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
2009-11-02德娴
德 娴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当你走进书店,就会见到那众多的读者与书结缘;当你投身于志愿者的行列,就会感受到与爱心结缘,人与人,人与事物,似乎都有着所谓的缘份,伴随余耀中人生的是“书缘”,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书缘”之中有他的读书之乐,读书之余,又带出他的创作之乐,他不仅登攀书山,有时还泛舟学海,以寄情“书山”、“学海”来陶冶人生,修养身心。余耀中喜爱闲暇之时写点文章,许多文友也喜欢时不时地读读他的文章,于是也就有文友时不时地评说他的文章,有人说:“余耀中写的散文,如秋天的景色,殷实而迷人。质朴而绚烂”:有人说:“他的杂文如冬天的白雪,银装素裹,纯真而清新”:更有人如此说:“文如其人。余耀中的文,就像余耀中其人。”他为人真诚,感情细腻,刻苦钻研,办事执着。这是我与他相处几十年的印象,他的为人处事。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与书结缘,始自余耀中的童年,他幼年丧母,五岁时就失去了母爱,待到七岁上小学时,他就将所有的爱,倾注在读书上,一下子就跳级上了二年级。那时,他的左邻右舍的邻居们。大都是识字不多的体力劳动者,当他上到四年级的时候,就被邻居的叔叔、阿姨们叫去为他们代写家书。贫寒的家境以及周围的环境,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就深深感受到读书的重要。于是他渐渐地喜爱书,开始与书结缘。早晨上学,家中有剩饭。就泡一口吃,如果没有。有时就饿着肚子去上学。到了小学五六年级。他开始接触中国的“四大名著”,开始似懂非懂地粗读古典文学。
书山有路,余耀中迈开了脚步。青年时喜爱读书的余耀中,他不仅走进了书山,而且苦苦地在书山中探路,终于眼睛一亮,知道了路在何方,这路,就是勤,就是古人所说的“勤为径”。自此,他实现了由喜爱读书向勤奋读书的转变,在“书山有路”这条道上,他越走越宽广,越学越有营养,不仅保持了喜爱读书的习惯,而且有选择地读书,既读古典文学名著,也读红色经典名著,既读哲学社会科学,也读文学及其他,结合工作实际读,利用业余时间读,所有这些都成了他探索书山之路的一条条通道。
书山之路,成了余耀中人生中的一条成长之路,书缘也使他增长了才干。上世纪八十年代,余耀中在苏北农村工作时,经常深入农户,一次在与农民拉家常时,发现农民负担太重,一个乡,向农民的提留、摊派共有七十一种,二十三项,五花八门名目繁多,通过深入调查,摸清具体情况后,余耀中的心情难以平静,他采取果断措施,在全县清理和治理加重农民负担的形形色色乱摊派,在此基础上,他还撰写了一篇《端走“大锅饭”农民开心,乱搞“大家摊”农民担心》的专题调研文章,没几天,就被《人民日报》采用发表,在社会上、在农民中,引起强烈反响。
喜爱读书的余耀中,更喜爱读家乡镇江这本“书”,他对哺育自己成长的家乡,有难以割舍的情怀,他刻苦钻研,向书本学,向长者学,寄情镇江的山水,面壁镇江的历史人文。用他手中的笔去讴歌镇江,宣传镇江,一次次地向世人打开镇江这本厚重的“书”,用他那优美文笔,描绘出一幅又一幅的镇江山水人文画面。使家乡的风土人情,散发出醉人的芬芳。迷人的风采。喜欢读他的文章的人,说他的文章富有灵性,犹如一种娓娓道来的老友艇的叙说。又有着一种充满哲理与对生活观察的感喟,时而让人深思,时而让人感动。回到家乡的二十年同,余耀中在家乡的这方沃土上,几乎是笔耕不缀的二十年。
漫漫书山路,屈指数十栽。前行在书山的余耀中,以书为友,以读书为乐,书山里不仅留下他勤奋的足迹,书山里也有了属于他自己的那块“石”,书山里隐约可见他那弹丸般的书斋——冰壶书屋,书山里隐约可见他为书山添上的几册单薄的书:《谈官德》、《党的建设规律新探》、《新时期领导干部自我修养》、《隐士文化之谜》、《满眼风光看镇江》等等,他走进书山,并为书山接纳;他亲近书山,并懂得了书山有路,沿着书山中的路,不断前行,几十年如一日地走下去,成了他人生的一种追求,一种乐趣。书山有路,路在脚下,书山有路,以勤为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