惊了!刚走出“十年浩劫”的阴霾、一腔热血准备“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中国人面对这一喜讯,第一反应不是欢笑,而是百感交集、喜泪盈盈!
当时,《人民日报》刊发了题为《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中国赢了》的评论员文章,其中写道:“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女排夺冠的意义就此上升到了激励民族精神、推动全面建设的高度——不是中国女排赢了,而是中国赢了,这样下去,之后必有大赢和全赢。《人民日报》专门开辟了“学女排,见行动”的专栏,女排队员的形象上了邮票,上了日历,还发行了纪念币、纪念章。女排的拼搏精神激励着那一代的人们努力工作,奋发图强!
一鸣惊人之后,中国女排在1982年第九届世锦赛上的胜利就要艰难很多。当时,中国女排是带着负分进入复赛的,形势十分严峻。主教练袁伟民果断起用年轻队员梁艳、郑美珠,替下周晓兰、陈招娣。在以3∶0轻取古巴,赢得了扭转战局的关键一役后,中国女排又以3∶0战胜当时的苏联队,杀入四强,并最终在与东道主秘鲁队的冠亚军决战中以3∶0完胜,获得该届世锦赛冠军。
带着世界杯、世锦赛两座冠军奖杯,中国女排又在1984年的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一举夺冠,姑娘们的三连冠在国内掀起向女排姑娘学习的狂潮。举国欢腾,在北京,人们聚集在天安门广场狂欢。这时的中国“仍处在世界的包围之中”,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没有任何一种事情能像排球场上酣畅淋漓的扣杀,更让中国人体会到扬眉吐气的快感。当时,一向傲慢的日本女排总教练山田重雄说:“要战胜中国队等于要制止扬子江的水,是没有办法做到的。”一向自视甚高的美国女排教练也风趣地说:“我希望在将来,我们的孩子们将达到中国的排球水平。”
女排三连冠,培养了几亿资深排球迷。在那个年代,郎平、袁伟民是全国年轻人的精神领袖。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女排在1985年第四届日本女排世界杯上的表现就更加引人关注了。在这次世界大赛中,中国与古巴之战是世人注目的焦点。赛前双方均以3∶0击败了实力雄厚的苏联队,因此这场比赛可谓本届杯赛的冠军争夺战,最后中国女排以3∶1获胜。
1986年9月,在捷克斯洛伐克举行的第10届世锦赛是让人颇为难忘的一届比赛,中国女排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出征,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以8战8胜的出色战绩蝉联冠军,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获得 “五连冠”的队伍。
中国女排的巅峰时刻,正是社会主义祖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中华大地正需要这种精神来鼓舞人心,增强干劲。一时间,各行各业掀起了学习女排精神、发扬女排精神的热潮。创业的时候想起女排,失败的时候想起女排,探索的时候还是想起女排。女排精神为我们的改革开放,为我们的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岁月流转,时空变换。随着“五连冠”时期的女排队员们纷纷退役,中国女排进入了低谷期。但是,女排精神却传承了下来。2004年雅典奥运会决赛,中国女排在零比二落后的情况下,惊天逆转,战胜强劲对手俄罗斯队,时隔多年之后,将奥运冠军这一至高荣誉重新收入囊中。这一刻,万众欢腾、举国同庆;这一刻,女排精神光耀乾坤。
当北京奥运中国女排屈居季军时,我们同样为她们加油;当一些人争议郎平爱不爱国时(北京奥运会,郎平率领的美国女排战胜中国女排,将中国女排挡在了决赛之外),我们报之一笑。因为我们看到,不论胜败,女排精神永在。
(根据相关资料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