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反思

2009-11-03魏晓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9年2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魏晓娟

〔摘要〕我国目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问题为中心,这种消极心理学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完善。以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和积极组织系统为研究主题的积极心理学对人的积极品质和心理潜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对我们理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正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2-0015-03

近二十年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方兴未艾,取得了很大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深层次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由于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伴随着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增多而逐渐开展和完善的,这也从一开始就赋予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利性功能。出于对心理疾病的危害性的认识,家长和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到心理问题方面。尽管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有所改变,追求发展性教育原则的呼声日高,但由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观念根深蒂固,目前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课,还是学校心理辅导和咨询,都是针对教育对象中已存在或易发生的心理问题而进行的。这种消极心理学取向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形式和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而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形式化、片面化和医学化倾向,这两方面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对传统心理学进行补充”的积极心理学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新的认识和体验,从而为当前陷入困境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末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发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我们常说的许多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心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懂得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积极心理学明确指出了自己研究的三个主题:一是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本性是偏爱积极的,特别强调积极情绪体验在人生活中的作用,认为看起来相对离散的积极情绪有利于增强在某一时刻的思想和行为能力。重视主观幸福感的作用,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将来。二是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倡导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塞里格曼用“解释风格”来对人格进行描述,他把人格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另外,还具体研究了包括好奇、乐观等在内的24种积极人格特质,并认为培养个体具有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一条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三是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的经验获得与成长是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体现的,因此应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大的幸福。

二、积极心理学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组织系统的观点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种从研究人的自身的积极因素入手,通过不断地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它们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而获得良好生活的理论取向,为我们当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

1.树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理念

2002年,教育部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由于我们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袭的是病理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的理念,关注的重点在于青少年的各类心理问题而非青少年本体,这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积极因素,否定了潜能开发和积极品质的培养,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难以实现。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具有巨大的潜能,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正如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人生而偏向积极的,每个人都有整合自己的力量和克服困难的潜能,正在成长和发展的中小学生尤甚。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树立起积极的理念,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把每个学生都看作是健康发展的个体,通过美德的发掘、积极品质的培养等途径帮助他们获得或激发积极的力量从而克服现实中的诱惑和困难。即使是面对出现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的中小学生,也要以积极的态度和专业的辅导技术激发他们克服问题的信心,在补救和修复伤害的基础上发掘其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和力量。中小学生年龄尚少,身心发育迅速,其自身旺盛的生命力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和快速愈合的能力。在目前光怪陆离、充满形形色色诱惑的社会里,补救不是办法,预防也让人防不胜防,惟有增强个体的内在力量才能真正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并且使之受益终生。

2.摒弃功利主义,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过分追逐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充斥着功利主义和短期效应,严重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在功利主义影响下,许多列在课表之中的心理健康课被文化科目取代,导致某些学校只设立简单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成为“花瓶”;目前已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也大多是以心理问题为专题,引导中小学生正确处理生活、学习、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甚至为了即将到来的考试,开设考前心理辅导讲座;学习的模式也往往是先列出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然后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这种以问题为主的教学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聚焦在处理心理问题上,一方面给学生以消极暗示,压抑其心理潜能;另一方面导致师生对心理健康产生误解,影响其学习和求助的态度。更重要也更为严重的负面效果是这决定了其预防效果的短期性。总之,忽视潜能开发和心理素质培养的教育内容最终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实效性,使实现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目标只能是一句空话。

只有摒弃功利主义和短期效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改善目前这种事后治疗,致力于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的疏导和防治的状况,把注意力转向学生积极的、优秀品质的培养。只有以人为本,对学生生命全程负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用积极的理念和思想优化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的健全发展。

3.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中小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健全的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全体性原则,但由于对心理问题的过分关注和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短缺等主客观原因,导致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消除心理问题,对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与个性品质培养缺乏应有的重视。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这一观念,牢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职能,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通过学生的体验、实践和感悟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习惯、积极人格、积极的认知方式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等,最终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我们目前的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训练活动等虽然也注意到了耐挫力培养、积极应对方式等问题,但对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关注不够,特别是心理训练活动对学生的情绪和体验关注不多。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的,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激发其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仅能提高教育效果,更能决定其积极人格养成与否,进而影响其面对困难的人生态度。

只有内在的积极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人性中的消极因素才能被抑制。正如英国威灵顿公学谢尔顿校长所说:“任何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青年男女。”只有面向全体学生,在自然或创设的情境中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对所有学生施以积极的、正向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应有之效。在针对个体的心理辅导与咨询过程中,也要克服单纯的技术主义倾向,在充分尊重来访者的基础上,注意调动和发掘其克服困难的积极性和心理潜力,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4.教育方法多元,教育过程中应注重融洽气氛的营造

教无定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也并非固定和惟一,只要满足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法都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所采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积极发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探讨班队会、野外训练、游戏、心理成长小组等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多元化途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首先树立积极的心理学理念,这不仅对保持自身心理健康有着重要意义,也能帮助学生发展积极心理。中小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和模仿,使得教师的感染力十分强大,其积极理念不仅能帮助学生体验到课堂学习中的快乐和生活中的幸福,还能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其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自如地表达自己并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到课堂环境中,同时感受到安全、体验和被尊重,与同伴共享快乐和成长。这种过程本身就是一项正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活动。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设计要更多地体现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等要素,尽可能较多地采用符合中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活动形式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多元化发展,不能忽视家庭和社会等因素。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已为每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熟知。但我们对此的理解仍限于家庭、学校、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关注,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出“人人学心理学,人人用心理学,人人关心心理健康”的氛围。而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看,这一协同网络还应包括充分发挥各自具有的情感和资源优势,充分体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更多地从幸福、快乐、希望、爱、乐观、勇气等积极层面去帮助中小学生挖掘潜力,激发生命活力,鼓励他们在积极努力改变环境的同时,学会积极地适应环境,学会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三、结语

虽然积极心理学只是一场运动,其理论体系不够完善,与早期的实践研究也存在脱节的地方,甚至其对传统心理学的批评过于严厉和武断等。但其对积极情绪、积极系统的重视,对潜能的发掘等积极的心理理念却有助于我们改变目前一些不恰当的理念,给予了心理诠释和能力培养的另一视角。积极心理学的积极理念与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谋而合,契合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整体性、发展性和差异性原则,对突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病理化取向这一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瓶颈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不仅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和自身发展,更有助于他们正确理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有关要求,实施和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维护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其整体素质。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少年研究所。电邮:slimer2003@sina.com )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