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花有情 马蹄留香

2009-11-02谢林燕

中小学德育 2009年18期
关键词:案例交流思维

谢林燕

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古人云:“水木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只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感悟的传达、体验的分享,才能使课堂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反观我们的品德课堂,常常出现交流的障碍和低效,那么,我们能采取哪些对策,走出种种尴尬局面呢?

交流遭“偏离”时——反弹琵琶一石激起千层浪

小学生的智力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他们的思维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常常导致交流主题的偏离。这时,教师不能求全责备、简单否定,而要适时当好“扳道工”的角色,将学生牵引到正确的教学轨道上来。

[案例1]《集体处处有规则》教学片段

师:规则有什么用?

生1:有规则一点也不好,课间休息时间那么短,排队打水喝,还没轮到我就上课了!

师:我也发现了这一点,有的同学排队站了半天,可是还没轮到他上课铃就响了。那我们就破除这个规则,不排队打水喝,怎么样?

生2(急了):那这样可能会让更多的人打不到水喝,岂不是更糟?

生3:如果不排队,你挤我拥,乱成一团,水都会倒在身上,这规则可不能取消。

生4:的确,有时候我也有些讨厌这规则,不过我们可以想办法解决问题嘛!

师:好主意,我倒想听听你们的解决办法!

(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

师(小结):打水的同学一次少打一点,够喝就行了,既节约时间又节约用水,这样大家都能打到水喝了。(转向生1)你同意吗?

(生1高兴地点了点头)

师(小结):同学们商量的结果,其实也是我们制定的一个小规则,你会遵守吗?

生1:会!

面对这一看似不和谐的小插曲,教师并没有漠然视之,而是马上进行了巧妙引导,于无疑处布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出奇制胜地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让学生受到了预设之外的礼让教育。对问题“反弹琵琶”,多视角地观察,多方位地思考,必然能得出新异的结论。

交流显“肤浅”时——掘一品井引一泓清泉

课堂交流中,由于受年龄和学历的影响,学生不能进行深入的思考,交流的内容就难免肤浅和粗糙。此时,我们要将其视为一种教学资源,以此作为教学起点,紧追不舍地继续发问,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力求浅入深出。

[案例2]《心中有他人》教学片段

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残疾爷爷问路”的情景剧,目的是让学生现场体验残疾人日常生活中的困境。表演过程中,教室里不时发出窃笑声。显然,对于残疾人生活的不易,同学们的感受还不深。于是,教师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反应,进行了有效的追问——

师:这位老爷爷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1:他耳朵不好使,腿脚也不利索。

师:你们为什么觉得好笑呢?

生2:老爷爷的动作很滑稽!

生3:他把别人的话听错了,非常好笑。

师:如果这位老人是你爷爷,你还会觉得好笑吗?为什么?

生4(想了想):我笑不出来,因为这样会伤害爷爷的自尊心,会让他痛苦、难受的。

师:剧中几位同学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够?谁做得很不好?如果你是剧中的小朋友,你会怎么做?

(学生畅所欲言)

在教师由表及里的一次次追问下,学生的感受“渐入佳境”,认识到问路这件再简单不过的小事,对于残疾人而言却是曲折、艰辛的经历,大家由此懂得了残疾人需要我们的帮助、关爱。适时的、有创意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体现。交流中,追问犹如一个脚手架,能够帮助孩子们走出肤浅,攀上更高的台阶。只有灵活运用这种策略,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去粗取精,我们才能为孩子们拨开云雾,使交流走向思维的纵深。

交流呈“零碎”时——顺藤摸瓜水到沟渠自然成

在课堂上,学生的交流常常或内容芜杂,重点不清;或说了不少,不得要领;或还缺一点,到喉不到肺……此时,教师的引领十分必要,或作些概括,或提出要点,或补上重要一句。当然,教师的这些话语都必须十分精炼,才不致影响学生参与交流、畅谈体会的积极性。

[案例3]《竞争与合作》教学片段

(四人小组按规则开始捏橡皮泥,师巡视)

师:这次比赛第三组最快,我们来欣赏一下他们的作品。觉得怎么样?

生1:很不错。

生2:比我们好多了。

师:成功一定有方法!老师想采访一下,你们怎么会做得又快又好?

生3:我们是分工合作的,王xx做头,李xx做四肢……

师:原来你们是分工合作的。(板书:合作)这是第六组的作品,也很不错。你们谈谈成功的经验好吗?

生4:我们也是合作的。我橡皮泥不够用时,方XX主动把白色的橡皮泥借给我。

师:你们在合作中能互相帮助。(出示一个残缺的作品,学生都笑起来)这是第九小组的作品。你们怎么做成这么一只缺胳膊又残腿的熊猫啊?

生5(一直不停地笑):我们组没有分好工,比赛开始了,大家抢着做。

师:怎么个抢法?

生6:我做头,他也做头。后来做了很多头,没有身体。(学生大笑)

师:哦,你们没有分工。还有别的教训吗?

