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客影响中国

2009-10-30加藤嘉一

网络传播 2009年10期
关键词:博主网络媒体博客

加藤嘉一

中国应该说是当今网络发达最“厉害”的社会。“后奥运”时期,中国网络用户已经超过3亿,是日本人口的两倍,几乎等同于美国人口。它产生的效应是“网民崛起”,形成的局面是“网络政治”。公民与以往不同,逐步掌握话语权,想方设法向社会表达自己的意见。

我很关注网络媒体,包括新浪、搜狐、腾讯、网易等著名门户网站。我也认识许多这一行内的从业人员,也参加过许多访谈节目。其竞争相当激烈,网络人才流动前所未有。在日本,一个行业内的人员不会那么频繁“跳槽”的。问题可能是,各个网站之间往往趋向于“同一个时间,同一条新闻”。因此,对他们来说,相当重要的工具应该是博客。毕竟,博客是一家网络媒体能够通过自身的人脉和理念把自己区别化和特别化的渠道。我本人也是博主。对博主来说,能够以自己的时间、需求和态度自由自在参与,是它的魅力。

我最近受邀请参加了几家网络媒体博客部门主办的年度聚会。我性格内向,本不怎么喜欢那种场面,一开始很不适应。但去得多了,仔细观察后,逐步发现,博客party是一种非常有中国特色的聚会。

那些聚会,参与者的身份多种多样:从学者到律师,从军人到艺人,从记者到官员。来宾所持的观点和思想也非常活跃,不同于一般的中国会议。身份的交流,思想的交锋,让我受益匪浅。

这一体验让我开始思考:“博客”为什么在中国这么红?

我看到一组数据:截至2007年,全国“博主”已超过了1亿;人气猛升的财经类中,“徐小明”的博客其以3.55亿点击量取得2008年中国博客“标王”。另据预测,中国将2012-2015年间出现点击量到10亿的博客。

其实,博客在中国问世仅仅有6年左右时间,这一成长速度实在惊人。首先是博主身份的多元性——无论是专家还是老百姓,都非常积极地面对着这个社会交流纽带。其次是博主身份的开放性——不管是明星还是普通人,大部分都公开自己身份,以实名开博。

日本虽有1000万左右的博主,但据我观察,参与的社会阶层绝没有这么多元化,以公开身份表达自己观点的更是少之又少。

是什么原因使得博客在中国如此之牛呢?在我看来,原因有三:

一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网民的急增。中国的“网络人口”已超过3亿。这一硬件上的基础给博客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空间。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发展潜力更加显而易见。

二是各网络媒体本身确实相当重视“博客”这一工具,积极创设各种平台。据我了解,各网站博客部门都配备了相当数量的员工,且专门分出了政治、经济、社会、娱乐、文化、历史等各个小类别。他们一边观察社会动态、国内外形势,一边设立有关专题,适时推出打眼或有深度的博文。而被网站“推”出来的文章,如果符合网民的“口味”,其点击量就会迅速达到一万、十万、一百万、甚至一千万。我曾跟日本IT公司的朋友聊天,谈到博客。我说“我在中国的网站开了博客”,对方说“噢,加藤君应该人气不错吧,每篇有1000点击率?”,我说“上万,十万吧”。对方大吃一惊,似乎受了打击,觉得自己所作的工作没什么意义,中国的网络,博客的规模实在太大了。

三是博客满足了中国读者,即新闻消费者的信息需求。从阅读需求上来说,欧美和日本的读者特别喜欢挖出来的独家新闻,比如某些政治家丑闻,大企业骗局,而我观察到的中国读者似乎更热衷于对重大社会事件或问题发表各种各样的观点。或者说,前者注重“细节”,后者更趋于“大局”。

博客在中国生存的合理性就不难理解了。它生存在网络高速发展并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大背景下,并影响舆论。它仔细观察社会的趋势、读者的需求,并促进相应的讨论,谋求成长。

中国的博客是在中国特殊的发展阶段上和变革的环境下产生的特殊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现今中国社会的最好观察点之一。如果中国博主有一天真的达到10亿,就一定会深刻影响和改变中国的未来。

猜你喜欢

博主网络媒体博客
跟着零食博主买拼多多小吃
如果孩子想当美妆博主
时尚博主谢慕梓:分享身边的美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互动传播探索
网络媒体在舆论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媒体新闻宣传工作
创意折纸小动物
我为博客狂