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一幸存者之谜

2009-11-02

南都周刊 2009年26期
关键词:卡里幸存者空难

括 囊

像巴卡里一样的唯一幸存者之所以能幸存,在于他们能在关键时刻集中注意力,把握机会逃生。在40%的空难中,乘客都有机会从恶劣的形势下生存下来,而真正能把握住机会的却只有极少数。

有时候,奇迹就会发生在你身边,或者直接发生在你身上,让所有关注你的人都有些措手不及。

也航空客A310型客机载142名乘客和11名机组人员,6月30日在临近科摩罗首都莫罗尼机场时坠入印度洋。但请不要认为所有乘客都已经遇难,至少有一名法国女孩生还,她的名字叫巴亚·巴卡里。没错,她就是奇迹的创造者。

那么,巴卡里凭什么在恶劣的空难中存活?

“神的旨意”

令所有人意外的是,惟一幸存者、法国13岁少女巴亚·巴卡里几乎不会游泳,也未穿救生衣,被从飞机上抛进印度洋之后,她抓住漂浮的飞机残骸,在黑暗的海上坚持了几个小时,直到救援人员发现她的身影。

躺在医院里,巴卡里仅是锁骨轻微骨裂,脸部有些皮肉伤。媒体早前报道巴卡里只有5岁,后改为14岁,最后更正为13岁。

她原本住在法国马赛市,和母亲阿兹扎乘坐失事的也航客机前往科摩罗探望亲戚,不想途中出现意外,她的母亲极可能已经遇难。

谈起空难,父亲卡西姆一脸无奈:“我为妻子感到难过,但女儿还活着,我感到些许惊喜。”

由于身在巴黎,而受伤的女儿在科摩罗首都莫罗尼医院养伤,所以卡西姆只能通过电话与女儿联系。在接受法国电台采访时,卡西姆说:“我和女儿通电话,问她发生何事,她说:‘爸爸,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飞机突然坠入大海,我发现自己掉进水里,周围一片黑暗,我什么也看不见。”

卡西姆说:“她没什么感觉,就发现自己掉进海里。她可以听到人们讲话,但在半夜却什么也看不见。她努力抓住一个漂浮的东西。” 卡西姆清醒地知道,女儿几乎不会游泳,“她是个非常非常羞怯的女孩,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她能在空难中逃生。我不能说这是一个奇迹,我只能说这是神的旨意。”

在电话中,女儿巴卡里问起母亲的情况,卡西姆和医生们为了不打击她,骗她说妈妈也获救了,住在她病房的隔壁。“这不是真的,我都不知道让谁去告诉她真相。”

科摩罗救援小组的负责人说,少女生还“确实是一个奇迹”。营救人员赛义德·阿布迪拉伊中士对欧洲广播1台说,他们当时发现这个女孩在波浪中拼命游泳,她周围是遇难者的尸体和飞机残骸。“我们一开始向她扔过去一个救生圈,但她没抓住,我不得不跳入水中将她救起。她不住地发抖,我们在她身上裹了4件衣服,又让她喝了热糖水,然后简单地问了她的名字和住址。”

7月1日晚,巴卡里在法国官员陪同下乘坐一辆救护车离开科摩罗马鲁夫医院,在机场登上一架前往巴黎的专机,2日回到父亲身边。法国合作部长阿兰·茹瓦扬代之前专程前往科摩罗探视巴卡里。“这绝对是个奇迹。”茹瓦扬代评价道,“她是个勇敢的姑娘……她表现出难以置信的身体和精神力量。”

飞机后座最安全?

对于巴卡里的奇迹生还,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儿科专家阿里斯代尔·萨克利夫博士解释说:“这应该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儿童的肢体长度较短,而身体中却具有更多的体液来抵抗创伤。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有让自己幸存的‘余地。”

但这并不能完全说明巴卡里能在也航空难中奇迹生还,至少论据并不充分。事实上,如何在空难中求生现在已经成为不少人关注的话题。

航空学专家约翰·埃金是美国得克萨斯州研究机构“空中数据研究”负责人。谈及空难生存之道,埃金说:“我认为没有任何幸存模式,(能否生存)只是碰运气。”

埃金解释:“不存在飞行器中的一些位置使人们更容易幸存的情况,原因是它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意外事件的种类——取决于飞行器如何撞击,幸存者有时全在机尾,有时则在机身前部。”

在美国《大众机械》月刊2007年的一篇文章中,航空学作者戴维·诺兰提出关于“位置幸存说”的不同观点。分析20起至少有1人丧生、1人幸存的美国空难后,诺兰认为,飞机后部的座位安全性更高。

“同身处前几排的乘客相比,离机尾近的乘客在空难中幸存几率大约高40%。”诺兰发现,对坐在机翼后方座位上的乘客而言,在致死至少1人的空难中幸存几率为69%;对身处经济舱和机翼前方座位的乘客而言,幸存几率为56%;头等舱和商务舱的乘客幸存几率为49%。

情绪与灾难

在大灾难中,为什么有些人能奇迹般存活下来,而有些人则要命丧黄泉呢?难道这一切都与位置有关,抑或是偶然?

事实上,像巴卡里一样的唯一幸存者之所以能幸存,在于她们能在关键时刻集中注意力,把握机会逃生。逃生机会都是平等的,而真正能把握住的只有极少数。

在生死存亡时刻,大多数人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有一些人恰好能做到这点。研究人员在研究伦敦地铁突击事件、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以及2001年的9·11事件时发现,人们在面对袭击和灾难时异常恐慌,但却不想采取任何行动,只是呆呆地站在原地,或者本能地跑两步。除非有人大声喊叫告诉他们怎么做,否则他们只会听天由命。

兰开斯特大学生存心理学家约翰·里奇博士正在研究这一现象,他把这种现象命名为不可思议反应综合征:面对灾难时,人们不愿意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是现实,情愿在潜意识里相信这只是自己的幻觉。这种对自己的欺骗让人们不愿意放弃手头的工作,相信一切都还OK。一些专家也称之为“分析瘫痪”——重大的压力让人们失去分析判断能力,变得像雕像一样呆板。

里奇把在紧急情况下的人群分为三类:能在灾难中成功逃生的幸存者;根本没有机会逃生的不幸者;本来有机会逃生,却最终死亡的人。

欧洲运输安全委员会报告称,在40%左右的空难中,乘客都有机会从恶劣的形势下生存下来,但机会终究只是机会,大多数人都没有把握住。在飞机失事过程中,有10%的处于相对平静和理性的精神状态,他们迅速采取自我保护行动;而根本没有机会存活下来的乘客也只占10%,剩下的80%属于浪费逃生机会的不幸者。

Airsafe.com基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除去2009年6月30日的也航空难,全球1970年以来共发生12起只有1人存活的空难。幸存者中,5人是未成年人,4人是机组成员。他们占幸存者总人数75%。

法国女孩巴亚·巴卡里奇迹般地生存下来让很多人吃惊。毕竟,对于一个不会游泳的13岁小孩来说,在空难中生存下来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况且同机的其他人全部死亡。美国心理学教授克里斯坦·哈特认为,巴卡里的事情足以说明,在灾难中逃生并不难,只要你能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放松,别紧张;第二,记住你在什么地方,生和死的差别很可能就在对情境的认知程度上;第三,你要知道的是,人力和机械的错误是可以纠正的,但前提是你永远都不能放弃。

猜你喜欢

卡里幸存者空难
安娜·卡里纳及她的说明书(组诗)
空难的那些事
安娜·卡里娜及她的说明书(组诗)
空难
“慰安妇”幸存者黄有良离世
好老板
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