生7:我们组有的要做躺着的大熊猫,有的要做站着的大熊猫,结果什么也没做成。

师:意见不统一导致了失败。哪位同学总结一下,要又快又好地完成作品,需要注意什么?

(生交流,师随机板书)

师(指着板书):这就是我们刚才从活动中得出的经验。

以上案例中,教师有机地对竞争活动的参与者、胜利者和失败者进行采访,并引导全体学生交流活动体验,正确认识了参与竞争的目的和意义——竞争可以使自己获得锻炼,加快进步,无论胜利还是失败,都是一次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教师巧妙的点睛之语,及时把学生个体的零散经验扩大为群体的系统经验,把感性的体验提升为理性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提炼和内化活动承载的意义。

交流起“争议”时——弹性调控万紫千红总是春

课堂中,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因为生活阅历、学习经验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交流时常常会出现不同意见。记得某位名人说过:“没有争议,就无法‘别同异、‘分是非、‘治曲直。”课堂中,争议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争论时,学生的思维火花才会碰撞,潜能才能释放。因而,教师不应在此时敷衍了事,也不用急于做出评价,而要还学生以自由的思维空间,傲一个潇洒的“助攻手”。但“放”并不等于没有收,我们也要在适当时机帮助学生“收回来”,最终达成共识。

[案例4]《生活中的电视》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小学生该不该看电视?

生1:我认为该看,看电视好处很多,比如看新闻可以让我们了解国内外大事。

生2:我认为不该,电视看多了对眼睛有伤害。据一项调查显示:93.6%的近视都是由于看电视造成的。

(生七嘴八舌地争论不休)

师: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意见很难统一。那就先让我们走进生活,听听家长们对比的看法。

(课件出示统计表,41.7%的家长保持中立,15,7%的家长反对)

师:为什么家长对这个问题也不放心呢?

(播放采访录像)

师:听了家长们的意见,你又有何想法?

生3:我觉得可以看,但要注意科学收看。

生4:我也觉得该看,但看的时间不能太长,距离电视机远一点。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可以看电视,但要科学、合理地看,做到内容有选择、时间有节制、注意姿势。

以上案例中,教师善于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想法,让不同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又通过倾听家长的心声,启发学生自己解决思想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达成共识,使课堂活而不乱。

交流遇“冷场”时——另辟蹊径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课堂交流中,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模糊或有一定难度,不能进行深入思考,在屡次碰壁后,就会失去交流的热情,使课堂出现冷场。此时,教师切不可抱怨或焦躁不安,宜于采用转问,在山穷水复时另辟蹊径,从而收获柳暗花明的惊喜。

[案例5]《我的家乡在哪里》教学片段

一位学生面对“什么叫省会”的问题时十分茫然,老师便笑眯眯地准许他享有特权:离座寻求帮助。当另一个同学在其耳边小声嘀咕几句后,他恍然大悟,正确流利地回答了问题,全班同学自发为之鼓掌。在这个案例中,与其说教师是为了帮孩子解决问题而给予他特权,还不如说是给学生渗透这样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当你遇到困难时,求助不失为一条好途径。

在学生回答卡壳时,教师不代孩子回答,而是将乡球抛向另一学生,或是让学生自己求助,目的是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以上案例只是寻求他人帮助的一种形式,当然我们还可以用“谁还有补充”“谁对这个问题有更好的理解”等形式将问题转向另一个学生。

[案例6]《父母一我特别的朋友》教学片段师:你知道父母对你的期待吗?

(生无语)

师(变式处理):同学们,每个人在出生的一刹那,就凝结着父母对自己的期待,你知道这种期待可能会体现在哪里吗?

生:体现在名字上。

师(趁势说):我的名字叫……,父母给我取这个名字是希望我……。(随机进行板书)

(学生的思维火花马上进发出来)

生1:我五行缺金,所以父母给我取名为鑫鑫。

生2:我爸爸姓甄,我妈妈姓妙,所以我叫甄妙,也是‘真妙的谐音。

生3:我爸爸姓戴,妈妈姓高,我的出生给两家人带来了快乐,所以我叫戴高乐。……

在学生思维闭塞时,教师需要随时将问题变换角度,或化大为小,或化难为易,或化虚为实,让学生换一个路径接近问题的答案,从而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引发更深刻的见解,从不同侧面、不同层面来寻求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为了急于获得结论,而对不够准确和近似的答案不加理睬,大量采用转问他人的形式,缺少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启发与点拨。急于求成的大量转问显然是与智慧转问背道而驰的。

课堂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旅程,是一个学生思维放飞的旅程,课堂交流变化万千,它需要教师适时归纳,画龙点睛,切中肯綮;需要教师适当引申,纵横发散,左右逢源;需要教师及时指正,由表及里,指点迷津;需要教师敢于突破,走出定势,另辟蹊径;需要教师针对个体,循循善诱,启智激思;需要教师面向全体,以石激浪,各抒己见,从而引领学生发现求知道路上“别有洞天”,真正达到“落花有情,马蹄留香”的无痕境界。

(作者单位:浙江上虞市谢塘镇小)

责任编辑李红霞

猜你喜欢

案例交流思维
如此交流,太暖!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