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经济改革对农用运输车行业发展意义的研究

2009-10-30潘希迁

企业导报 2009年8期
关键词:农用车农村影响

潘希迁

【摘要】 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同农用运输车行业发展的关系为切入点,详尽地论述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农用运输车行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农村;经济改革;农用车;影响

提起农用车,很容易会想象成是用于农业生产的车辆,特别是想到拖拉机,在中国所谓的农用车实际上是指农用运输车。农用运输车在广义上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所有车辆的总称,如人力车、畜力车以及机动车等。在狭义上是指,农用运输车,也就是以运输为目的或者作为汽车的替代品,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的土路、农民的购买力等)而开发的中国特有的0.5~1.5吨的载重量、50km以下的设计时速、搭载柴油发动机的动力车。

产业革命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方式的变革则要求不断地扩大市场、进而创造出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要求原材料和产品能够大量、迅速、准确地运输到目的地,这样作为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交通运输手段的变革也就显得很必要了。传统的手工业时代延续下来的马车、帆船等的交通运输工具已经无法满足产业革命所带来的生产速度的加快、生产规模的扩大、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不断移动以及市场的不断扩大的需求。过去的交通运输手段与新兴的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是创造出汽车的最大动力。

汽车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农用运输车同汽车一样也是随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的深入,日益增多的货物量同过去的交通运输手段之间的矛盾而诞生。在中国关于农用运输车的研究和试制,早在70年代初期就已经在广东、辽宁、四川省等地实行了,只是在当时的状况下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市场经济,使农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运输量比过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相继出现了很多个体运输专业户及运输公司。

当时中国农村的运输工具还主要是以人力、畜力车和拖拉机为主,这些落后的运输工具已经无法满足急剧增长的货物量对运输力的需求,城市也没有能够支援农村的多余的运输力,以当时农民的经济收入情况即使想买卡车也无法承担二、三万元左右的高额车价。以上的这些原因同时给了农用运输车提供了开发和生产的契机。

一、农村改革的经过

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经济先后经历了土地革命(1949年-52年)、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57年)、社会主义建设(1958年-78年)三个阶段,经过长期的政治思想斗争已经基本上处于崩溃的边缘。那些长期挣扎在贫困线下农民们想方设法想摆脱这种困境,终于安徽省凤阳县的农民们冒着生命危险自发的率先实施了生产承包责任制,而且逐渐得到了大多数农民的认可。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生产承包责任制的正确性,确立了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全面实施经济体制改革。生产承包责任制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实施生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粮棉产量也随之翻了几翻。农村改革的要点大体可分为两点。

第一点,是人民公社的解体。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现状的愿望,但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受总路线的影响,广大农民大规横地兴修水利、大办农业机械化事业和水利发电事业,此时“大跃进”接近高潮,农村各地开展了把小型农业合作社合并为大型合作社的工作,群众自发地采用了“共产主义公社” “大社” “集体农庄”等不同名称。

1958年8月上旬,毛泽东到河北、河南、山东视察时,当地负责同志请示大社叫什么名字好,毛泽东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这消息发表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仿效。1958年8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会议,正式讨论了建立人民公社的问题,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议的下达,把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向了高潮,此后短短的几个月,全国74万多个农业合作社就改组为2.6万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民有1.2亿户,占总农户的99%以上。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损害了群众利益,挫伤了社员的积极性。人民公社虽然是弊病百出,但还是存续了20多年,终于于1983年走向了解体。

第二点,是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大幅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实施生产承包责任制可以说是农村改革的最大亮点,它不仅解决了人民公社的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的弊端,还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其次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中央决定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以后在农村又相继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农业结构调整。第一次是80年代中期。这次的农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原因是一部分地方出现了个别农产品“卖难”现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主要农作物特别是粮食和棉花的生产量得到大幅增加。从1979年到1984年粮食的总产量从3.32亿吨增长到4.07亿吨,增长了22.6%,年增长率为4.2%。棉花的总产量由217万吨增长到626万吨,增长了188%,年增长率为23.6%。可是1984年中国出现了未曾有的农作物“卖难”现象。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1985年中央政府实行了农作物流通体制的改革。废除了至今为止实行的统一收购、统一销售体制,实施契约收购,给农民更多的生产自主权,奖励品种多样的生产与栽培。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中国的农业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粮食农作物的栽培面积在逐渐减少,而经济农作物和饲料用农作物的栽培面积在不断增加。

第二次是90年代初期。这次调整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的供求矛盾由数量的矛盾转化成质量的矛盾,对于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市场的供给能力明显不足。也就是说满足了农产品对量的需求后,对农产品的质的要求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到了90年代,普遍出现了农产品贩卖难和农产品价格下降的现象。于是1992年中央国务院决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在重视农产品数量的基础上,更应注重高产、优质秉性和提高经济效率。此后农产品的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第三次是1998年以后。这是涉及到现在的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实施。这次调整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供求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农民的增收幅度在逐渐减小。现在以促进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通过市场的供求关系,为了发展农村经济而实行的全面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二、农村经济改革的意义和成果

