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融危机与中国崛起
2009-11-02王坤
王 坤
从美国的次债危机发展成美国的金融危机,然后蔓延成欧美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机。现在,危机早就进一步深化和蔓延,金融危机已经延伸到实体经济领域,全球经济的冬天已经来临了。而此次发生在全球经济"心脏"部位的经济危机将可能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对中国影响不可低估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着实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想象——包括专家、学者、国家首脑们。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集中体现在2009年,目前还有多数专家学者对此持较为乐观的态度。多数专家乐观的认为,中国经济出口受阻了还有投资、国内消费支撑。但是结合中国人的消费观念、社会保障等情况,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
首先,中国依靠出口和投资(包括外资)拉动经济的方式遇到挑战。西方面对金融危机,一方面不得不开始减少对中国的投资,甚至开始抛售在中国的资产,以回救自身。另一方面则由于经济下滑甚至衰退,开始减少对中国的消费需求,中国需要进一步启动内需来应对。本来,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内需相对不振一直是经济学家和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而这一次的金融危机,则成了中国启动内需、改变增长方式的加速器。
其次,中国的海外投资面临损失和外汇储备面临贬值的风险。随着中国国力的提高,逐渐开始对外投资,海外资产迅速增加。但由于中国一向对外投资持谨慎的态度,特别是重点放在收益低而风险也低的美国国债,而不是华尔街包装出来的金融衍生品,也就是今天所称的“毒债券”,因此相对于其他国家,中国所受影响最小,损失也最小(中国6家银行只持有破产的雷曼7.25亿美元,不到其资产的千分之一,更不到中国银行资产比例的万分之一)。从目前揭示的数据看,中国相关机构曾多次与危机擦肩而过而没有中招。至于外汇储备的贬值,则只具理论价值。除非美国破产,这种美元的升值或贬值都是正常的波动。中国做为长期持有者,不是一个个散户小股东,不能任意追涨杀跌的变现,因此这种贬值与升值对把外汇储备当做战略资源的这样大国并不具实际意义。
第三,中国的改革步伐短时间内会放慢。这一点在众人瞩目的“两会”上得到体现。“两会”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背景下召开的,海内外一致预测将会有比较大的突破和改革举措出台。然而最终却以历史上第一次的“三个稳定”: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而结束。显然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给全球带来的混乱,稳定是中国目前最大的追求目标。因此,相应的一些改革措施将会被推迟出台。而这将有可能对中国整体的改革进程产生不利的影响。
对中国经济是机遇曾被世界喻为“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发展双引擎”的美国与中国,却意外地在2008年因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而显得命运各异。眼下,国民储蓄平均为-9840美元的美国与国民储蓄平均为+1900美元的中国,在抵御“金融危机”蔓延到实体经济的能力的对比上,孰弱孰强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尽管这种对比也许并不能证明中国的经济实力可以叫板美国,但是,却不能忽视这种对比的背后所显现的“美国金融危机”VS“中国发展契机”的历史机遇。
首先,中国面对的国际压力大大减轻,并为今后改革的方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西方为解决危机,不得不打破自己的理论教条,放弃自己长期以来的理论坚持,不得不使用他们一直批评中国所使用的行政干预和国有化政策。这对中国今后的金融体系改革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中国捍卫自己的金融主权和选择一条有别于西方的金融自我发展方式。
第二,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提高。这不仅仅是由于西方的自我削弱,更由于中国自己相安无事,为世界的稳定做出了贡献。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我们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毕竟中国近二十年来已是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之一。特别是在2006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百多年来第一次超越美国居全球首位。当然中国所持有的近二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更是中国在必要时刻参与救援的强大后盾和利器。而中国的救援将会和过去的西方一样,不会是无条件的。如果整个世界真的到了中国必须直接参与救助的时刻,也将是中国彻底成为规则制订者、甚至共享国际话语权的一刻。
第三,全球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特别是石油价格下降了50%。这对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中国是一个相当难得的有利环境。像当年,终结西方战后三十年经济增长黄金时期的祸首就是第一次能源危机。而实际上,西方自此就再也没能恢复到这个时期的增长水平。
世界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每一次重大事件的发生,虽然总有一些国家会衰败,但另一方面又总会有一些国家能抓住历史机遇而走向崛起。例如,欧洲的文艺复兴、欧洲的工业革命、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苏美政治冷战时期等等等等世界性的重大事件,都会有一些国家能抓住历史机遇而走向崛起,最典型的国家就有英国、法国、美国、苏联、德国、日本等……。今天,在面对“美国金融危机”极有可能演变成“全球经济危机”的现实历史面前,谁最有机会“借机”快速崛起而鹤立国际?毫无疑问,世界都把眼光投向了中国!
积极应对将更加稳健
毋庸置疑,在过去的30年里,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的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之一。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不会选择孤立主义。10年之前,当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时,中国扮演的是一个担当者的角色,10年之后,当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之际,中国不会隔岸观火,也没有可能独善其身地去隔岸观火。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积极地参与到这场危机的应对中去。参与的第一要务,是要同全球力量一起,成为信心重建的塑造者。这场美国金融危机,是场道德危机,也是一场信心危机。帮助重塑美国金融市场的信心,有助于稳定美国经济,进而有益于稳定全球经济。某种意义上说,危机当中也孕育着机会。中国参与应对危机,是一个帮助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还是一个挖掘机会的过程。
虽然经济增长将放缓,但中国经济的未来增长仍乐观。中国仍然能在目前情况下发挥重要作用,关键是推动投资、贸易和消费"三驾马车"继续高增长,尤其是推动国内消费增长,采取提高个人所得税征税门槛、降低公司税收等措施来扩大内需。可喜的是,去年11月份,我国政府日前及时出台了鼓励内需十大措施,计划在未来两年内投资4万亿元刺激经济增长。受政府投资拉动,明年建筑建材、工程机械、电网设备制造等行业有望率先复苏,而医药、电信设备制造等行业将获得快速增长。下一步如果全面启动医疗改革、住房市场改革、教育收费改革和新农村建设,具备持续性的行业复苏就可能真正开始。
尽管如此,受各种因素影响,虽然我国经济仍是引领全球未来增长的主导力量,但在今年及今后几年的增长放缓将不可避免。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指出,中国经济与其他新兴市场相比,具有很大的回旋余地。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并且由于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大,收入增长带来消费增长潜力较大,可以弥补出口减缓带来的影响。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云表示,对于中国来说,拉动国内需求才是今后的希望。谈到近来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时,他指出,不应该总担心价格会怎样,而更应该注重劳动力素质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更加注意国内市场,而不是海外的东西。工资上涨、原料价格、用电价格上涨后,很多中国的公司因为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仍然得到定单和利润。
可以说,中国经济面对危机,只要沉着应对,未来发展将更加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