1.农村经济改革的意义

1978年实施的农村经济改革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改革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农村经济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突破口。如果没有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功,中国经济改革的步伐也许会慢上好多年。农村经济改革对中国经济高度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功为中国国民经济其他领域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功对人们摆脱思想束缚、增强自信、大胆实行改革发挥了难以估量的决定性作用。其他经济领域的改革从构想的形成到很多具体方法的实施,大多接见了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

(3)农村经济改革不仅带来了农村经济的繁荣,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农民观念和行为的变化。已不再满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已不再满足衣食无忧的生活,逐渐冲破闭塞的农村壁垒,已经进入到开放的市场体系中。这对将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2.农村经济改革的成果

1978年末开始的农村经济改革至今为止已经过去了30年。它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绩首先应该是它搞活了农村经济,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一一列举是无法言尽的,如果归纳要点的话,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1)农村改革基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央政府的农民“温饱问题”。农村经济改革特别是实行农村生产承包制以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产量快速增长。这不仅极大的缓和了长期以来粮食供给不足局面,伴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也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饭桌。这可以说是农村经济改革的最大成果。

(2)农村经济改革促生和壮大了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以前叫社队企业,它的生产范围主要停留在加工农村自家用的谷物以及建筑材料上。由于受各种各样政策的限制,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农村经济改革以后,农产品和农村的天然资源可以通过市场进行流通,这样就加速了农村资金的积蓄。由于实施了农业生产承包制,农村的劳动力能够从集体生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向其他行业自由的流动,正因为有了资金和劳动力,才促生和壮大了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改善了农村的教育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

(3)在农产品流通领域,通过农村经济改革废除了“统购统销”体制。1953年实施第一个5年计划期间,为了实现工业化,确保工业投入的资金,对农产品实施“统购统销”。这项制度不仅极大的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是中国陷入了长期的农副产品供给不足的局面。农村经济改革以后,作为农产品销路阻塞的主要原因,“统购统销”这项制度于1985年终于被取消了。这项制度的废除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4)加快了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速度。由于有了充足的作为饲料的谷物的供应,各地的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1998年到2000年全国的肉的供应量增加了401万吨、鸡蛋的产量增加了222万吨、水产品的产量增加了373万吨。而且不仅是数量增加了很多,质量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持续进行的农业结构的调整,使中国的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丰富了农产品的品种、强化了农业生产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也扩大了农业发展空间,对增加农民收入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农村经济改革对农用运输车行业发展的影响

农村经济改革不仅带来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对其他行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农村经济改革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农村的消费市场更加活跃。这给那些面向农村市场的生产企业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会。特别是对农用运输车行业的影响是深远的。农村经济改革是农用运输车行业诞生和发展的原动力。如果没有农村经济改革,就不会有农用运输车行业的存在。

首先,农村经济改革的成果如前所述,不仅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正因为农民手里有了剩余的资金,才是农用运输车的诞生成为可能。无论农村多么需要农用运输车,如果农民手中没有可以购买农用运输车的资金,那么农用运输车的诞生也是无法实现,农村经济改革是农用运输车诞生的母体。

其次,农村经济改革促进了农村运输量的增加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经济改革活跃了农村的经济,使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的产量不断的翻新,随之农村的货物运输量也急剧的增长。1999年农村的货物运输量就已达到120亿吨,以每年5%~10%的速度递增。如此巨大的货物运输量给农用运输车行业的高速成长提供了市场。再者农村经济改革带动的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对农用运输车行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再次,农村经济改革的持续性也给农用运输车市场的稳定带来了保障。1978年末实行农村经济改革以来,农民总是担心农村经济改革的政策是否会变,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消费意愿。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了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30年不变的政策,消除了农民的不安,带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只有农村经济改革具有持续性,才能确保农用运输车市场的安定成长。

进入21世纪,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农用运输车也许会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自从1979年第一辆农用运输车诞生以来的二十多年里,农用运输车制造企业已经向农村先后输送了近二千万余台的农用运输车,为繁荣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景晓村.当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工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郑新立,周喜安.中国:21世纪的工业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丸山知雄.中国企業の所有と経営[M].日本:経済研究所,2002

[4]渡辺真純.2000年の中国自動車産業[M].日本:蒼蒼社,1996

[5]中兼和津次.改革以後の中国農村社会と経済[M].日本:筑波書房,1997

猜你喜欢

农用车农村影响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山西对农用车违法载人开展专项整治
某农用车驾驶室振动特性的试验研究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欧6Mercedes—Benz Unimog农用车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